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學校普遍存在成績相對較差的一些學生被貼上“后進生”標簽的現(xiàn)象,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不良后果。作為教師,應該關注班上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做到一視同仁。文章結合工作實踐和經驗,提出了關于教育轉化“后進生”的四大策略:“一個都不能少”策略,“知彼知己”策略,“三心”策略,“眾人合力”策略。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11-08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12-0016-02
“后進生”是指那些紀律差、學習差、思想落后的學生。“后進生”教育轉化效果直接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也影響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陶行知說過:“最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書育人的工作實踐和經驗,談幾點關于教育轉化“后進生”的策略。
一、“一個都不能少”策略
教師在開展“后進生”教育轉化工作的過程中,應實行“一個都不能少”的策略,就是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個“后進生”。
各個班不可避免地有個別受各方面因素影響而形成的“后進生”,這時個別班主任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某某學生太差了,軟硬不吃,真是無藥可救了,唉!算了……這種想法和觀點是“后進生” 教育轉化工作的大忌。所以,在教育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揚“一個都不能少”的精神,不能輕言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應相信“后進生”是可以教育轉化的。
例如,鄒某,女,行為:學習基礎一般,受家庭影響,心理上有一定的問題,有自殺和輟學傾向,無心上學。
教育轉化過程:首先教師要有“一個都不能少”的思想,通過家訪、談心進一步了解其家庭情況和心理特征。她身處單親家庭,同母親生活,缺少父愛和家庭溫暖,缺乏安全感。因她喜歡畫畫、跳舞,筆者推薦她擔任班級宣傳委員,負責班級的宣傳工作。在筆者的幫扶、肯定和鼓勵下,她轉化了對自我的認知,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向好的方面轉變,并順利地畢業(yè),考上了某高中。
二、“知彼知己”策略
在教育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應采用“知彼知己”的策略,要求教師對“后進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要教育轉化“后進生”,就要了解每個“后進生”的成因和缺點,了解每個“后進生”的優(yōu)點和特長。班主任首先應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班上每個學生的優(yōu)、缺點,性格,志向,家庭環(huán)境等,同時經常深入學生當中,與他們交心,談彼此的興趣愛好,與他們打成一片;也可建立學生“個人小檔案”,記錄班上每個學生的優(yōu)、缺點,興趣愛好,性格,志向,家庭環(huán)境等,做到對每個學生了如指掌。特別是,要更深入、更細致、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后進生”,進行更詳細的記錄,并分析其成因,好“對癥下藥”。
其次,就是幫助“后進生”加深對自身的了解和認識。“后進生”能否被教育轉化,決定因素是內因,即學生自身。例如,某班級中有“后進生”吸煙、賭博,對此,教師應該逐個深入調查,分析原因,了解他們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心理原因,即是否是出于一種好奇、盲從、模仿心理等,是否真正地認識其嚴重性和危害性。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認識吸煙、賭博的嚴重性和危害性”主題班會課,就吸煙、賭博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學習、家庭和社會等的影響和危害性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講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禁毒圖片展、到戒毒所進行參觀等。教師還應要求每個學生寫觀后感,并進行座談交流,談談各自的體會和感想,以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吸煙、賭博的危害性。經過一系列活動的教育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后,這幾名“后進生”自覺擺脫了吸煙、賭博等不良行為。
這說明只有教師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了自己,認識了是非,認識了“何可為,何不可為”,認識了“不是教師要我變,而是自己要求變”,才能讓學生實現(xiàn)由“要我變”到“我要變”的轉變,最終實現(xiàn)真正的“轉變”。
三、“三心”策略
“三心”策略是指在“后進生” 教育轉化過程中,班主任要有愛心、耐心、信心。
班主任對“后進生”所表現(xiàn)出的“愛心”是教育轉化“后進生”的基礎。由于大部分“后進生”的形成與其從小缺少愛有關,加之從小成績和表現(xiàn)都不太好,容易受到師長的訓斥或同學們的諷刺,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所以“后進生”都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以及“破罐破摔”的想法。有些“后進生”會通過“不正常”的行為來表現(xiàn)自己,如違紀等,以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有些“后進生”會表現(xiàn)出自卑怯懦或自我封閉等。“后進生”若存在這樣的想法和心理,教師應對其進行教育轉化。所以,在對待“后進生”時,我們應該用“愛心”去打開他們的心靈之門。
“后進生”的教育轉化是一個持久的工程,不能立竿見影。這時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在“后進生” 教育轉化的過程中要有充足的“耐心”和“信心”。
例如,張某,男,行為:學習基礎差,品行差,上課頂撞教師,欺負弱小,無心向學,學習成績很差,經常與社會青年混在一起,有退學的念頭,初一第一學期就被定為“后進生”。
教育轉化過程:教師通過家訪、談心進一步了解其家庭情況和心理特征,了解到他是單親家庭,由母親撫養(yǎng),且同繼父關系不好,缺少家庭溫暖,缺少安全感。所以,教師常同他一起談心,與他討論人生、家庭的問題,拉近與他的距離,引導他向善,讓他理解母親的難處,接受繼父的存在,并要他加入教師的科技創(chuàng)新小組,發(fā)揮動手能力強的優(yōu)勢。后來他設計的環(huán)保小魔方榮獲了廣州市第十三屆殼牌美境環(huán)保方案設計一等獎,發(fā)明作品在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獲區(qū)一等獎。通過近兩年的教育感化和轉化,他變得陽光、熱心、積極,會主動學習,到初二已沒有曠課的現(xiàn)象,學習成績也慢慢地提上來了,初三畢業(yè)后考入某職中美術班。
所以,在“后進生”教育轉化過程中,班主任只有對學生有足夠的愛心、耐心、信心,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才能使學生真正被轉化。
四、“眾人合力”策略
“眾人合力”策略就是在開展“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時采取聯(lián)合行動,把學校、家庭和社會聯(lián)合起來,形成一個教育網絡,發(fā)揮眾人合力效應。
“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復雜多樣的,如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原因等。因此,在教育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班主任要重視家庭教育這一環(huán)節(jié),可成立“學生家長委員會”,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家長會或家長委員會,通過各種渠道及時掌握和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同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并與家長進行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信任,共同分析、研究、商討其子女的教育方法。
“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使命。對“后進生”的教育轉化不僅是班主任的工作,而且是每個科任教師的責任。在教育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可動員全體教師參與,把“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落實到全體教師身上,做到“人人想轉化工作,個個做轉化工作,堂堂有轉化工作”。這樣,每一個教師都是轉化工作的導師,每一堂課都是轉化工作的戰(zhàn)場。一旦形成這種齊抓共管的局面,“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就會大有成效。
對“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還可實行三級管理制度,即校、級、班三級共管,形成全員班主任管理局面。
同時,學校還可與附近的社區(qū)和有關單位建立“共建”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學生家長代表、“共建”單位代表與學校領導、教師共同研究、討論有關學生的教育問題以及“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問題,集思廣益,提出對策,使學生都能健康成長。在教育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發(fā)揮學校—家庭—社會這張教育“網”的功能,才能體現(xiàn)眾人合力效應,才能使“后進生”教育轉化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宋某,男,行為:學習基礎差,品行不壞,但不愛運動,上課喜歡睡覺,常缺交作業(yè),無心向學,學習成績很差。
教育轉化過程:教師通過家訪、談心進一步了解其家庭情況和心理特征。他的父母因忙于做生意,對他缺少教育和監(jiān)管。教師發(fā)現(xiàn)他喜歡做模型,就要他加入教師的科技模型小組,發(fā)揮其動手能力強的優(yōu)勢。后來他設計制作的建筑模型在廣州市建筑模型比賽中榮獲一等獎。針對他不運動的習慣,教師要求他父親每天陪同他一起運動。其他科任教師也全程參與到他的教育轉化工作中來,還要他以成績優(yōu)異的表哥為榜樣,并讓他同表哥一起住,這樣在家就給他樹立了一個學習榜樣。通過一年時間的教育轉化,他變得陽光、熱心,也樂于主動參與學習,到初三再也沒有曠課和缺交作業(yè)的現(xiàn)象,學習成績也慢慢地提上來了,初三畢業(yè)后順利地考入某高中。
五、結語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止境。以上關于教育轉化“后進生”的幾大策略只是實踐中的經驗之談。“后進生”教育轉化工作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在以后的教育實踐中探索出更多、更好、更科學的方法和策略。
參考文獻:
[1]馬 萍.克服偏見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淺談學困生的轉化[J].南方論刊,2011(8):83-84.
[2]季立奕.淺談班主任工作的“四心”[J]. 成功·教育版, 2010(11):76.
[3]袁寶菊.深化對后進生問題研究的哲學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3):146-148.
[4]高 廣.談中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教育探索,2005(11):54-56.
[5]魏鵬飛.后進生轉化工作淺談[J].師道·教研,2020(1):34.
[6]邱小月.淺析轉化初中化學后進生[J].讀與寫,2019,16(35):194.
[7]李艷華.淺談如何轉化后進生[J].語文課內外,2019(35):356.
[8]黃裙燕.用愛心轉化后進生的案例反思[J].科技風,2019(36):192.
[9]黃秀華.轉化后進生必須具備“六心”[J].讀與寫,2020,17(5):24.
作者簡介:李小平(1974—),男,湖南郴州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生物和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教學,以及德育課程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