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平珍
摘 要:音樂主要由旋律、速度、節奏、力度、音值等要素構成,而節奏是音樂中最主要的元素,是音樂的靈魂構成部分之一。音樂的音符猶如整齊的方隊,把節奏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如果失去了節奏,音樂就會雜亂無章,所以,節奏在音樂里是至關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節奏訓練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培養小學生的節奏感,音樂老師應該不斷改革和創新出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教學;趣味探索
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愛玩,所以把趣味化引進課堂是大勢所趨,作為小學音樂老師,要對目前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摸索出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式。音樂不僅僅是唱歌和演奏,一首好的歌曲可以代表一種思想、愛與和平,可以消除工作的緊張,減輕生活壓力,給人帶來愉快的心情。
一、創建生動的教學情境
對小學生來說,眼睛可以看到的豐富多彩的東西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所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小學音樂老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找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畫面、動聽的音樂等。因為它直觀性、具體性、趣味性的特點可以給小學生帶來刺激,從而激發小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讓小學生更加喜歡學習音樂。小學音樂老師通過多媒體手段能幫助小學生把想象的東西具體化,讓學生更加自然地融入音樂當中。比如,在學習《四海一家》這首歌曲時,學生對五十六個民族的了解比較少,所以,音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更加了解五十六個民族,在網絡上找一些相關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文化藝術、飲食、建筑特色等。學生受到視覺與聽覺上的沖擊后更容易被眼前的畫面所打動,仿佛身臨其境。通過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創造了更加逼真的情景模式,營造了愉快的教學氛圍,潛移默化地拉近了小學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距離,充分激發了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熱情。
二、積極開展音樂實踐活動
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都是運用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小學生都有很強的表演欲望,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小學生的這種欲望,傳統陳舊的音樂教學方法無法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小學音樂老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音樂歌曲和理論知識外,還要開展相應的音樂實踐活動,給學生一個滿足自己表現欲的平臺與機會,引起小學生對音樂實踐活動的興趣,在提升音樂課堂趣味性的同時,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愛。比如,在學習《幸福拍手歌》這首歌曲的時候,學生掌握了歌曲的節奏以后,可以設計創作歌詞的環節,讓四個小學生為一個小組,根據節奏創編歌詞,然后小組之間比拼,競選出最好的作品,老師給予一些獎勵,對沒有獲獎的學生老師也要給予鼓勵,這樣就促進了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都是從自然界的聲音中提煉出來的,老師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動聽的聲音;比如,汽車的喇叭聲、樹上小鳥的叫聲、集市上小販的叫賣聲,學生在模仿聲音的同時就能激發出對節奏的學習興趣。小青蛙的叫聲是“呱呱”,小貓的叫聲是“喵喵”,下雨的聲音是“滴答滴答”,學生在掌握這些節奏的時候,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賽,漸漸地學生對節奏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樣的音樂實踐教學活動,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改善了以往音樂課堂的枯燥單一,引起了小學生的注意,提升了小學生的興趣。
三、用身體參與音樂,表現節奏
在聽到一些膾炙人口的歌曲時,小學生可能會隨著音樂的節奏律動,比如,用腳或者手打節拍,或者隨著音樂左右擺動身體,所以,應該讓小學生解放身體,從小心翼翼的律動變為情不自禁的大膽感知。這符合小學生愛動的特點,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在節奏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游戲、舞蹈等方法來引導學生用身體將音樂表現出來,讓學生融入音樂的世界中,從而增強學生的音樂節奏感;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想簡單的動作,比如《粉刷匠》這首歌,音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粉刷墻面的動作,讓小學生結合音樂和肢體動作,隨著身體上的律動和音樂知識,讓學生形成十分良好的律感,在充滿律動的音樂課堂上,老師應該注意組織好課堂紀律,吸引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這樣可以鍛煉小學生的想象力以及肢體協調能力,讓小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音樂教學不是簡單的演奏和演唱,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探索和尋找新穎的教學方式,實現音樂課堂的趣味化,讓學生帶著積極愉悅的心情去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律動。
參考文獻:
[1]李明輝.音樂課中關于節奏部分的教學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5):157.
[2]水海云.趣味性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智慧,2019(9):65.
[3]胡艷豐.趣味性節奏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6):3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