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皓皓 朱清沁
摘 要:本研究通過對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的現狀分析,探討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梳理“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的內在本質、現實意義及其教育價值。并通過對校本案例的實踐研究,發現問題,了解根源,分析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現實因素,并進而提出相應的問題解決思路。
關鍵詞:信息技術;民藝課程;課程整合;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混合式教學 情境教學
一、研究的背景
民藝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牽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的命脈。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迭代,傳統民藝所賴以生存的環境正發生著改變,傳統的傳承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環境下民藝的傳播與教學。如何在信息化時代下保護其文化內涵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下設計教育的熱點問題。
二、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的難點
從對我校工藝美術品專業教師的調研中,不少教師同樣發表了對信息技術在民藝課程中的實踐應用的困惑,其主要問題總結如下:
1.信息技術引入到民藝課程后,會給傳統的民藝課程帶來哪些變化?
2.信息技術在民藝課程應用的有效途徑有哪些?怎樣才能實現信息技術和民藝課程的有效整合?
隨著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深入,信息技術在民藝課程中的應用已經不僅局限于教學技術層面的應用,信息化時代的變革帶來的是對人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甚至是思維方式的沖擊,同樣也是信息化時代對于民藝產業的沖擊,信息化對民藝課程的影響已經涵蓋了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課程目標理念的確立。在這種發展背景之下,在信息技術在民藝課程應用的研究中,筆者認為應該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信息技術在民藝課程的教學技術應用,第二層次是信息化思維對民藝課程內涵建設。
三、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
在本研究中,主要針對信息技術在民藝課程的教學技術應用及信息化思維對民藝課程內涵建設兩個層次展開,試圖通過對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學技術的應用分析,將信息化技術與民藝課程相整合,并期望以校本研究為范例,為職業教育中信息技術在民藝課程中的應用研究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目前,在“信息技術與民藝課程整合”在理論層面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且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都推動了民藝課程信息化技術的進步,從實踐層面上,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百工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民藝課程研究都是民藝課程信息化改革的先驅。
四、民藝課程中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
1.虛擬現實技術。目前虛擬現實技術主要是實現對傳統的民間藝術品的修復、保護及復原。其次是對已經消失或難恢復原貌的民間藝術品進行虛擬再現。這種方式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已經破壞的民間藝術品恢復其經典輝煌,同時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模型演示其的內部結構和細微特征。
2.3D打印技術。3D打印技術利用于民間藝術品的還原和再設計過程中。具有加工成本低、效率高、精密度高、節省材料等明顯優勢。非常適用于結構復雜物品。3D打印技術對于傳統民間工藝品向工業設計品的轉型,以及傳統產業的創新轉型有著重要的意義。
3.移動互聯網教學展示中的應用。移動互聯網教學展示最為常見的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呈現的各種在線開放課,基本特征就是隨時隨地、開放、互動和方便的參與。其特點是強社交應用能力、高便攜性、應用輕便快捷、高隱私性等,符合當代年輕群體的使用習慣,方便學生碎片化的學習以及自主的管理學習實踐,是傳統民藝展示和傳播的重要手段。
五、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傳統民藝課程情境教學設計
1.學習者分析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改善課堂教學的質量,本研究以義烏市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核心課程《竹木工藝品設計與制作》為例,選擇筆者授課的17工藝美術品設計1班,共24人,采用基于職教云的混合式學習模式進行教學。
實驗班級經過前期設計構成基礎課程的學習,掌握了簡單竹木工藝品設計技能,但是綜合運用這些技術完成典型竹木工藝品設計項目的經驗不足。他們學習主動性較高,但是遇到問題時對教師的依賴較強,對于操作安全和規范有待加強。
2.學習內容分析
(1)課程性質。《竹木工藝品設計》是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屬于必修課程。我國的竹木工藝品源遠流長,在旅游工藝品市場中占有重要分量。通過對竹木工藝品設計的學習,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了解竹木工藝品的裝飾性和實用性,為今后從事旅游工藝品設計工作打下基礎。
(2)教學目的。通過本課程的教學與實際操作,使其了解竹木工藝品的題材、藝術形式和材料工具等。并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啟發學生思維,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從而使學生能較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竹木工藝品設計及其技法。
(3)課程要求。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竹木工藝品的研究范疇、發展及其對現實的意義,學習掌握竹木工藝品設計及與之相關因素的構成關系。通過案例及設計實踐初步掌握一定的設計方法,并對人與物及影響產品的諸多要素加以理解。根據課程基本要求,竹木工藝品設計要求通過課題設計反映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以及基本的綜合表述和表達能力。
3.學習環境分析
竹木工藝品設計與制作上課地點在創意設計中心竹木工坊。在軟件方面,教師機及電子白板上都安裝了電子教室管理系統,可以實現電子簽到、屏幕廣播、屏幕監控、屏幕分享、收發文件、學生分組、考試測驗等功能,可以組織學生數字化學習的開展。
課余,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機,通過移動數據或學校內部專用的Wi-Fi,登錄職教云APP進行學習。
4.教學設計
當前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應用整合實踐主要分為兩種常見的類型:一種是利用課堂投影技術或相關網絡資源來輔助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一種是基于生活問題或課程主題來積極研究性學習實踐探索,就筆者所研究的案例主要是為了提升東陽竹編在傳統教學中手工技能的教學過程中直觀性欠缺,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的活化傳承。
六、小結
民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生活的發展緊密相關,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凝結了人類精神智慧和生活經驗的瑰寶。新媒體時代對于民藝的傳播及傳承即是挑戰也是機遇,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對民藝的信息化時代傳的趨勢
作者簡介:
范皓皓(1993--)女,河南新鄉人,漢族,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