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慧
摘? ? 要: 2014年教育部進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學校和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是教育要德育為先、能力為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塑造活動型課堂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非常重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打造活動型課堂需要教師做好課程活動設計,聚焦社會熱點時事,真實地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寬松開放的氛圍,讓學生充分表達己見;最后重視學生的學習反饋,為學生設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 ? 活動型課堂? ? 學科素養
2014年教育部進行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改革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方向,構建德育為先、能力為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要求學校制定出能夠培養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學科素養發展體系。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陣地,構建活動型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在活動型課堂上,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模式,從簡單地教知識變為學生學習知識,從片面地追求學生的高分數及學校的高升學率轉變為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品格,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這一輪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對如何開展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研究和分析。
一、教學活動設計要鮮活生動
教學活動設計是活動型課堂的第一步,設計質量高低直接關系活動型課堂的成功與否。因此,教師需要重視課堂設計環節,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與學科要求設計出既貼近生活實際又緊跟時代脈搏的鮮活生動的教學活動。
(一)貼近學生生活
教育不應該只是教師簡單地傳授知識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過程,如果教師認為講解了知識就完成了任務,那么是不利于學生成長和成才的。教師在傳授知識時應該聯系日常生活,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聯系生活體驗并思考答案。筆者所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每一章節的開篇都有“運用你的經驗”這一欄目,讓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思考問題,其實就是要求教師基于學生的學情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思考問題,建立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連接,對課本知識有親切感和認同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并自覺地將課本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例如,在設計七年級上冊“少年有夢”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本中“運用你的經驗”中“自己的夢想是怎樣的?”和“如果夢想不能實現,夢想還有意義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以現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對這兩個問題都能各抒己見、表達想法。這樣設計不僅可以自然過渡到課堂內容,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關注時事熱點
公共參與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之一,要求學生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對于初中學生來講,當然需要培養他們這種關心、親近、服務社會的公德意識和參與能力。因此,在課程素材的選取上我們不應該脫離社會時事熱點,教師根據課程內容選取活動素材時,需要聯系當下的熱點話題,通過加工處理社會話題之后,為學生簡單介紹并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展開討論并總結觀點,使學生關注他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關注國家的發展。這樣,學生既能理論聯系,又能樹立社會責任感,積極關注社會發展,將來為祖國發展貢獻出一分力量。在進行《責任與角色同在》這一課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社會各行各業人員應該承擔的責任對學生進行教育。現在新冠肺炎肆虐,眾多醫生、護士、警察、社區工作者等都堅守在一線,為抗擊疫情做出了貢獻。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關注疫情發展,尤其關注醫生、護士等一線工作者做出的貢獻,讓學生意識到不同行業工作人員承擔的責任。在了解了其他社會成員承擔的責任之后,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間應該承擔的責任,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感恩之心。
(三)注重真實情境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培養的學生素養是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及在其他問題中將能力進行遷移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中設計的情境必須來源于現實生活且具備一定的真實性。只有教師提供的情境具有真實性,學生才能有興趣探索,才能培養出獨立收集材料分析事例的能力。反之,如果教師設計的情境過于脫離現實,那么只會讓學生生出厭惡之感,自然無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設計《法不可違》這一課時,同樣可以利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話題。現在新冠肺炎疫情是每個人都非常關注的事情,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關性,具備很強的有效性,學生能夠充分收集材料。教師引用這一話題導入新課,首先為學生講解法律的莊嚴性,讓學生明確“法不可違”的法律理念,再結合疫情防控過程中,某些人散布謠言這一真實情境給學生講解違法行為的含義和分類,告訴學生散布謠言是違法行為,讓學生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生活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到法律的重要性,并依法自律,做自覺守法的公民。
二、教學活動開展要開放有序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社會時事熱點及具備真實性,這是活動型課堂高效有序開展的必要基礎。在設計好教學情境與話題之后,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在課堂中營造寬松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思考。
(一)讓學生進行課堂現場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適當安排一些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真實的社會生活,提高實踐技能,以符合活動型課堂的培養目標。在給出具體的實踐課題比如“對上海市實行垃圾分類的看法”等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下收集資料,在課堂上集中展示,可以是演講的形式,也可以是PPT展示等。在學生展示之后,教師要進行點評,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讓學生進行課堂現場辯論
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的學科素養除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外,還包括理性精神。理性精神的培養就是讓學生面對不確定問題不畏縮,而是能夠運用已有知識和能力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所以說,教師選擇的話題需要具有一定的可辨性。話題具有可辨性,也就是說對于問題,學生能夠擁有不同觀點,不同的觀點持有者能夠對問題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為了說服對方,學生需要對問題進行全面思考而不僅僅關注支持自己觀點的素材。在這樣訓練之后,學生往往能夠形成獨立和全面思考的能力。教師要持有寬容開放的態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暢所欲言,說出心中所想,但教師同樣需要在學生充分表達己見之后進行評價,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網上交友新時空”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辯論“互聯網的應用是否真正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往和溝通”。現在的學生基本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對于這一話題學生會有較濃厚的興趣和較多的觀點,因此學生可以通過搜集資料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通過證明自己觀點的過程學習理性精神,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后,教師對辯論話題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明白網絡交往利弊共存,是把雙刃劍,從而慎重結交網友。需要說明的是,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老師不要急于表態,要靜觀事態發展,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空間,最后可以補充材料進行指導,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走向思辨中的理性。
三、教學活動評價多元綜合
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之后還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價和反饋,缺少這一環節是不完整的。不同于傳統課堂,活動型課堂需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如果不加調整地運用傳統課堂的評價標準,那么活動型課堂教學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因此,活動型課堂需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
(一)評價方式要改變
現在傳統課堂的評價標準往往重視學生的答案,但是很多問題沒有絕對和單一的答案,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反而一味強調需要有單一和絕對的答案,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新課改要求培養的學生不是單純地背誦知識卻不解其意,而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在經過鍛煉的思維能力的幫助下,探索問題的解決之道。這就要求我們在活動型課堂的課后評價中注意改變評價方式。評價時要立足全面健康的學生發展觀,給予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立足價值引領的教育教學觀,從重結論表達轉移到重思維過程,關注核心素養的提高。總之,評價方式要力求發展性、全面性、過程性和綜合性。
比如“遵守規則”這一課堂教學,可以選取幾件有關野生動物園傷人事件,讓學生展開分析探索,最終不是單純看學生懂得遵守規則,而是看學生能否通過學習這一課程,在自己去野生動物園時切實遵守動物園制定的規則,即學以致用。
(二)評價體系要多元
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教師需要認識到教學評價的標準不應該單一化而應該多元化。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學生接受的思想觀念越來越多元,對同一件事情學生往往持有不同的觀點。除此之外,每個學生都不相同,他們的表現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不會按照教師設想的那樣雷同。因此,教師不應該簡單地將學生的思維和表現局限在一個評價體系上,應該注重從多方面進行評價。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需要全體道德與法治教師共同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積極吸收借鑒其他學科的發展經驗和評價方法,以求合理公正地評價眾多學生的表現。具體到“遵守規則”這一課中,活動的評價標準不應該局限于對自由與規則辯證關系的看法是否正確,需要看到學生在這一課中最終學到的知識及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創設活動型課堂模式培養學生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備能力和關鍵品格。課前,教師設計活動情景需要真實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緊密聯系社會時事,讓學生聯系生活收集資料并思考;課上,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進行課堂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暢所欲言,必要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辯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課后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時需要利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要全面綜合,力求個性化、過程性和發展性。初中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的建構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眾多一線教師在多次反復的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方法,不斷嘗試和探索,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育教學中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朱志偉.《道德與法治》活動型課堂建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08):19-21.
[2]張海艷.活動型思想政治課情境教學探微[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4):45-46.
[3]陳美蘭.活動型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理念與創新[J].江蘇教育,2018(75):21-23.
[4]顧冬梅.基于活動型課堂培育學生核心素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6):39-40.
[5]陸月祥,蔣沈鋒.例談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構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4):34-35.
[6]郭然.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活動型學科課程實施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7]施麗燕.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態型課堂互動教學探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