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建
摘 ?要:小學語文是語文教育奠基階段,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將來的深入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教師就可以使用嘗試教學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教師帶領下的審美基礎掌握,并且可以使用開放性教學的方法,在教學任務中完成對學生審美情趣加以引導的作用,最終實現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目的,以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情趣;嘗試教學;自主探究;開放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中往往比較重視基礎知識的講授,而對于審美情趣的教育則一直處于次要地位,然而,作為教育奠基階段的小學教育,如果只是教授給學生單純的字詞知識,而不能帶給學生對于更高層次語文修養的啟蒙的話,就不能說是完整的語文教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就應該被教師予以考慮,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嘗試教學法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確實難以直接接觸過于困難的審美理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學生不能對審美產生一個合理的印象,教師可以先使用嘗試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先進行一些嘗試性的理解,或許還不能和高深的審美理論完全對應,然而在嘗試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對審美情趣產生了一定認識,理解了審美情趣的概念,另一方面,學生雖然沒有真正鍛煉出成熟的審美情趣,也有了一些審美情趣方面的知識積累,為將來更深入地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再一方面,還可以使用某些學生在了解了審美情趣的基礎知識之后,產生對語文審美情趣的興趣,從而形成自主探究的動力。嘗試教學的根本觀念在于相信學生,相信其可以在嘗試過程中得到收獲,為教師要進行的教學提供支持,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乞巧》這首古詩的時候,我就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古詩,現在我們先來讀一下這首詩。”在學生初讀完詩文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詩文意境引導學生去欣賞這首詩,進而獲得審美情趣上的提高。我就會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明白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那么,詩里描寫的情景給你的是一種什么感覺呢?”此時教師是在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感受的描述,先大體把握詩歌整體氛圍。在學生與教師交流過自己關于詩歌意象的第一感覺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去感知更具體的內容的美學意義,而我此時則會說:“同學們,你們的感覺很好,那你們想過沒有,這樣的感覺是怎么產生的,詩人用什么詞句描繪了這種情景?”此時學生就可以嘗試解讀詩文中具體字詞的作用,這樣,在循序漸進中,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二、自主探究法
經過開始的嘗試,學生已經可以試著用審美的方式去閱讀文字,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來完整地進行一次審美解讀嘗試,相比嘗試教學,自主探究對學生的要求更高,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可以進行有方向性的嘗試,也就是探究。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學生可以完整地感受文字背后的審美意味,雖然不能將所有的審美意味開發出來,然而對于處于啟蒙階段的小學生來講,這已經是很正式的欣賞過程了,自主探究是教師在了解學生能力范圍的情況下,讓學生采用自學的方式把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不過,對于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后的成果的修正,也是自主探究的關鍵環節,才能從而實現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楓橋夜泊》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我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著名的古詩——《楓橋夜泊》,那么我們先來通讀全詩。”在學生理解了詩文大意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一下這首古詩的審美上的情趣。我接下來對學生說:“同學們,接下來,你們自己按我們以前老師帶著你們欣賞古詩的方式,自己試著寫一個欣賞方式。”接下來,教師或者可以直接讓學生獨立完成,也可以給出一些簡略的提示來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具體應當根據學生能力確定,最后,教師只要針對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進行講解改正,就可以起到引領學生完成審美試驗的效果,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三、開放性教學
由于審美情趣本身就是開放性思維,沒有固定的審美方式,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練習的時候,也要注意對學生理解差異性的重視,對審美的培養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小學階段的教育往往只是為未來更深入的學習提供一個更好的基礎,所以,對學生在審美上的不同理解,教師都應當加以肯定,只要不發生錯誤,教師就不必給出確定的答案來糾正學生。其實,在開放性教學中,教師只要給學生布置好具體的欣賞任務,教師就可以不再過多影響學生的探究過程,甚至只要審視學生的最終結果是否出現錯誤即可,由此,通過使用開放性教學的方法,學生的審美基礎積累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從而也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花之歌》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使用開放性教學的方式來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針對開放性教學的特點,這一環節其實可以放在其它教學內容之后,在基本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再進行一遍比較深入的賞析。我就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已經基本上把《花之歌》這篇課文學習過了,現在,我們再來想一下,這篇文章究竟是怎么能被選入課本的呢?”此時學生或許已經開始想從審美上加以解釋了,不過,未必所有學生都有這樣的反應速度,教師還是應該提供一個大致思路,我也會對學生說:“同學們,想一下,這篇課文好在哪里,在審美上有什么優點,從而被選入了課本呢?”之后就可以利用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提出的思考問題了,教師則需要做好過后的指導,最終用開放性的問題結束課文的教學,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
通過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可以為將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提供支持,而針對這個目標,我們可以使用嘗試教學來引領學生進行審美解讀,之后再使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來鍛煉學生,最終以開放性的方式進行教學總結,幫助學生完成審美啟蒙,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衛東.審美情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方法[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7,(03).
[2]周小麗.小學語文審美情趣培養的途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