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碧嫦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也緊跟其后發生新的變革。數學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點科目,是一個學生學習的基礎,尤其是在學生學習的初始階段更加重要,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為學生后期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數學由于知識抽象性強的特點,成為小學教學中最難學的一門課程,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學習起來會比較困難,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形象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將詳細敘述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關于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形象思維能力;培養
隨著數學這門課程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思維能力的養成,積極創新,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傳授,以此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可以為學生接下來學習數學提供不竭動力。相關調查表明,現在仍有大部分學校及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形象思維能力對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性,忽視了這一方面的培養,或者不能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因此,如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在教學工作的重點,也是急需解決的一項重要工作。
一、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意義
所謂形象思維能力就是指學生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時運用的形象思維,經過長時間不斷地練習所積累養成的一種能力。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首先,開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學生在對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時,可以不斷地分析解決這些問題,由此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提高了理解能力。其次,開發數學形象思維能力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用問題。由于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不同,數學學科更加抽象,在學習中,要求具有一定的邏輯分析判斷和空間想象的能力,這種抽象的概念理解起來相對困難,經常會采用創設情境的教學模式來解決,經過這種鍛煉,學生在形象思維能力上獲得了提高,有效地提升數學的應用能力。最后,開發學生的數學形象思維能力可以打破學習中的很多限制。由于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比較困難,再加上環境的影響,學習成績得不到提高,而培養數學形象思維能力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與判斷能力。
二、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方法
1.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多樣化教學已經是現在教師所喜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具有很高的靈活性,教師利用多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結合課堂教學,打破了以往嚴肅枯燥的課堂氛圍,使之變得輕松歡快,學生學習更加積極,促進形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變得直觀形象,課堂形式也豐富多樣,可以打造過程多樣的新型課堂。教師在運用多樣化教學時,應該深入細致,研究具體的應用條件和實際效果,避免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問題。例如開發學生的數學形象思維能力時,可以運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即教師從生活中提取適當的素材,將生活與數學教學聯系起來,使其脫離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模式。例如在學習“小數乘整數”這一章節內容計算時,教師就可以創設一個商場購物打折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提出問題,例如一個足球打完八五折是多少錢,讓學生進行計算,通過這種情景教學可以在課堂中不知不覺地進行知識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由此促進數學形象思維能力的養成。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大多自控能力較低,尤其是數學更加抽象、難以理解,很多學生往往會出現走神的現象,教師應該根據這一特點,做出積極合理的調整。同時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和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合理地設置一些有趣的教學環節。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些小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以教學任務為主,不能偏離,將教學內容與游戲相結合。例如可以事先將一些加減乘除的題目放入盒子中,在班級分小組的方式進行小組口算比賽,最先答出的一組獎勵10分,結束后最高分的小組獲勝。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勝負欲,提高了在學習上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開發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3.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開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就形象思維能力來看,一些學生能力高,在數學學習上相對容易,而能力稍弱的學生就會稍顯吃力,教師應該細化每位學生教學方法,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不能以偏概全,對能力稍好的學生可以引導發展,對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設置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在循序漸進中鍛煉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
三、結語
無論怎樣,在小學階段開發學生的數學形象思維能力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有一定的益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格外重視并進行引導幫助,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克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現代化,2017(32):325.
[2]徐學香.數學形象思維能力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學習(下),2014(3):53.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