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國 毛永泉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前提下進行的教學,注重“在做中學”(查秋瑾 2012),是基于心理學家維果茨基(Vygotsky)理論的一種語言學習方法。20世紀80年代,它一出現,就在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隨后逐漸引入我國基礎英語課堂教學,成為我國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徐瑩 2013)?!坝⒄Z語言學”課程是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但是,由于該課程內容煩瑣,術語眾多,理論抽象,不易被理解和掌握,故此大多數學生望而卻步,學習效果欠佳。如何提升學習效率顯然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通過CNKI、NLC、GOOGLE SCHOLAR 及其他常用學術網站的檢索,結果顯示,近年內相關的幾十篇學術論文大都圍繞非英語專業進行,涉及英語專業的文章只有5篇。鑒于此,下面以“英語語言學”課程為例,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如何把任務型教學法應用到該課程教學中。
要設計好“任務”,必須先弄清“任務”的實質和種類。
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是核心,它通過教師事先設計好的課堂教學活動體現出來,也靠這些教學活動加以實現。因此,只有了解“任務”與傳統課堂練習的本質區別,才能設計出相應的“任務”。一般來講,“任務”與傳統的課堂練習有四個區別。區別一,“任務”具有教學性和非教學性雙重目的,而課堂練習只具有教學目的;區別二,“任務”會產生非語言性結果,而課堂練習總是產生語言性結果;區別三,“任務”具有開放性,沒有預定的模式、途徑和統一的結果;區別四,“任務”具有互動性,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及學生材料之間的雙邊或多邊互動實現教學。
任務種類與任務階段密切相關。國外語言學家威利斯(Willis)在《任務型學習法框架》(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一書中提出了該教學法的三階段模式。按照他的觀點,教學活動可劃分為任務前(pre-task)、任務環(task-cycle)及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三個階段(Willis 2002)。任務前階段是任務實施的前期準備階段——教師介紹主題和分配任務,合理分配學生學習小組;學生則需要根據教師布置和分配的任務進行前期的準備。任務環階段——一是要求學生根據小組活動所分配的任務角色,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語言操練和表達;二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任務的完成情況在課上進行口頭或課下進行書面的總結匯報。語言焦點階段——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和評分,并通過分析、講解、操練等方式將任務完成中使用的語言形式凸顯出來;學生小組之間互相評分,并對任務完成的情況和效果進行總結和反思。
陳欣(2017)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任務型教學法的三階段模式可用下圖表示:

任務型教學模式圖
“任務”設計要事先了解“任務”的實質和種類,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通過精講進行有效信息輸入。下面以《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戴煒棟、何兆熊 2013)第5章Semantics為例,結合教學實踐說明如何在教學中具體設計課堂教學“任務”。
本章難點集中在奧格登和理查茲(Ogden&Richards)提出的語義三角、詞際關系、句子關系和句義分析等四個方面。教師依據這些難點設計出相應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作為任務前階段的主要內容,也可作為語義微課教學的錄制腳本。
具體問題如下:
Issue 1.Semantic Triangle(語義三角)
reference,symbol,referent
Question 1.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erms or concepts:reference/thought,symbol/form,and referent?
Question 2.Which word or words can respectively replace these terms?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se terms?
Question 3.How do you interpret this triangle,the dotted line for instance?
Issue 2.Sense Relations at word level(詞際關系)
homonymy,homophones,homographs,and polysemy etc.
Question 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se terms?What’s your own Chinese translations,the grass-root translations?
Question 2.Is there any way that can help us clarify these relations more clearly?
Issue 3.Sense Relations at sentence level(句子關系)
X presupposes Y
Can you give more examples of this relation?Is there any equivalent relation at word level?
Issue 4.Predication Analysis(句義分析)
Question 1.Check with the glossary attached behind and discuss what’s the obstacles regarding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sentence.
Question 2.Do you think 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predication,predicate and argument are helpful to grasp the meaning of these terms?
以上這些問題是任務前階段的具體任務。
任務實施是指前面談到的任務環階段和語言焦點階段,是“任務”實施操作層面,也是學生討論、操練、展示匯報及分析總結的階段。教學成敗關鍵就在于此。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交流互動;要千方百計,甚至采用“軟硬兼施”的方法讓學生積極配合。
具體操作步驟:在3課時120分鐘時間內,教師講解放在第一堂課進行。在課堂上,教師只需重點講授、提及上述概念、術語,把上述問題拋給學生,隨即展開活動即可。其余基礎知識如基本概念等交給學生自行處理。這里必須注意兩點:第一,知識講解的關鍵是把知識點、所涉及的話題、術語(如 sense,reference,argument,componential analysis,predication analysis等)講透,確保信息輸入有效;第二,并不是所有內容都要講授、練習都要做完,而是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以配合后續“任務”。
在第2—3堂課(共80分鐘)上,教師在完成精講后,讓全班休息5分鐘,然后布置任務,即讓全班以小組為單位用30分鐘討論問題。在全班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巡視以監控學生的討論活動,必要時對學生討論進行干預,確保各組按要求進行和產出有效。在此過程中,允許學生用手機上網查詢相關知識,以便于他們融入討論,為后續操練或展示匯報作好準備。
30分鐘后,學生進行任務展示。教師讓各小組派代表抽簽決定各自的具體“任務”,然后依次向全班展示、匯報、講解答案。整個匯報展示環節控制在35—45分鐘。在匯報環節,教師要隨時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質疑,以引起全班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第一,討論問題耗費時間較長,說明學生大部分時間沉浸在課堂討論活動之中。
第二,教師先選擇幾個話題、術語進行簡單的講解、對學生加強巡視、對學生所提供答案進行質疑和講解等環節體現了師生互動,確保了生生互動在正確方向、正確軌道上運行,從而指導學生的產出活動,幫助其內化知識,樹立方法意識,構建課程體系。
第三,上述任務設計與操作體現了任務與課堂練習的主要區別。在課堂上,具體問題不是單純的練習活動,而是屬于“任務”范疇。因為大部分問題超出了課本范圍,有延伸,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具有非語言性。例如,Issue 2中的Question 2對術語翻譯提出了質疑。不當的術語翻譯不但不能給學生理解正確的詞際關系帶來幫助,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傊?,這些“任務”不僅僅在于練習語言,還在于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和求實的理念。
第四,根據上述具體問題設計微課教學腳本、允許學生用手機上網查資料等也體現了時代特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
“英語語言學”課程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理論性強,一般采用傳統的講座式(Lecture-based)授課方式。但上述教學嘗試表明,教師完全可以在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把看似困難、枯燥的課程變成有趣的課程。
總之,文章論述了把任務型教學法應用到“英語語言學”課程中的策略,且實踐表明收到了一定效果,值得推廣。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任務型教學法實施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有的學生仍受慣性使然,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不預習,課中不配合,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轉變其學習觀念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