張建娥
摘?要:為了讓學生習作更加自主性、真實性,從觀察生活,用情寫作;格式靈活,自由表達;吸納經典,指導方法;搭建平臺,激發趣味四個方面進行研究,構建學生個性化情緒化素材本。
關鍵詞:真情;個性;情緒素材本
在高年級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總是發現,學生的習作素材總是很少,套話、套作的現象很多,這樣狀態下的情感表達總是很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的“假大空”文章怎么能稱之為好文章呢?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寫好文章,首先要調動的是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自己獨特的情感驅動下進行真實自然的表達。
就此情況,筆者近階段嘗試探究小學高年級情緒化習作素材本的構建,以所帶五、六年級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鼓勵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捕捉情緒、記錄情緒,將寫作能力的培養與情緒相結合,鼓勵學生自由寫作、真情寫作,構建學生專屬的情緒素材樣本。
如何構建情緒化素材本,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觀察生活,用情創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好文章,首先要關注生活這個源頭。現在的很多孩子,每天的生活似乎很單一,從早上出發到晚上回家,總是在學校、家庭、補習班之間穿梭,活動軌跡比較單調,生活體驗不夠豐富。在這樣有限的范圍內,我們要引導孩子善于捕捉情緒中的小波瀾,發現生活里的細節處。
例如,在班級里開展“畫畫我的情緒”小活動,讓學生利用課間時間,通過畫自己一天的情緒波動線,及時地發現自己的情緒波動。在沒有畫情緒波動線之前,很多學生回顧一天,總覺得這是很平凡的一天,內心毫無波動。但是在畫了情緒波動線之后,很多學生驚喜地發現,自己一天的情緒波動很多,有的還很大。在此基礎上,探究情緒波動背后的故事,讓學生能夠及時記錄在自己的情緒記載本上。
有同學因疫情下媽媽仍堅守崗位,自己非常的不舍與感動;有同學因爸爸的一句鼓勵,自己非常的興奮與喜悅;有同學因終于開學了,自己非常的期待和盼望;有同學因凳子太矮被好朋友擋住,自己非常的焦躁與苦惱……通過觀察,學生能更敏感地捕捉自己的小情緒,發現看似平淡生活下的不平淡,發現看似單一生活下的豐富性。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用情創作,讓學生懂得“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學會從生活中去展開寫作,走出文章空洞俗套的怪圈,既充實了生活,也充實了習作。
二、格式靈活,自由表達
以往我們的習作,總是以老師每周的習作課堂上的命題為主,并輔以老師統一指導,加上最終老師的統一評價來進行操作。這樣一來,就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心理需求。而情緒化下的習作表達,不限定時間,不限定題目、主題,不限定框架,學生的表達環境更加廣闊、寬松。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選材、去構思、去敞開心扉寫自己想寫的事。
由于每個人受教育的經歷不同,對文體的感知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有的喜歡散文式的娓娓道來,有的喜歡議論文的縝密邏輯,有的喜歡記敘文的情真意切,有的喜歡小說的一波三折,有的喜歡詩歌的短小精悍……筆者在習作表達前,先將幾種常見的文體和經典的文章打包放在班級群,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去發現,去創作。
例如,同樣寫對現在周圍環境的擔憂,有的學生查閱資料,進行分析,擺事實,講道理,采用議論文的方式證實“愛護環境就是愛護人類自己”的觀點。而有的同學則采用科幻故事的形式,讓自己穿越到了未來,回望現在的地球,通過與外星小伙伴間的對話、活動,發出要愛護地球媽媽的號召。兩者文體選擇不同,但是都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
打破固有的文體格式的限制,讓學生處于自由放松的狀態,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進行表達,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習作興趣,更利于學生釋放真情、表達真情。
三、挖掘經典,指導方法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讀與寫是相輔相成的。作為老師,我們要智慧地把握兩者,將它們進行有機地融合。筆者在實際操作中,主要以部編版里高年級的經典課文為學生引領方向。這些經典都經過時間的洗禮,可以說是永恒的豐碑。
在日常的教學中,重視對經典文本的挖掘與引導,使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積累精彩的語言,陶冶情操。對于那些文化底蘊豐厚的學生,我們可以讓他們積累類似主題、類似表達的優美語言,以點帶面,拓寬積累的厚度與廣度;對于那些語言積累不太豐富的學生,我們可以讓他們發現文章的優美之處,讓他們積累一些優美的、為文章錦上添花的詞句,并能在自己的習作中嘗試著去用一些。
作為語文老師,在引導學生積累文本語言的基礎上,還要帶領學生領悟課文的表達方式,并能讓學生進行模仿創作。如在教學《匆匆》一課時,讓學生發現文章是如何表達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的。學生不難發現,文章抓住了一系列的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將情感直接表達了出來。引導學生抓住修辭手法,修改自己的情緒化習作文章。再如《窮人》一文,為了體現桑娜擔憂、難過、焦急、慌張等心情,發現文章抓住了桑娜一系列的語言描寫以及周圍的環境描寫,從而讓學生習得多種情感表達時文章的表達方式。
在閱讀教學中,要先教會學生去模仿,然后逐步向創新處發展,寫出自己個性化的作品。將閱讀延伸向習作,將課內延伸至課外,學生的讀才更豐盈,寫才更扎實。
四、搭建平臺,激發趣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習作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興趣,其一,要改變評價方式。教師評價要以激勵為主,讓學生獲得寫作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樂于發現、繼續閱讀、繼續習作的愿望,從而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平時的教學中,以生生評價為主,讓同桌互評,讓自己欣賞的同學點評,這樣不但拉近了學生間的距離,創造了良好的探討習作的氛圍,還能讓彼此間發現對方的優點,發現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共同進步。
其二,要提供各種機會。在得到老師、同桌認可的情況下,為了擴大學生作文成功的喜悅,我常常提供各種展示的舞臺。在班級每周選擇優秀習作到班級展板上進行展示,登上班級的《情緒習作之星榜》,在班級釘釘群發布優秀習作,投稿校刊、網絡征文等,讓學生對習作充滿更大的熱情。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縱觀古今各類優秀作品,無一不是有著真摯的內在情感的。情緒化習作素材本的創建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情感,及時記錄的過程,是構建寬松、積極的習作氛圍的過程,是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