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瀅
【摘? 要】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高強度活動,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冰川、冰蓋和冰架都相繼消失,其中有很多是大型國際河流的發源地,而跨境水資源對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跨境水資源分配作為影響國際可持續發展和各地區穩定的安全性問題正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以中印跨境河流為研究對象,從跨境水資源的內涵、國際習慣及國際法等方面對中印跨境水資源的合作前景進行分析,對改善中印兩國跨境水資源合作具有一定的建設意義。
【關鍵詞】跨境水資源;中印關系;合作
引言
跨境水資源是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資源,跨境水也是國內外相關學者研究的重點內容。近年來,氣候變化與高強度人類活動使得跨境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由于全球變暖,僅在 21 世紀的前9年,許多冰川、冰蓋和冰架都相繼消失,其中有很多是大型國際河流的發源地。而跨境水資源對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鵬龍(2018)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增加了國際河流沖突的可能性。吳鳳平(2018)強調,跨境水資源的分配由于最容易在流域國之間產生利害沖突,并且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和地緣安全,備受各流域國關注。由此可見,跨境水資源分配等問題的研究已成為世界各國日益關注的焦點。
中印跨境水資源主要都是跨境河流,中印跨境河流主要有16條,分三大水系,即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水系、獅泉河—印度河水系和絨轄藏布—恒河水系,這些河流與中印長達2000km以上的邊界縱橫交錯,年徑流量均不少于2000億m3,已經成為我國年出境水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氣候變化和人類高強度活動的影響下,水資源在兩國發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著。中印跨境水爭端由來已久,一直以來都是兩國重點關注的問題,在“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兩國必須通過合作交流來解決中印跨境水資源問題。
1.跨境水資源的內涵
不同國家政府、國際組織、國際條約以及相關文獻對于跨境水資源概念的表述有很多,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比如:國際水道、國際河流、共享水道、共享河流、跨國河流、跨界水資源等。何艷梅認為,跨境水資源又稱為國際(淡)水資源或跨界水資源或跨境水資源或共享水資源,包括國際河流、湖泊及其大小支流,或者國際河流的入口和出口,以及處于兩個或以上國家管轄之內的地下水系統,以國際河流和湖泊為主體。屠酥在其研究中把跨境水資源主要定義為跨境河流,他認為跨境水資源包括所有的國際河流、湖泊、冰川、蓄水池和無以數計的跨境含水土層。跨境水資源主要指跨越不同政治地理邊界的水資源(如河流、湖泊等),包括在地下蓄水層中以“水庫”形式存在的水資源,跨境河流指天然水流經兩個以上國家的河流,主要分為界河和跨境河流兩種。
2.跨境水資源分配的國際習慣及國際法
2.1跨境水資源分配的國際習慣
《國際法院規約》(1995)第三十八條表明,跨境水資源分配的國際習慣包括實踐和法律確念兩個方面。世界各國一般都會靈活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河岸權或優先占用權等,來主張國際河流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例如印度與巴基斯坦的水權爭議中主張優先占用權;印度與孟加拉的水權爭議中主張河岸權。
2.2跨境水資源分配的國際法
國際法協會在《國際河流利用規則》(1996)中第2條表明:國際流域是指“跨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在水系的分界線內的整個地理區域,包括該區域內流向同一終點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該概念的提出是一種重大突破,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擴大了國際水域的范圍,把國際河流和國際水道從干流及其支流擴展到整個河流及其支流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統;而且突破了沿襲百年的國際河流的可航性要求,為國際水域的全面開發、綜合利用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創造了基礎和條件。王志堅(2008)認為國際河流法主要是國家之間關于國際河流利用及其保護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影響范圍較廣的是區域國際河流法,《跨界水道和國際水道保護和利用公約》和《關于共享河流系統的議定書》。
然而現有國際水法沒有跟上跨境共享水資源利用的節奏,僅僅為流域國家提供了進行談判與合作的基本出發點。
3.對中印跨境水資源合作的建議
中印兩國同為發展中國家,兩國國情十分相似,農業人口多,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面對發展中面臨的水資源短缺、電力需求日益增大等情況,兩國應該求同存異,通過協商合作的方式尋求雙贏。
3.1端正合作態度,避免發生爭端
中印兩國目前都處于發展的上升期,對水資源的需求程度不言而喻,但是兩國之間的資源分配不是零和博弈,友好的合作會促進共同的發展。對中國而言,作為不斷崛起的大國,中國需要穩定的周邊環境來促進發展。同樣,與周邊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也會有利于印度的個方面發展。因此兩國需要端正合作態度,包容互信,發表友好言論,避免出現國際爭端,在注重自身發展利益的同時關注共同利益。
3.2加強國際交流,建立長期合作
中印兩國領導人應在各方面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高兩國政治互信,夯實政治基礎,在面對國際問題時基于“求同存異”的原則及時溝通,面對西方國家時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對抗重大國際風險時互幫互助,促進整體利益最大化。“一帶一路”為中印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兩國可以在基礎設施、傳統文化等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全面交流,并且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加強建設命運共同體。
3.3借鑒國際案例,建立有效機制
中印兩國應在“一帶一路”平臺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加強建設命運共同體,同時也應借鑒其他跨境河流的管理實踐,參考各國簽署的條約以及國際習慣,加強兩國跨境河流的管理,也可適當引入國際水法的核心規則,考慮整體的最大利益,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做到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不斷朝著雙贏的目標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鵬龍,高峰,王寶,等. 應對氣候變化的跨境水資源國際管理實踐及對中國的啟示[J]. 生態經濟, 2018, 34(10): 167-172.
[2]吳鳳平,譚東升. 構建“水安全命運共同體”——從博弈到共享的跨境水資源分配[J]. 經濟與管理評論, 2018, 34(6): 143-150.
[3]楊珍華,李奔.中印跨境水資源合作障礙與前景[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35(02):249-254.
[4]何艷梅.跨國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措施——兼及中國的實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09, 18(10):931-936.
[5]何艷梅.國際水法與我國跨界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J].水利發展研究.2013, 13(11):58-61.
[6]屠酥.瀾淪江——涓公河水資源開發中的合作與爭端(1957-2016) [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