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波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科本身的學習難度較大,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合理,導致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但是在新課程改革不斷實施的教育環境下,這一問題已經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繼續分析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有效策略
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教師的教學思想有了巨大的變化,在課堂上所落實的教學策略愈來愈注重有效性,所以目前的課堂教學效率一直在朝著上升的趨勢發展。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中的一員,我們也該為保持新時期的良好教育趨勢盡心盡力,以新穎的教學思想創設優質的教學策略,從而在優質教學策略應用到課堂實踐當中的環境下,發揮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關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作以下幾方面分析。
一、加強師生互動,構建課堂和諧氛圍
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環境下,師生互動的教學策略十分有必要應用到課堂上,從而讓學生自主融入到課堂當中快樂的學習知識。因此,作為一名新課改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注重在課堂上加強師生互動,構建課堂和諧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求順利實現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目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數據收集整理》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說道:“假設學校要給咱們訂做校服,有紅、黃、藍、白四種校服,你們喜歡的什么顏色的呢?”于是我和學生一起做了交流活動。然后,我通過“怎么知道哪種顏色是大多數同學最喜歡的顏色”這一問題,帶領學生在班里展開了調查活動。之后,我與學生一同經歷統計數據的過程,并分析了統計結果,由此使學生學會了用調查法來收集數據,讓學生初步了解了統計表,體會到了統計的價值。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在加強師生互動構建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從而幫助學生學會了用調查法收集數據及用統計表呈現數據,切實實現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直觀情境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主動學習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充分吸收數學知識,以求高效完成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任務。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圖形的運動(一)》這一節時,首先,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觀察了蝴蝶、蜻蜓、樹葉、花朵等大自然中美麗的景色,對學生說道:“仔細觀察這些美麗的畫面,你們發現了什么?”由此引出了對稱的概念。然后,我通過這些學生熟悉的事物帶領其經歷了觀察、想象和操作的過程,使學生在感受到物體圖形美的基礎上發展了空間觀念。之后,我引導學生學習了如何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讓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創設直觀情境,吸引了學生的眼球,進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積極的學習情感吸收了本節知識,充分完成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著數學知識的應用,這也是為什么數學是小學課程體系中重點教學內容的原因之一。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當具備聯系現實生活展開教學活動的職業素養,從而讓學生可以及時發現數學學科的現實價值,以求學生拿出充足的學習動力參與獲取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達到培養學生應用意識,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克和千克》這一節時,首先,我通過與學生談論體重以及超市中稱重物品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認識了質量單位。然后,我讓學生就身邊的物體,進行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使學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秤,幫助學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之后,我以實際生活為背景的經典例題,引導學生做了進一步的分析,使學生知道了1千克=1000克,讓學生體會到了質量單位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最后,我引導學生整理了學習內容,讓學生交流了本節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哪些地方還有應用。這樣,我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使學生了解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充分培養了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切實達到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地去分析以何種策略方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加以有效引導,以求最大化地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銀彩.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之我見[J].名師在線,2017(08):37-38.
[2]黎智鵬.數學史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