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敏
摘? 要: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立足學校實情,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實施素質教育新理念,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打造奮進、民主、友愛、和諧的教學環境,構建包容、有序、平安、和諧的校園是人民群眾的期待和心聲,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筆者近年來一直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在此就和諧校園建設工作心得和各位同仁進行簡單交流,旨在通過相互交流、互相學習,以達到共同提高管理水平,促進和諧校園建設取得實效的工作目標。
關鍵詞:以人為本? 和諧? 校園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臨洮縣第二實驗小學在各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堅持以黨建工作為先導、堅持以校為本,從管理育人、教書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4個方面入手,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活動上精準發力,在和諧校園建設上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以黨建工作為先導,構建和諧校園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普通的全日制小學,地處西北小縣城,基礎設施一般,條件相對艱苦,學生多以農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教師年齡結構輕,教學方法簡單,教學經驗尚有較大提升空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關愛不夠、耐心不足。為此,學校以黨建工作為先導、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抓好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1 教師之間的和諧是校園和諧的基礎
學校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歸根結底是進行人的教育工作。做好此項基礎性工作就必須要有一支信念堅定,精通業務、師德高尚、修養深厚、知識淵博、敬業奉獻的教師隊伍。為此,在各項工作制度的健全完善,管理方式,評先獎優,考核激勵等方面要始終體現出對教師的關懷、尊重、信任、理解。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為教師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努力營造民主寬松輕松愉悅的工作氛圍,使教師干事創業的精神更加飽滿。通過黨建工作的引領,通過組織教職工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師德師風和法制理念教育,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以及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勤于奉獻意識。使學校的全體教師不僅團結協作,且又相互競爭,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輕、綜合素質高、黨性原則強、能吃苦敢擔當的教師隊伍,并在思想教育的基礎上融入管理者的親和力,對思想和生活上有困難的教師進行交流談心、關懷慰問等,使其體驗到組織的關懷、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從而解除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打造了一支精神十足、干勁十足的教師隊伍。
1.2 師生之間的和諧是校園和諧的關鍵
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營造一個民主和諧、互相關愛的師生關系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基本理念。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實施,傳統的師道尊嚴觀念越來越顯示出其非理性,未來的為師之道應該是“關心關愛為本、親情友情至上、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為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多講道,少訓斥;多鼓勵,少批評,與學生以平等的人格進行溝通交流,多用一些欣賞認可的眼神,讓學生在課堂中活動起來、思維飛躍起來。用教師的寬容和愛心教育學生、感染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名同學,做學生真正的良師諍友。有人說:“老師如陽光,知識如種子,學生如土壤,只有在陽光的照耀下,知識的種子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結出碩果……”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是保證教育教學活動成功的關鍵。來自教師內心真摯的愛能激發學生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如沐春風,對教師傳授的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進行積極的思維,更能使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1.3 生生和諧是校園和諧的具體表現
學生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學生展開。根據《教育法》的總體要求,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筆者認為作為普通的中小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確定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團結、友愛、健康、有序的學生群體。為此,所在學校每學期召開3~5次道德大講堂、法制課堂、安全教育培訓會及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升國旗晨例會等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使學生的法制觀念和安全防范意識顯著增強,并結合思想政治課,深入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人文教育,同學之間形成團結互助、和睦相處、樂于助人、勤奮好學、力爭上游的風氣,校園內顯出一團和氣、朝氣。
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
校園環境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應當包括師生創造的人文環境。“學校沒有小事,件件都有教育。”學校的一事一物,無不體現著教育的身影。校園的綠化景觀文化長廊的建設、教室的美化布置,一張張醒目的優秀學生風采、一篇篇精心繪制的美圖佳作、一張張天馬行空的科幻圖畫,都可以融入校園文化的建設,件件作品都浸透著孩子的汗水,凝聚著老師的智慧,時時處處彰顯出教書育人的文化的氛圍,就更能激發起全體師生的自豪感和對學校的熱愛之情。學生們走進校園所看到的一切、所接觸的一切,眼中處處皆是賞心悅目的美景,身心自然會有說不盡的愉悅感,思想自然會無止境地飛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放飛美的心靈。
“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教室內外令人愜意的風景,不僅能給孩子們以美的陶冶,更能給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及由此感受到的無窮的希望和力量,并激發起一種奮發有為的自尊精神。
3? 以德為先,抓好校園德育建設
在堅守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學校應該抓好學生的德育教育,良好道德素質的養成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起點和根基,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建設千姿百態意蘊深刻的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隱性的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倡以德為先,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評價,我們應該用欣賞的眼光看到每名學生的亮點和風采,讓學生的個性在愛的陽光下無拘無束地伸展;在堅守以人為本的理念下,學校應該為學生創造展現自我的舞臺,讓熱愛讀書、喜歡閱讀的孩子在書香節上一展個性風采;讓喜歡舞文弄墨的孩子在書畫展上揮毫潑墨,充分發揮;讓有表演天賦的孩子在藝術節上贏來注目,迎來陣陣掌聲。校園文化建設是無聲的力量,它“給幼小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肩膀帶來力量,給求知的雙眼帶來憧憬,給自卑的孩子帶來陽光”。通過開展黑板報比賽、知識競賽、球類比賽、文藝匯演、演講比賽等德育活動,努力為學生營造展示才能和張揚個性的平臺,使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差異的學生從不同的層面彰顯各自的特長優勢,從而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公平競爭意識,促進和諧校園的持續建設和校園文化的蓬勃發展。
4? 結語
總之,構建包容有序平安和諧的校園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基礎教育內在規律的充分體現,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基礎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懈奮斗,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相信和諧校園的建設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光寒.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3):53-54.
[2] 李潔.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08.
[3] 王鐵軍.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6,25(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