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宏
摘 要: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中由于學生間存在差異性,教師在課堂中要結合學生學習的狀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將新的技術和數學教學相結合,這能對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促進作用。主要就小學數學教學培優補差中微課的應用措施詳細探究,希望能夠為實際數學教學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優補差;微課
新課改下數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教師融入新的觀念以及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積極性,激發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才能真正為實現高質量教學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一、小學數學教學培優補差中微課應用的條件
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工作開展當中,通過采用培優補差的教學方法,將微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科學設計教學方案,為學生高效學習打下堅實基礎,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教師在課堂中轉變教學觀念,培優補差的教學方法能發揮學生學習的優勢,針對學生學習狀況采取培養的措施,從而促進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推進。而將微課教學方式和數學教學培優補差緊密結合起來,這能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打下堅實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優補差微課應用措施
數學培優補差教學中將微課加以科學運用,需要相應措施落實。
1.促進微課靈活應用
小學階段數學課程教學工作開展當中,采用培優補差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就需要將微課加以科學化運用,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微課在數學課堂中靈活應用,需要教師從不同的教學環節進行科學設計,如在課堂教學中插入的時機要靈活,能結合學生學習的需要應用微課,從整體上調動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微課課件的設計方面在時間的控制上要能體現出靈活性,結合數學課程教學內容來控制時間,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另外,微課的內容設計方面也要能突出靈活性,能和學生學習的需求相滿足,為培優補差教學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2.微課制作結合實際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采用培優補差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這就需要將微課教學方式加以科學化運用,教師要結合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需求設計課件內容,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數學課堂中進步。只有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升,為學生良好學習發展打下基礎。教師在為學生設計課件的過程中,將微課靈活化應用,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探究,讓不同層次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發揮主動積極性,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例如:教師為學生講述“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知識點的時候,為調動學生對這一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將微課教學方式加以科學化融入,結合學生學習的狀況進行優化設計,達到培優補差的教學效果,從而才能真正為學生學習能力提升起到促進作用。教師在微課的內容設計當中,結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將課件設計的趣味性以及實用性的特點鮮明突出,調動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將課件內容從容易到困難層次性遞進,兼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促進學生進行相互交流探究,和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需要緊密結合,從而有助于實現既定教學目標。
3.發揮交互作用,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培優補差的教學方式下,將微課加以科學運用,體現出微課教學的交互性,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動態化的情境,促進學生從中進行切身感受,促進學生自覺參與到數學探究活動中去,感受數學知識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微課教學方式的應用下,能夠和學生進行溝通聯系,從整體上提升學生學習的質量,這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陣地,所以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從多角度出發進行優化設計,促進學生深化學習。
例如:數學教學中講述“厘米和米”長度單位的內容中,為了促進學生對這一知識點有深入的了解認識,可通過微課教學方式融入,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為學生設計不同的任務,促進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成績好的學生輔助成績薄弱的學生。教師首先要對成績好的學生進行培養,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成績好的學生掌握了任務完成方法后,帶動成績差的學生學習探究,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調動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主動積極性,促進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教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將培優補差理念融入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將微課教學方式加以科學化運用,才能真正為學生良好地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數學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設計教學方案,就要突出學生協調發展,采用微課教學方式,將培優補差的理念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中去,才能為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升起到促進作用。希望數學教學中微課應用的探究為實際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積極作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祿蕾.小學數學翻轉課堂教學實踐[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158-159.
[2]馮桂群.借助“三全參與”構建和諧的數學課堂[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6):52-54.
[3]李桂泉.運用“捆綁法”培優補差[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3):28.
[4]康永靜.淺談數學教學中的培優補差[J].法制與社會,2019(4):30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