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堂是思維訓練的主陣地。如何深化學生的思維,問題的引領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在自主開放的學習氛圍中,經歷學習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問題明方向,深化思維的敏捷性;以問題引探究,深化思維的深刻性;以問題助應用,深化思維的靈活性;以問題促反思,深化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的思維清晰可見。
關鍵詞:問題引領;深化思維;小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 -9094(2020)05B-0047-03
杜威說:“一個人要學習的并不是思維本身,而是如何更好地思維。”[1]數學課堂是思維訓練的主陣地,問題引領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有價值的問題的引領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方法的交流、經驗的分享和思維的碰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創造更多的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有價值的問題的引領下,充分經歷學習的過程,從而讓思維可見。
一、以問題明方向,深化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銳程度。有了思維敏捷性,人們在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適應變化的情況來積極地思維,周密地考慮,正確地判斷和迅速地作出結論。有效的教師提問和學生大膽的提問,都為深化思維的敏捷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提出告知學生學習目標:給學生呈現學習目標傳達了對學習者表現出的知識和(或)技能的一種期望[2]。在教學中,教師經常讓學生來說一說,問一問,猜一猜,在說、問、猜中,明確學習目標,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思維的敏捷性。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板書課題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今天的學習內容,你想說些什么,問點什么,猜出什么?看課題說一說,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把學習的新知納入已有的認知體系。學生1說:“今天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讓我想到了以前我們學過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學生2問:“為什么分母不變呢?”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分母不變,即分數單位不變,也就是標準統一的意思,分子相加減,也就是分數單位的個數相加減。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在學生的一問一答中解決了,也為下面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鋪了一條寬敞的大道。學生3接著問:“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分母不同,那怎么辦呢?”學生4說:“我猜想應該是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同分母分數,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贊同。學生5問:“怎樣才能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呢?”學生6回答:“我覺得用通分的方法就能夠做到了。”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緊扣主題的問題交流,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將新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實現了自主建構知識體系,達到了思維的外顯。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心臟。好的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使學生的思維敏捷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以問題引探究,深化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涉及思維活動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設計大問題,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這樣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學“9的倍數的特征”一課時,學生大膽猜測、實驗驗證并得出結論:各個位上數之和是9的倍數,這個數就是9的倍數。教學至此已經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完全可以進入自主拓展練習的階段。可是,如果在這時,我們能問個大大的“為什么”,學生的思維會往前邁一大步。教師可以這樣說:“同學們,你們非常了不起,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9的倍數的特征,其實到此就算差不多了。可是,如果是數學家,他們就不會停止腳步,他們一定會問個為什么。”學生自然而然地接上:“是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學生的探索欲望被激發了,一個個真的好像大數學家一樣,開始研究起來了。這個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有難度的,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思維過渡,從不僅知道這個知識是什么,還要知道為什么,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最后還真的弄出個所以然來了。可以假設一個數是ab,從具體的數字,到抽象的字母表示數,看似一個簡單的知識,但對學生來說就是一次知識的重建,是一次跨越,也是一次飛躍。接著,這個數可以這樣表示:ab=lOa+b。第一次的拆分也是有障礙的,必須對兩位數非常了解,才能知道a在十位上,表示10個a。到了這一步,還是看不出這個數與9有什么關系呀,所以我們還要進行第二次拆分。10a+b=9a+(a+b),9a一定是9的倍數,只要看(a+b)的和是不是9的倍數就可以了,而(a+b)的和,就是各位上數的和。學生們個個瞪大了眼睛:噢,原來如此啊!乘勝追擊,兩位數具有這樣的特征,那三位數呢?abc=l OOa+1 0b+c=99a+9b+(a+b+c),以此類推,同樣,四位數、五位數也都具備這樣的特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用在這兒最恰當不過了。
問題不在多而在精,通過大問題的引領,學生的思維層層向前推進。在自主探索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入。
三、以問題助應用,深化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好的問題的設計,能打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的思維自由生長。
教學“小數與分數比較大小”,有這樣一個情境問題:李娟和張玲用彩帶各做了一個中國結。李娟用了0-5米,張玲用了3/4米。誰用的彩帶長?這道題目從具體情境抽象出來就是比較0.5和3/4的大小。在分析理解完題意后,教師可以說:“你們準備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呢?有什么好方法,看誰的方法多,方法好?”學生的好勝心強,聽教師這么一說,都使盡渾身解數來證明自己是最棒的。下面是學生九種精彩的發言:第一種是估算。0.5米是1米的一半,3/4米超過了1米的一半,所以0.5米<3/4米。第二種是標準統一都化成小數。3/4=0.75,0.5米<0.75米,所以0.5米<3/4米。第三種是標準統一都化成分數。0.5=5/10=1/2=2/4,2/4<3/4,所以0.5米<3/4米。第四種是數形結合的方法。第五種是都和0.25比。0.5里面有2個0.25.3/4里面有3個0.25,所以0.5米<3/4米。第六種是都乘4。0.5乘4等于2,3/4乘4等于3,所以0.5米<3/4米。第七種是讓它們加一個數后都等于1。0.5加0.5等于1,3/4加0.25等于1。加的越多說明原來越小,加的越小說明原來越大,所以0.5米<3/4米。第八種是利用分數墻。從分數墻里我們可以看到,0.5是1/2,1/2里面有2個1/4,而3/4里面有3個1/4,所以0.5米<3/4米。第九種是拆分法。把3/4拆成0.5加1/4,所以0.5米< 3/4米。
學生不同的思路足足有9種,而書上也僅僅介紹了3種而已。孑L子在古代教育名篇《學記》中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就是引導,“開”就是啟發,這兩者都需要以問題為載體[3]。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創造展示的平臺,幫助學生思維更具靈活性。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如果精心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變式教學,也會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引起學生的思考和疑問,使課堂教學結構緊湊,持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學而不厭,做而不煩,越思越深入,越學越聰明。
四、以問題促反思,深化思維的獨創性
思維的獨創性是數學思維的品質之一,是思維活動的創造精神的體現。通過每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不斷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建構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有的是沒有價值的,有的卻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都知道,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現在的學生最缺少的就是提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讓學生在反思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深化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教學“怎樣圍長方形面積最大”,三個問題引領,學生三次發現,三次不斷反思,把思維層層引向深入。問題1:有22根1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個長方形的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問題2:有12根1米長的木條,圍成一個長方形的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問題3:有12根1米長的木條,一面靠墻,圍成一個長方形的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學生第一次發現,周長一定時,長和寬越接近,面積越大。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一一列舉自己得出的結論,特別有成就感。學生第二次發現,周長一定時,圍成正方形時面積最大。部分學生已經應用第一次發現的規律解決了問題,而另一部分學生用一一列舉的方法,正好對第一次發現的規律進行了一次驗證,并且對第一次的發現進行了補充。學生第三次發現,周長一定時,一條邊靠墻,長是寬的2倍時,面積最大。這一發現最具有戲劇性,學生用剛剛得到的而且驗證過的規律解決第三個問題,結果卻出了問題,這是怎么回事呢?這個問題引發了學生深度的思考。陶行知說,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4]。在一一列舉的過程中,正因為學生不斷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所以他們還發現了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如果周長不是12,而是11這樣的單數怎么辦?學生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既然有一面靠墻的問題,那么兩面靠墻又會有什么規律呢?或者有沒有三面靠墻的呢?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想象也就插上了自由飛翔的翅膀,創新的種子也在此埋下。
中國有句古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學生現成的知識和技能,不如讓學生學會自己獲取能力,不如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希望通過以“問題引領,深化思維”為指導的自主開放、思維可見的數學課堂的研究,讓學生在自主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真正地通過學習數學,學會思考,使思維可見。
參考文獻:
[1]杜威.我們如何思維[M].北京:天地出版社,2019:58.
[2]加涅.教學設計原理第五版[M]王小明,龐維國,陳保華,汪亞利,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73.
[3]孔翠薇,郝維仁.《大學》《中庸》《學記》的教育思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292.
[4]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論精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108.
責任編輯:石萍
作者簡介:孟凡英,徐州市大馬路小學校(江蘇徐州,221000)教科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