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一種新的課程形態,強調課程的融合及學生的實踐。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執行項目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將項目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有效滲透和完美融合,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項目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有效開發途徑包括主題應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合理設置項目學習實施方案、綜合性評價增強學生求知欲。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學習;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5B-0008-04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受到廣大教師的高度重視。《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活動的設計要基于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并能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1]怎樣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已成為基礎教育研究的焦點問題;如何把綜合實踐活動完美地和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已成為小學教育工作者重點研究的對象。
實踐證明,項目學習是一種以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其所提倡的教學理念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高度一致。而研究項目學習的開發和運用,不但能推進課程改革,還能保證課程高質、高效地實施。
筆者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中,結合案例對項目學習在該課程中的實施進行了有效研究,希望能夠給該課程的教師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發。
一、項目學習助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
項目學習(Project-Based Leaming,簡稱PBL),是學習過程圍繞某個具體的學習項目,充分選擇和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體驗、內化吸收、探索創新中獲得較為完整和具體的知識,形成專門的技能和得到充分發展的學習[2]。
該教學模式所選取的素材往往緊貼生活,教學情景真實且具體,要求學生從多角度獲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能力。具體來說,項目學習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運用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有效結合各學科知識
關于綜合實踐課程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強調:“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與某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3]可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其他學科領域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們既能夠相互滲透,又可以相互補充和完善。項目學習具有情境性、綜合性、體驗性等特點,是讓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探究分析、實踐制作等方式來解決具體問題,完成學習任務。結合學科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并通過項目學習方式實施,能更好地將學科素養與學生的學習素養融為一體,讓學生用掌握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對于提升教師教學理念和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項目學習屬于研究性學習,它讓學生根據自身需要,積極主動又充滿興趣地去參與、體驗和探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筆者欣喜地發現,在運用多種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項目學習,學生能夠很好地內化吸收,并在創新探究中獲得更為系統和完善的知識。在“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的項目主題活動中,筆者帶領學生去宿遷市的三臺山森林公園欣賞挺拔蔥郁的翠竹,布置學生收集關于“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的資料。其間,語文教師還組織了學生吟誦與竹子相關的詩文,美術教師還對學生畫竹進行了指導。項目學習離不開各科教師的合理引導,離不開學生的團結互助。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打破學科的約束和限制。
(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性”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屬性,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就是為了解決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脫節的矛盾,要求學生從靜態封閉的課堂中走出來,融入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體驗和感受生活[4]。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要求學生在各個學習階段中做到積極主動,并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從而舉一反三地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而在此過程中,項目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筆者組織的“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項目主題活動的實施,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認識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資源,通過動手制作、問題探究、主題學習等活動,豐富了學生對“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主題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可見,項目學習的開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性。而作為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為學生創造更多、更豐富的實踐場所。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三)評價方式注重多元化
作為一個學生自主選擇、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和提高自身素質的全新的成長平臺,項目學習強調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項目學習的評價,不僅需要記錄學生完成的項目,有哪些成果,還要記錄學生是如何完成每一項任務的。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已不再是單一的評價主體,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的項目學習中,尊重并鼓勵學生極具個性的自我表達方式,如寫作、演講、繪畫、制作等,并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還對其策劃項目、制訂計劃、活動探究、制作成果、合作能力等進行多方面、多元化評價。此外,教師(包括校外的指導教師)、學生、家長也都在評價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與生俱來至少擁有8種智能[5],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只要大腦沒有受傷,如果有機會接觸到利于培養某種智能的環境和條件,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那一種智能的發展上取得非常顯著的進步[6]。這一全新的智能理論的中央意義是積極的學生觀、“對癥下藥”式的教學觀和靈活多樣的評價觀。項目學習從最初的教學目標的設定,到最后的評價階段,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一元化”評價方式,突出強調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充分發展學生的各項潛能。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客觀全面,要對每個學生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二、項目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有效利用
(一)主題應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
在項目學習中,最困難的往往是項目主題的策劃和確定,要想主題達到舉綱目張的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這種學習方式不同于以往單一的封閉的課堂學習,這種學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自我的學習,實際上這種學習活動也確實存在于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只是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和深度挖掘。因此,教師不要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去自由選擇主題,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學習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項目學習主題。
在選取項目主題時,教師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并且要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可以與我國的繪畫、手工剪紙、傳統音樂等民俗文化相結合,根據學校的地理位置來確定教學資源的配置和實施,保證項目活動的順利完成[7]。比如,筆者與學生共同商討、確定“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的項目主題后,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通過引導學生認知竹子的習性和生長特點來了解竹子的品質;讓學生通過誦讀,理解關于竹子的詩句,感受竹子所象征的品質,試著創作有關竹子的文學作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調研,來了解竹子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上的活動項目讓學生產生了豐富的構思,給學生以真的感悟、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這不僅增強了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團結合作意識,培養和幫助學生形成自立、自強的人格品質。
可見,項目學習主題的選擇、確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學生的方方面面,而不能根據教師的個人喜好來確立。在策劃主題階段,教師不但要思考所制定的課程目標是否與教學目標相吻合,還要利用身邊的已有資源,選擇與學生實際相近的主題,以確保選題的成功實施。
(二)方案設置、實施要合理科學
開展項目學習需要設置一個合理完善的實施方案,方案設置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方案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活動內容以及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進行設置。方案不僅要有具體的目標、新穎的構思,還要易于實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在制訂活動方案時,教師一定要合理安排所需要的資源,要符合客觀條件,考慮周到、細致。
在方案實施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分層,可4到6人為1小組,合理分工,互幫互助,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方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幫助他們主動發現問題,并根據學生自己的所學和經驗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學生通過自己來解決問題,往往學得更透,印象更深。
筆者還以“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項目主題活動為例展開分析研究:在活動準備階段,筆者對項目活動方案進行了初步設計,其中包括分析學情、活動目標、主題資源開發、注意事項、活動流程等;在活動前的準備階段,筆者不斷引導學生去觀察和發現問題,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當學生遇到難題時,筆者還引導他們通過網絡查詢、圖書館查閱、調查訪問等形式來解決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將“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項目主題活動的課程資源開發為兩大類,即認知類和動手操作類。在第一學段,兩類內容混合編排,除介紹一些竹子的基本知識外,學習內容仍以動手實踐為主;在第二學段中,每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一門關于竹藝術的學習,如竹編、竹畫、竹雕和竹烙等。為了體現項目主題的主要意圖,筆者還以校本課程讀本的形式,補充介紹與竹子相關的知識,如詩文誦讀、文學創作等,供學生們閱讀、欣賞。
總之,項目主題活動方案的制訂要具有科學性、可行性、連貫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項目活動實施過程中,往往不能夠完全做到按照方案中的步驟一一實行,因為在學習活動中有時會根據實際情況伴隨著一些取舍或推進。
(三)綜合性評價提升學生多維能力
綜合性評價是項目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在活動中具有反饋、總結和點撥的作用。在評價過程中,可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教師應肯定學生的成果和行為,即使學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也要以引導為主,保護學生的自尊心[8]。項目學習的評價既要評價學生項目作品的成果,又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讓學生去正視自己的不足,并且自主地進行反思和完善。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暢所欲言,在自評和他評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作品展示不僅是個人學習的一個總結,也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學習和交流的一個平臺。同時,作品展示是綜合性評價的重要環節和評估指標。在“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的項目學習中,所展示的作品可謂琳瑯滿目、豐富多彩,吸引了其他班級很多學生的目光。比如,關于竹子的繪畫作品、用竹子編成的蟈蟈籠、在竹筒上烙畫等等,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他們的審美素養。學生通過合作,激發了集體榮譽感。在項目學習的評價中,筆者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表現和教師及同學對自己的直觀評價,來進行認真總結或反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
此外,綜合性評價還包含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評價。以“青青翠竹下,感受竹文化”的項目學習評價為例,德育方面,筆者以是否具備竹的高雅、頑強、謙虛、正直等品質為標準評價學生;智育方面,筆者以是否具備吟詠、鑒賞有關竹的詩詞歌賦等能力來評價學生;美育方面,筆者以是否具備竹的寧靜美、和諧美、生命美等美的元素來開展評價。綜合性評價及展示進一步激發了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多維度的能力。
總之,項目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要求,存在著較大優勢,教師可以嘗試將該教學模式運用在具體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雖然項目學習是近些年開展起來的,但也不能簡單地拿來。在利用項目學習時,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將項目學習運用得得心應手、盡善盡美。
參考文獻: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2017-09-27)[2020-02-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316616.html.
[2]高志軍,陶玉鳳.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09( 12):92.
[4]方凌雁.項目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用的基本定位與實施建議[J].浙江教育科學,2006(5):24.
[5]霍華德·加德納,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論二十年[J].人民教育,2003( 17):10.
[6]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前景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09( 3C):22.
[7]馬夏云.試論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應用價值及資源開發[J].內蒙古教育,2015(9):15.
[8]王志軍,王小根.項目學習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3(6):49.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重點課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實施的實踐研究”(2019JK13-ZB93)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0-02-13
作者簡介:李金梅,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江蘇宿遷,223800)教研員,中小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綜合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