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蓉
【摘 要】本文基于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特性,分析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存在問題,論述改變課程教學理念、建設課程資源、改進教學方式、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等教學策略,以優化課程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
【關鍵詞】中職學校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 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121-02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作為學生形成相應社會意識的主要載體,在中職教學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學生實現科學的價值觀念具有關鍵的指導作用,大部分中職學校將其放到思政教育體系的關鍵位置。由于中職教育與高中教育并行,因此多數中職學校的課程設置、具體內容和施教手段均與高中相似,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更是如此。然而,中職學校的教育目標與高中存在明顯差異,中職學校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著重為學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而高中則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和學科素養,使其形成更強的綜合素質,著重提升學生的理論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鑒于此,中職學校需不斷提升課程設置的科學性,明確教學目標,采取更加完善的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構建更加高效的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課堂。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優化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策略。
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教育不受重視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屬于德育類課程。而中職學校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德育類課程的設置和教學重視程度不夠,甚至部分中職學校認為設置德育類課程沒有必要。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德育類課程的課時可隨意讓給其他專業課程。在此背景下,學生也對德育類課程不夠重視,僅將其作為專業課學習的間歇,沒有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類課程學習中。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當前中職生源中農村學生的占比較大,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們更多地追求經濟收益,對學生的學習重視不足,導致學生難以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加上學生大都未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容易對學習活動產生抵觸情緒。更嚴重的是,學生中還存在一些“頑固”的潛力生,家長讓其選擇中職學校學習,目的僅在于使其不在社會中閑散游走,而將所有的教育責任推給學校。中職學生自身存在的各類問題,成為教師實施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障礙。
二、優化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策略
(一)改變課程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規劃和推進的指導思想,可以指導課程教學高效實施,同時也是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在開展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時,需將教學理念的革新作為教改的重要任務,不斷突破傳統模式,消除傳統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因素,形成以學生為核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育理念。即:更關注學科課程的政治性和道德性,將公民利益和市場經濟等內容作為學科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載體,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功能和優勢,豐富課程的實施形式,讓學生通過實踐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念和意識,提升政治素養。
(二)建設課程資源
1.運用信息技術豐富課件內容
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運用信息技術制作相應的課件內容,如在教學“商品的交換與消費”內容時,教師可以著重介紹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貿易情況,通過課件呈現實例對理論知識進行對應講解,以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如教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列舉棉花、番茄等地區特有的資源物品作為案例進行講解,促使學生準確地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關知識。
2.建立試題資源庫
具體可結合當前的課程標準,重點強化學生的知識基礎、應用能力和思想意識,緊密結合現實問題,將國內和國際的重大事件作為試題內容,使試題儲備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題型以選擇題和案例分析為主,側重于考查學生的能力,答案則注重靈活性和開放性。
3.設置第二課堂
中職學校應主動發揮第二課堂的德育功能,拓展學生品德教育的途徑,設置實踐活動以凸顯學生的核心地位。為了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學校應積極探索第二課堂的設置形式,如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先進的文化作品和資料、結合時政開展講座、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或者鼓勵學生自主創編報紙等。
(三)改進課程教學方法
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具體的案例,采用啟發和引導等手段,不斷提升課程教學效果。一是針對理論知識教學,教師圍繞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緊密結合實際生活理解教學內容,如在講解“民主權利”時,教師可以列舉消費者權益來引導學生掌握自我維權的途徑及需要注意的事項;二是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科知識,如講授“服務型政府建設”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察和了解政府人員具體的工作內容和責任,加深對服務型政府的認識。
1.創設教學情境,為提效營造氛圍
實際上學生對多樣化的生活更易產生興趣,因此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能達到更理想的教學效果。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內容的理論性較強,教師在具體規劃教學活動時,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采取多樣的、靈活的手段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更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個人收入與理財”內容時,教師為學生創設談話情境:“學生如果沒有個人收入,就不存在納稅行為是不是?”要求學生圍繞問題集中交流,并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認識到:我們日常的購物行為,其實也是在納稅,不過并不是直接納稅,而是間接納稅。教師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可以降低教材內容的理解難度,有利于學生將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進而更好地融會貫通。
2.優化教學方式,為提效開辟途徑
教學方式的使用效果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師需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教學方式。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需結合教學目標,全面掌握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經驗水平,依據學校當前的教育條件來優化教學方式,有效促進教學效果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企業的生產與經營”內容時,教師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設置具體的案例內容,讓學生準確把握學科理論知識,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以“某集團公司始終將創新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為例,通過對具體事件和細節的分析,讓學生意識到唯有科技創新才能使企業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由此促使學生在適當的教學手段輔助下準確掌握教學內容,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教師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優化教學方式,能夠切實提升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創新作業形式,為提效提供保障
課后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的主要渠道。如果學生能夠主動、認真地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就能夠保障課后復習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學生對課后作業毫無興趣,就會在完成作業時以敷衍的心態處理,也就無法通過作業練習來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因此,在實施課堂教學后,教師要盡量豐富課后作業的設置形式,充分迎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求,為學生設計適合的問題和練習內容,促使學生以更積極的態度完成練習,從而深刻理解并掌握學習內容。
例如,在完成“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內容的教學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全面掌握我國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一是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設置相應的復習內容,科學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二是教師應主動借鑒行業前沿的作業設置理念和形式,以創新的手段為學生設置新型的作業,不斷激發學生探索和掌握學科內容的熱情。創新的作業形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學生自主運用思維和潛能來高效完成作業,進而深化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達到課后作業練習的理想效果。
(四)建設課程評價和考核體系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內容與生活的關聯性較高,突出實用性價值,這便要求教師在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時,也需盡量傾向于其對形勢變化的適應性。對此,教師需改變以往單純以考試成績為衡量依據的形式,使用更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除了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結合中職學校的具體教學條件和大綱要求,教師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活動性評價等評價形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客觀的評價意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己嗽u價的綜合結果由基礎知識測驗、過程性評價及活動性評價三部分構成,且各占相應的比例。首先,基礎知識測驗在整體評價結果中占比40%,主要通過試卷形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進行測試。試卷題目可設單選、多選、判斷及材料分析等多種題目類型,考試形式也可設置為開卷形式。其次,過程性評價占比40%,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態度、筆記、課堂表現及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等為考核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占比需控制在20%以內。最后,活動性評價占比20%,主要對學生課后練習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綜合上述三方面的評價內容提出全面的評價意見,促使學生全面且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而進行針對性的優化提升。
總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才能真正提高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俊玲.在中職政治教學中滲透價值觀教育引領中職德育教學[J].職業,2019(13).
[2]韋映凡,藍雪芬.微課資源在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4).
[3]張蓓蓓.“一帶一路”視域下德育課程教學資源開發的思考——以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