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典權是我國傳統的物權之一,典賣是設定典權的法律事實。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從現有史料來看,典賣有大量文獻記載最早出現在宋代,這一時期典權也得到快速發展。本文擬從典賣關系的主體客體及其權利義務、典賣程序、典賣制度中蘊含的中國古代法律的文化特色對宋代典賣制度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宋朝 典權 文化特色
一、宋代典賣關系的主體
(一)典賣雙方
據宋代的文獻記載,典賣關系中有雙方當事人,典賣自己的物品以獲取典價的人,被稱為“業主”,也就是物品的所有權人,支付典價使用典賣物品并收取所得收益的人,被稱為“錢主”。
以宋代典賣田宅為例,宋代出典田宅的人,多是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并且是田宅的合法所有權人。如果沒有所有權而典賣他人的田宅,可能受到“杖一百”的刑罰,情節嚴重的以盜竊罪定罪量刑。
無子寡婦無權典賣田宅。婦女從事田宅交易,北宋時期就出現了。根據《宋刑統·戶婚·典賣指當論競物業》的記載,典賣田宅必須由家中的尊長與錢主或錢主的親信當面署押契帖,婦女業主不可以當面交易,必須隔簾幕商量交易。沒有子孫或者子孫在十六歲以下的婦女無權典賣田宅,否則會受到刑罰處罰。[1]
卑幼典賣田宅被嚴格限制。如果是晚輩瞞著家中的長輩,擅自將田宅典賣、質押,或者冒充尊長的姓名為他人做擔保的,交易無效,錢財和物業各自返還。對尊長也有一定的限制,尊長不得任意典賣卑幼田宅。宋代對卑幼私自典賣田宅嚴格限制,出于保護卑幼繼承權的考慮,宋代對尊長也同樣加以限制,如果家中尊長在卑幼確不知情的情況下處分了卑幼的財產,處分行為無效,田和錢各自退還給業主和錢主,如果卑幼知情,那么錢退還給錢主,等到約定的典期,錢主需要返還田產。
(二)牙人
牙人是交易環節的中間人。北宋的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各式各樣的行業進入流通領域,商品交易范圍和品種也隨之擴大,牙人之間的種類和分工也進一步細化,出現了販賣香料的販香牙人、買賣牛馬的牙人、買賣田地屋宅的中介牙人,除此還有牙婆、米牙、魚牙等等。官府也加強了對牙人的管控,當時有兩類牙人,一種是由官府直接管理的,被稱為“官牙人”,另一種是從事民間交易的牙人,官府采取的是登記注冊的管理辦法。北宋后期對牙人的管理更嚴格和規范,據李元弼講:交易牙人,“須召壯保三兩名及遞相結保,籍定姓名,各給木牌子隨身別之,年七十已上者不得充。仍出榜曉示客旅知委”[2],也就是,交易牙人的年齡必須在七十歲以下,有人為其提供擔保,并且經主管官司批準,發給記載了基本信息的“身牌”之后,才能從事交易牙人的活動。
二、宋代典賣關系的客體
典賣的客體即典賣的對象。我國古代法律中沒有動產與不動產的概念,在宋代,動產與不動產都是可以典賣的,典賣的對象有田宅、六畜,奴婢。六畜,按傳統說法應指馬、牛、羊、雞、犬、豕,各自在財產中的地位是不盡相同的。后來典賣的對象有所變化。乾道七年二月一日的詔書云:“所有人戶典賣田宅、船、馬、驢、騾......此外尚有牛、駝”。這些物業均是重要的生產和生活資料。
上述物業,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由典賣,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一,贓物。宋代的法律規定,盜竊他人的田宅典賣的,杖一百,情節嚴重的以盜竊罪論處,牙人知情的與盜竊者同罪;二,共有財產。“眾分田”,即尊長去世后還沒有被子孫分割的家庭財產,在性質上屬于宗族公有,法律是禁止典賣的,如果子孫私自典賣,其他繼承人可以向錢主追回田宅,但是典賣超過十年的就不能追回田宅,只能返還一定的金錢,如果過十年典賣人已經死亡或者典賣超過二十年,則法律不再管理;三,祭田、墓田也不得典賣。
三、宋代典賣關系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
(一)業主的權利與義務
一,處分權。典賣不是賣,業主對典賣的物業依然享有所有權,在不損害典權人利益的前提下,出典人可以在其典產上設定其他權利。比如,業主可以出賣物業,只是出賣時先問典權人是否購買。二、贖回權。雙方典賣時會簽署一份契約,契約載明回贖期,錢主持有上半部分,業主持有下半部分,回贖期屆滿后,業主可以隨時要求回贖典產,但是如果業主丟失了契約,則會喪失回贖權,如果典期屆至,業主無力回贖典產,可以要求業主支付典產價值與典價之間的差額,如果錢主不愿意支付,則視為錢主放棄其先買權,那么業主就可以將典產再賣給別人。三,禁止業主對典產重復典賣,出典的期限未屆滿的不得強行收贖,回贖時必須將原典價歸還典權人。
(二)錢主的權利和義務
一,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一旦典權成立,在典權存續期間,錢主就可以收取典產的收益,錢主無須向業主支付使用費,錢主的義務就是向業主支付約定的典價。二,除了上述的占有、使用、收益權以外,錢主還享有“物上請求權”,也可以對典產出租、抵押,但是原則上無權出賣典產。三,錢主有妥善保管和修繕典產的義務,如果典產毀損滅失,錢主有過錯的需要承擔賠償責任,沒有過錯的,比如因為不可抗力導致的,錢主無須賠償,但是也不可以要求業主提供另一個典產替代毀損滅失死亡典產。三,如果業主在典賣期間屆滿無力回贖典產,錢主不能直接取得該典產的所有權,只能把典產再轉典給他人。如果業主放棄回贖權,則錢主有優先購買權。為了保證錢主的利益,法律規定錢主的優先購買權優先于親鄰的優先購買權。
(三)牙人的權利和義務
宋代牙人主要承擔交易居間工作,一方面對溝通買賣需求、促進商品流通、協助官府納稅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牙人常欺行霸市和有欺詐行為,也會產生擾亂市場、阻礙商品流通的消極作用。宋代統治者在強化市場管理中,對牙人也加強了管理,規定了牙人的諸多義務:一,核清事實。牙人接受賣主的委托后才能開始中介活動,其重要職責之一是核清交易物業的所有權歸屬及合法性,如核實是否有重復典當、是否是虛構的產業、是否是家族共有的產業等等情況。二,促成交易。牙人的主要職責即是說合買賣,牙人在確定典物的合法性以后,就可以評議交易的參考價格,向委托人報告訂約機會,并依照一定的習俗尋找交易對象,積極促成交易[3]。三,協助納稅。牙人的木牌上載有不得將未經印稅物貨交易的內容,揭示了牙人協助納稅的義務。除此之外,莊宅牙人還承擔為官府記錄已經成交但尚未投印割稅的交易。四,擔保交易。法律規定訂立契約時牙人必須參與,對交易承擔連帶責任,有時甚至要在牙人自己的產業上設立物保,以起到擔保交易的作用。
牙人的權利主要是根據其居間行為收取一定的“牙錢”,實踐中大多是按照交易數額確定收取的比例,具體數額往往是雙方約定的。宋代對牙人的管控,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府對各種商業活動的規范,保護了客旅的財產權益,對于穩定市場、促進商業活動的正常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宋代典賣制度的程序要求
宋代的典賣制度對典權的設立規定了與絕賣同樣嚴格的程序。典權的設立必須經過法定程序和手續,只有依照這些手續確立的典權,才能受到法律保護。
(一)親鄰批退
宋初的立法規定了典賣物業必須先問親鄰的程序,即先問同房、同族的親屬要不要,不要并且在契約上署名放棄優先權的再問四鄰,如果房親和四鄰都不要的,業主才可以與其他人進行典賣交易。但是為了保護出典的業主的利益,宋代法律也規定了,如果房親的出價低于其他人等的,業主可以和出價高者交易。
(二)立契
宋代的土地典賣的屬于要式法律行為,典契是交易憑證,有證明所有權歸屬的效力,因此十分重要。典賣田宅,必須先立草契,由雙方共同向官府請買“定貼”,即蓋章。典契要寫明立契人的姓名、田宅的頃畝、坐落、產業來歷、典賣原因、交易數額、契稅錢、擔保及毀契懲罰等內容。典契一式四份,由典賣雙方當事人、官府和牙人各執一份,防止錢主私改契約,損害業主的利益。
(三)過割、印契
過割,指的是交易戶主,即幾方當事人帶著契去官府驗明,經官府核對無誤后,繳納典賣的契約錢,官府即時注籍,給付憑證給典賣雙方。印契,指的是當事人繳納完有關稅費后,由官府在契上蓋上紅印。因為典賣中所有權并未轉移,因此過割和印契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公示方法表明典權合法成立了,二是方便官府收取契稅。
(四)離業
離業是典賣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指業主將典物交付給錢主。法律規定:“諸典賣田宅并須離業”,“田產典賣,須憑印券交業”[4],也就是說,業主不僅要實際交付田宅,也喪失了租賃耕種這塊土地的權利。在宋代,是否離業是官員判斷典賣是否有效成立的重要標準。
(五)時效
宋法對業主的收贖權規定了嚴格的時限,典契保存完好的在約定期限贖回原物,但是原主死亡,約定期限則不作數,由原主的子孫和親屬,在官府核驗過后可以贖回。如果超過30年,錢主可以自行處置。
五、宋代典賣制度體現的文化特色
典賣的盛行是一件值得一書的事情。從民法史的角度講,典賣為我國創立了一種新的物權形式——典權。業主可以通過讓渡物業的用益權,而獲得資金的融通,又不致喪失所有權,錢主則可以通過支付典價,獲取對他人物業的用益權。當業主不能按期回贖時,在一定條件之下可能獲得對物業的所有權,這樣,足以構成對典價償還的擔保。典權,兼有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的功能,是我國對近現代民法的一大貢獻。[5]從歷史的角度講,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代較為發達的商品經濟,表明宋代社會運動的速度比前期封建社會更快,土地及其上的房屋,作為封建社會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全面進入社會流通領域,對于自然經濟起著巨大的瓦解作用。
也應看到,宋代典賣也存在方方面面的不足。一,從發生原因講,唐中葉以后商品經濟的發展,固然是促進典賣盛行的主要原因,但在宋代,更多地摻進了諸多非經濟因素。朱熹說過,“古者苛剝之法,本朝皆備”,一些人戶輸納苗米不辦,導致典賣田土拋失家業。有些地方,“催稅公人等,多不等人戶輸納,一面強牽耕牛典質....”。此外,官僚地主等對貧困人家,也是巧取豪奪迫使他們典賣物業。二,典賣的封建倫理色彩濃厚。從典賣當事人、典賣對象、問親鄰法、親鄰回贖法看,宋王朝的目的,只有一個,即維護封建大家族的整體利益,重建封建的綱常倫理秩序,借以建立穩固的統治基礎。三,典賣程序繁瑣。應當承認,宋代典賣程序中不無合理因素,比如印契,作為種公示方法,有助于交易安全和權利的保護,但在封建時代,每增加一道程序,就為典賣設置了一道障礙。簡言之,宋代典賣制度,相當保守落后,這也是它的最大特色。
結 語
“典”產生于民間而后才逐漸被官府認可,其并非產生于唐宋時期,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就有了“帖賣”形式的典,并且獲得了官府的部分認可。到了宋代對典的認可度更高了,并且在法律中規定使其規范化、制度化。典權是中國特有的制度,體現了小農經濟下中國古代人民卓越的生存智慧,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性格。以典之變窺社會之變,從微觀問題洞察宏觀問題,在處于巨變中的當今社會,依然有著某種特殊意義。
【注 釋】
[1] 竇儀等:《宋刑統·戶婚·典賣指當論競物業》,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2] 李元弼:《作邑自箴》卷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版。
[3] 陳明光、毛蕾:《唐宋以來的牙人與田宅典當買賣》,《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64-66頁。
[4] 《州縣提綱》卷二,轉引自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87頁。
[5] 余貴林、郝 群:《宋代典賣制度散論》,《中州學刊》1997年第5期,第138-139頁。
【參考文獻】
[1] 陳明光,毛蕾,唐宋以來的牙人與田宅典當買賣[J].中國史研究,2000,04:64-66.
[2]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487.
作者簡介:李丹陽(1994—),女,天津武清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