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慧 左進紅
摘要: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師生“教”與“學”的風向標,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助跑器”,是學校、社會、家庭密切聯系的橋梁。從“以學定教”“以學評教”“以研興教”三個方面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有利于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
關鍵詞:評價體系;以學定教;以學評教;以研興教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舞臺。無論課改如何千變萬化,總離不開因材施教這個“根”,這個“根”在學生。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既離不開教師的“教”,更離不開學生的“學”。為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良性發展,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而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必須建立在以生為本的根基上。
一、以學定教——實現課堂教學的“轉身”
“以學定教”,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學生的“學”來確定教師的“教”。其核心是以學生呈現出的學習狀況為參照,以學生從“學會”向“會學”的轉變為目標,從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程度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
有“教”無“學”構不成教學,光“學”不“教”同樣也談不上教學。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過程。“教”與“學”的最終目標統一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以學定教”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符合學生的主體發展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相統一的教學原理。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以學定教”就是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礎,以教學原則和課程標準為依據,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為主線,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讓學生做到學會應用、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以學定教”,實現由為教師“好教”的課堂教學設計到為學生“好學”的課堂教學設計的轉變,跳出傳統思維,打破了以往教學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在先、教師課堂教學在后的模式,而是采用個人學習、小組合作和班級交流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教學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沒有教師包辦代替,也就沒有了學生的“盲人摸象”。教師教學成為推進和鞏固學生自主學習行為,深化自主學習效果的活動。教師的職責也隨之變為激發學生欲望,提高學生興趣,深挖學生潛能,實現“主演”到“導演”的轉變。學生真心投入、主動參與,課堂真正成了學生求知和展示的學堂,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
實施“以學定教”,必須以學生的充分預習(課前自主學習)為前提。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先入為主,為課堂學習作好鋪墊。教師在課堂上以服務者、促進者的身份對學生在自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查漏補缺,適時的導學、導思、導練,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法指導、加強學法滲透,讓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徹底避免低效和無效現象發生。
實踐證明,“以學定教”評價機制具備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不僅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有助于減負增效,同時又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成功的課堂教學改革為我們樹立了典范。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重慶市綦江縣“提出問題——師生互動解決問題”、山東濰坊市“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等在全國影響很大,效仿學習者也絡繹不絕。其實,他們的成功源于一個共同的理念:顛覆傳統教學思維,變“講壇”為“學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變“講師”為“導師”,凸顯“教”服務于“學”的追求;變“接受”為“探求”,凸顯學生全面發展;變“被動”為“主動”,凸顯學生適應社會需要能力的培養。他們準確把握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以學定教”,實現了課堂教學的“轉身”。
二、以學評教——實施取信于民的多元評價
葉圣陶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生學。”教育現代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評教”以學生的“學”衡量教師的教學行為,核心理念是“以生為本”。因此,實施“以學評教”策略是突出學生主體,促進全面發展,打造高效課堂,引領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
每個學生都有潛能,他們的學習應該是主動的。“以學評教”評價體系要建立在相信學生、解放學生、發展學生的基礎之上。評價要從“學”入手,重點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思維狀態、達成狀態,并以此為依據,制定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的“以學評教”課堂教學評價表。評價表包括項目、內容、得分等三大版塊。“項目”分為:目標,是否符合課標、校情、學情;條件,包括學習的資源及學法指導;參與度,包括廣度、深度和調控力度;氛圍,關注寬松度、融洽度、達成度;效果,突出成功體驗。“內容”根據學校實際、班級現狀、學生實情精心選擇。如“學法指導”可以選擇是否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是否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指導,是否根據學習方式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教師的語言是否對學生產生鼓勵、啟迪和指導。又如“學習氛圍”中的“目標達成度”,可以選擇是否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否能靈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每個學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多數學生是否能夠完成學習任務。再比如,“效果”中的“成功體驗”要重點關注學生是否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愉悅,學生是否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是否對學生滲透學科的德育美育,等等。總之,“以學評教”課堂教學評價表的制定要把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樹立學生為本和效益為重的意識,突出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改進、導向和質量監控功能。
有些傳統課堂教學的評價中存在著“重師、輕生”“重教、輕學”“重知、輕能”“重主導、輕主體”的現象,公開課時教師常常帶有“表演”成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教學過程嚴重失真。評價是很好的“武器”,“以學評教”的評價體系,把學生的學習表現放在首位,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了學生身上,達到既促使學生主動發展又有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雙贏效果。“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學生的學習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學生參與教學既有廣度又有深度,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出來。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既有知識技能掌握,又有過程與方法的經歷與體驗,還有學習興趣、自信心提高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同時,“以學評教”對執教者的教學觀念、教學態度、教學技能以及教學基本功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以學評教”體現了新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它取向于學生發展,從學生的表現看教師,從學生的學習看教學,全面評價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以學評教”摒棄了“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實現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的一劑良方。
“以學評教”追求多維評價,要健全評價體系還要逐步完善學科學生發展性綜合評價檔案和教師、學生、家長三方互動評價檔案。學校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和家長學校等各種有效途徑,定期對學生家長進行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教育,提升家長和社會對“以學評教”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解,學校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課堂開放周”活動,讓家長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評價。
三、引研入評——落實內涵發展的有效教研
教學離不開教研,沒有教研的教學終將是一潭死水。建立“科研型”教師隊伍是時代的呼喚。倡導“以研興教”必須實行“引研入評”的教師評價機制。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現在不少學校將教學“六認真(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布置和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組織考試,認真組織課外活動)”細化,作為考評教師依據。但根據筆者的觀察和了解,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部分教師每天忙于應付檢查,需要寫教學反思就去抄反思,檢查聽課筆記就去抄聽課記錄,集體備課也多是“人在曹營心在漢”,認為教學與教研無關,把課上了,作業及時批了就行,以致許多課題研究是為評職稱而為之的“假研究”。
長期以來,教師中一直存在著忙教學、倦讀書,重經驗、輕理論的現象。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隊伍必須從“經驗型”向“科研型”,從“教書匠”向“學者型”的角色轉變。魏書生、于永正、李鎮西等都是在邊教學邊研究中成為教育名家的。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師對教學中原生態的問題不能進行有意識的主動探索,不能及時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其專業成長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以研興教”是以“引研入評”為杠桿,通過“引研入評”的機制引領教師勤研、善教,“以教促研”,實現有效教研。
落實“引研入評”機制,要認真研究制定與課程改革相配套的民主、開放、科學的教研機制,不斷加強教科研組織建設,強化新課程理論學習,創造濃郁的研究氛圍。首先,在教研活動準備充分的基礎上,做到人人參與,活動過程中做到坦誠合作、探究交流,了解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況,啟發積極思考,完善以生為本教學設計,改進生本課堂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效果、效益和效率,確保教研活動的有效性。備課組活動主題鮮明、重點突出,理清教材思路,規劃教學流程,多方收集信息,完善備課資料,探討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探索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其次,圍繞“崗位大練兵”活動,豐富教學研究內容,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如開展教師論壇、優質課競賽、教學心得、教學反思、優秀論文、優秀課例評選等活動。第三,扎實開展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內涵發展。針對生本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進行梳理,將課題研究與生本課堂教學相結合,注重研究成效。第四,積極構建網絡平臺,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機整合教與學的過程,全方位提升執教者的現代化教育技術素養。第五,爭取教研專家指導,建立教研跟進制度,形成不間斷的教研過程指導機制。
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有效教研的支撐。善學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引研入評”機制是強化新觀念、引導新思考、領會新要求、探究新方法、促進教師專業快速成長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務實求真的科學之策。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姜秋婷,田杰.以學定教——讀懂教學背景[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8(11):11.
[3]劉志軍.課堂評價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關守寧.新時期“以學評教”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29):167-168.
[5]李平漚譯.愛彌爾——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陳佑青,陶濤.“以學評教”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16(1):(45-52).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