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永明
【摘要】當前,知識的快速更新以及《道德與法治》課與時俱進的學科特點,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愈發重要。本文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出發,分析了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三點嘗試,即:學生是學習主體,需要學會主動承擔責任;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讓其從感興趣到主動學;善于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自主學習;學習方法
當今世界,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任務必然是從讓學生掌握知識轉移到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能力,特別是掌握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課程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時俱進的課程,更加需要學生不斷進行自主學習,更新知識。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學生學習時往往是直接接收書本知識,方式主要是以死記硬背書本為主。這樣的學習很被動,難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所以,要改變在教學實踐中過于強調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且,在從《政治》到《思想品德》再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科變化中看出,很多課程內容都要求學生去自主探究、收集整理資料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等。這都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鑒于這個認識,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構建“導—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從《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出發去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有其自身的責任
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只是作為教師實施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教師是通過學生來實現教學目標的。在這樣的課堂中,真正的課堂主體不是學生,學生的學習行為是被動的,無論教師的教學水平如何,學生并不能改變這種教學方式。而在現在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每個學習主體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人,學習是學習主體自己的事,是任何人不能且不可替代的。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在自主學習中,要讓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讓其“明其位、擔其責”,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也證明了這點,在我今年所任教的九年級的6個班中,有些班的學生主體意識比較好,在教學中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樂于交流,教學效果明顯好于主體意識不強的班級。
二、提升學生的學科興趣,讓其從感興趣到主動學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科有濃厚的興趣,才會深入地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遇到困難時才會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學生只是表面地、形式性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不能堅持學習。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學習,就須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
第一,合理分配每周每節課本科目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出現畏難心理。要引導學生做好學習計劃,讓學生把自己一段時間內的學習任務分解成多個部分,如預習須完成掌握的、聽課要解決的、復習需要完成的等,不能給自己借口推遲完成計劃。對于完成好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鼓勵。
第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常與他人交流提問在本學科中遇到的問題,多關注時政新聞,聯想與本學科有關的知識,并及時向教師和同學請教。要讓學生明白,無論你認為發現的問題是多么的簡單、微不足道,也要注意經常向周圍同學請教、交流。這樣,學生就會發現《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聯系緊密,又能解決生活中很多疑惑的理論學科,社會上的一些熱點事件我們都可以在這門課里找到相關理論去解釋,從而漸漸地喜歡上這門課程。
三、善于運用各種方法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由此看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重要。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為此,教師不僅要在教學過程中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怎樣學,讓他們自己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習慣改變命運,好的學習習慣能成就一名好學生,能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思考,在課堂上積極配合老師,達到教師講課分析、學生聽課思考的目標。好習慣的影響不僅局限在《道德與法治》科目課堂內,它對學生整個學習生涯都會有積極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在課堂內外的預習習慣、聽講習慣、認真思考的習慣、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以及訓練和復習的習慣、勤學好問的習慣等,并努力使其規范化。
第二,轉變教學方法。現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可能使學習者養成了依賴教師的學習習慣。比如,在教學中我就發現,很多學生依賴于讓老師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再去討論解決問題。這樣雖然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定提高,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沒有提高,學習依然被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要科學運用網絡、計算機輔助多媒體教學軟件,實現容量大、手段多樣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正視發展與挑戰》這一課時,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去尋找珠海在環境保和建設的做法。學生運用網絡,分組交流,找到了大量的資料,并制成了精美的PPT進行展示。教學中,以學生展示和討論為主,教師適時引導點評。最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加深了,成果的展示也獲得了老師和同學的一致認可,學生的獲得感得到了滿足,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嘗試是多樣的。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正確、適時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是他們單方面的事情,而是成為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橋梁與紐帶。這樣,學生的主動性才會慢慢提高,自主學習的意愿才會慢慢被培養出來,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強。到那個時候,學生就會覺得學習不再是件枯燥單調且吃力的事情,而是一種期待和享受,是一種自我提升和展示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邊巴卓拉.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山海經:教育前沿,2019.
[2]陳志蓮.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