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青
摘要: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不僅對數學學習活動有益,也能為學生后續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空間觀念的內涵,可以從表層內涵、幾何化內涵、空間結構關系三個角度來理解,從創設結合生活、豐富表象、活動體驗等途徑培育空間觀念。
關鍵詞:空間觀念;生活;表象;體驗
空間觀念是2011年版課標提出的十大核心詞之一,屬于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提升學生數學成績、學習能力的一項關鍵能力。在深化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下,作為教師需要高度關注空間素養的重要性,通過多渠道有計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空間觀念的內涵分析
空間屬于物質的客觀形態,是通過“長”“寬”“高”來呈現的,屬于物質伸張性、廣延性的表現,在現代數學中,有多重抽象的空間概念。小學階段的空間概念以二維空間、三維空間為主,通過對立體圖形的判斷,從而讓學生能夠對物體遠近、深淺、形狀等形成表象。空間觀念的內涵,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理解:其一表層內涵,也稱之為空間感,要求學生在頭腦中構建三維影像,掌握二維圖像的立體化處理;其二幾何化內涵,小學數學經常會使用圖形與模型,此類圖形、模型是對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數學化,要求學生在對生活數學內容進行歸納、概括的基礎上,理解圖形內涵;其三空間結構關系,是幾何結構二維圖形中呈現的元素關系,屬于高層次的空間觀念內容。2011年版課標指出,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
二、培育學生空間觀念的策略
(一)結合生活,培育空間觀念
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制于自身能力、知識水平的限制,在學習幾何知識時,經常無法應用教材中的實踐方法來獲得結論,需要教師更多的引導。同時他們已經初步實現了基礎幾何經驗的積累,對各種形狀也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夠正確選擇形狀、搭建物品這類生活經驗,對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幫助,在授課時,即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幾何教學相結合。在蘇教版低年級“角的認識”相關知識授課時,提前為學生準備“紅領巾”、“三角板”、“鐘表”、“相框”等實物,在授課時,先為學生出示實物,讓他們找到每個物體的角,數一數每個物體一共有幾個角,比一比誰數的正確率高,誰數的速度快。通過初步的感知,學生對“角”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接下來,再提出另一個問題:“大家回想一下,在生活中還見過什么角呢?”提出問題后,學生紛紛討論起來,最后,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演示,這樣就讓角在生活中的形象表現與教材中的抽象知識結合起來,學生聯系生活來分析、感知,在頭腦中構建空間觀念。
(二)豐富表象,培育空間觀念
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普遍缺乏空間感知經驗,在遇到難度較高的幾何問題時,不知道如何提取其中的空間概念。對此,需要引導學生主動觀察,豐富頭腦中的空間想象,讓抽象的幾何圖形回歸原型,調動學生的空間知覺體驗。同時,空間觀念也需要豐富的空間表象,這是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通過觀察,能夠將個體內部世界、外部世界之間聯系起來,當然,觀察不僅是用眼睛觀察,還要通過觸覺、味覺、聽覺等感官來傳輸信息。在幾何知識的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多種物體,讓他們傾聽、觀察、觸摸,逐步形成空間透視感。在“長方形面積”的授課時,可以為學生出示不規則圖形,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面積單位,再出示規則長方形,讓學生自己觀察、動手測量,自己來抽象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種方式,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空間想象力,也讓他們的模型意識變得更加清晰。在幾何體的三視圖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不同幾何的教學道具,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對幾何教具進行觀察,認識到不同的角度,看到幾何體的樣式是不同的,然后進一步深化教學,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現實當中的事物,培養學生的幾何觀念,提高學生的幾何思維。
(三)活動體驗,培育空間觀念
在小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上,要致力于提高他們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只有具備該種技能,才能在學習活動中通過親身學習、實踐產生清晰的認識,構建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在這一方面,需要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出活動的機會,通過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再利用總結、分析的方式來消化、吸收所學知識,得到對應的幾何模型。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學生,他們的理解能力都相對偏弱,在講解知識時,要盡可能用直觀的方式來呈現。如教材對角的概念是這樣描述的:“從一個端點來引出兩條射線,這兩條射線之間的角度”,讓學生閱讀了這一概念,他們很難理解,此時,即可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嘗試彎曲手臂來理解角的形成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更易理解。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活動可以選擇:
1.搭建活動。搭建活動更適合應用在低年級教學中,這一階段,學生對于幾何知識的認知處于初級階段,通過搭積木的方式,讓他們觀察物體方位和形狀,有助于學生三維空間意識的培養。除了積木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利用紙片,或者其他物體來搭建長方形、正方形等,在搭建過程中,他們能夠深入理解幾何體的組成和形狀特征。
2.拼剪活動。拼剪是幾何教學中的常用方法,通過直接拼剪,學生可以獲得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形狀,再利用折疊等方式,能讓學生掌握各類圖形的變換過程,自己推算出圖形面積的計算方式。
3.測量活動。測量活動更適合應用在高年級教學中,在學習不同形狀圖形中,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測量。通過測量,學生會很便利地發現:在長方形中,長大于寬;在正方形中,四條邊的邊長是相同的;在等腰三角形中,有兩個邊是相同的;在等邊三角形中,三條邊都是相同的,通過測量,讓學生產生清晰的物體表象特征。
三、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需要教師從理念、方法等多個方面著手,為學生提供操作、實踐的機會,促進各個學段的教學銜接,繼而達到培育核心素養的目的。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