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 要:詞匯是學生初中英語學習的鋪路石,對學生英語學習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初中英語教師應注重詞匯教學,并在此基礎上,真正構建相對完善的詞匯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詞匯掌握能力。本文從注重詞匯教學的意義、現狀以及策略三方面進行簡要介紹。
關鍵詞: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教學研究
在現階段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常常出現死記硬背詞匯的現象。但是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這些學生常常出現忘記詞意或是思維不靈活的現象。這也讓初中英語詞匯成為教師教學的難點、學生英語學習的痛點。為此,本文主要從詞匯教學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
一、詞匯在初中英語中的重要意義
詞匯是初中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整個初中英語的學習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詞匯本身與英語中的聽力、閱讀、寫作以及表達具有密切的聯系。初中英語教師在認識到詞匯教學重要性的同時,應真正構建詞匯與以上四方面的連接,真正地創設詞匯運用的語境,并將其融入到上述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英語學習規律,提升學生的詞匯學習能力。
二、現階段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概況
(一)詞匯影響整個英語學習
與小學英語學習不同的是,初中生需要記憶大量的英語單詞。這些英語單詞對學生而言,是一項巨大的學習負擔。有些學生英語詞匯積累量小,他們基礎薄弱,導致學生的英語成績較差。學生英語成績較差,導致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積極性下降,從而形成英語學習的惡性循環。
(二)詞匯學習較為枯燥乏味
在現階段的詞匯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運用傳統的方式,開展詞匯教學。即讓學生運用邊寫邊背的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極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導致學生失去英詞匯學習的興趣。
(三)缺乏正確的方法指導
在初中英語詞匯的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并不注重從英語詞匯學習的規律入手。導致學生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出現“記住即忘記”的尷尬學習局面。這種局面極易導致學生失去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三、提升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有效措施
(一)從生活著力,培養詞匯學習自信心
初中英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方式,拉近學生與英語詞匯之間的心理距離,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詞匯學習的必要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中的互動機制,鼓勵學生張嘴說英語,提升學生詞匯表達的標準性。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可以應用生活化的詞匯運用情境,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詞匯,開展此部分內容的對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詞匯學習的抵觸心理,培養他們詞匯學習的自信心。
(二)從多元切入,增強學生詞匯掌握能力
詞匯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初中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應擺脫原有的教學思維限制,并在此基礎上,真正構建詞匯與多種方式的連接。并從詞匯本身的規律入手,讓學生逐步掌握詞匯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生詞匯掌握能力。
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兩點著力。第一點,音標法。與漢字拼音學習方式相同,初中英語教師可以運用音標法,進行詞匯教學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將詞匯記憶與音標的拼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詞匯掌握能力。第二點,順口溜。初中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順口溜,讓學生對詞匯知識進行記憶。比如,在進行名詞單復數的變化時,教師可以運用“黑人英雄愛吃西紅柿土豆”,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詞匯。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個人的獨有見解融入到詞匯的教學過程中,真正打動學生,激發學生詞匯學習的熱情,提升他們的詞匯掌握能力。
(三)從語境突破,提升學生的詞匯掌握能力
初中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語境思維,開展詞匯教學。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結合語境,加強對詞匯知識的記憶,提升學生的詞匯掌握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讓學在此過程中,掌握更多的英語詞匯學習方法。
例如,在講授“Lonely”和“Alone”這兩個詞匯后,教師發現學生常常出現混淆詞義的狀況。為此,初中英語教師語境為切入后,創設這兩個詞匯運用的語境,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英語詞匯知識,提升詞匯教學質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引入如下兩個場景,并運用文字進行簡要概述。第一幅場景:一個小學生呆呆地望著天空,他的頭腦中閃出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畫面。第二幅場景:一位小學生獨自在屋子中全神貫注地讀書。與此同時,教師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揣測兩個詞匯的用法。通過運用這種方式,教師讓學生從語境思維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詞匯學習,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詞匯學習的技巧,提升學生的詞匯掌握能力。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真正地重視英語詞匯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從學生面臨的問題入手,制定具有執行性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詞匯學習技巧,培養學生詞匯學習的自信心,提升整體的詞匯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艷紅.多元教學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7(12)
[2]王海進.芻議借助詞匯教學法提升初中牛津英語譯林版的閱讀能力的分析[J].考試周刊.20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