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玲
摘 要:在不停的探索小學教育道路的過程中,發現了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放在課堂知識中心,以便于學生更直接的、更積極也更全面的接觸認識到所授內容,教師只是作為課堂知識的引導者和課堂進度的推動者的角色的這一高效方法。教師的責任不僅僅在于淺層的把書本上的內容教授給學生,還在于更深層次的把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教育素養等能夠幫助學生一生學習的方法培養起來。
關鍵詞:構建;學生為主題;高效課堂;小學語文
引言:
小學語文作為小學三大主科之一,可見在學生學習生活中所占比例之重,也更是突出了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的一生影響之深,同時小學也是學生們第一次系統的學習他們的母語,語文學習將在往后深入貫徹其一生。課堂是教師和學生最直接的互動交流之地。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怎樣幫學生學會學習語文的方法,怎樣培養學生正確的語文教育思路、怎樣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文化素養,是無數小學語文老師肩頭的教育重擔。
正文
1.適當創新課堂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都是教師占主體,在單方面的傳授知識,學生知識作為被動的被灌輸被填鴨式的接受。這樣既沒有亮點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不會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不會主觀上的思考所學知識。這樣的授課模式是教師費盡心力,磨破嘴皮的講,學生稀里糊涂的聽,雙方都沒有從原有的思維中跳出,更不用說積極進步了。這次創新引用的把學生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讓他們擁有課堂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到課堂知識的交流學習中去,既能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2.合理情景帶入
所謂“一個好的故事背景能更好的使讀者體會文章背后的深意”,同理,在學習某課之前可以先把該課的背景帶入到課堂,讓學生有更直觀、更真切的體會,同時也更好的和教學內容產生共鳴。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這一課:這篇課文本意是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個校園中團結友愛的學習生活。這里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搜集不同民族的服飾、文化、食物等具有代表性的信息,然后通過課上的交流分享,讓學生們自己踴躍給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并聽取其他學生的信息,這樣就很容易營造一個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學習的氛圍,在這種情景下再帶入學生學習該篇文章,是不是就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理解文章本意呢?
同時再交流討論的過程中還可以不斷地煅煉學生的信息搜集整合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辯論能力和語言邏輯等,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
3.巧用分層教育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這個意思,好的東西都是經得住時間的沉淀的,對于小學語文教育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深受其中道理的影響。把因材施教的理念運用到語文課堂上來。
教師需要清楚不同學生其身上的優秀之處,同時也要了解其弱點,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課前預習、家庭作業、課后習題等來幫助學生進步,同時明白不同學生的優劣勢還能更好的在課堂上讓學生扮演好角色,比如:愛表現的同學可以增加他發言的次數,愛思考的同學可以留更深層次的思考題,有耐心的同學可以留內容量稍大的任務等。
同時還要了解整個班的不同層次的情況,做好分層教育,教學一旦有了針對性,可以幫助基礎好、愛學習的同學更上一層樓,同時也避免基礎差、接受能力慢的同學出現學習截癱式毀滅,打擊其學習積極性的情況。這樣可以更好的維護班級的學習氛圍,不至于出現高分同學對低分同學的鄙視的這一情況,營造一個融洽的同學關系。
學生的學習不光需要學生和老師的配合,更需要和家長的密切溝通。那么作為任課老師,與家長溝通最常見、頻繁的途徑還是對于學生個人評價。老師可以把學生具體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詳細的寫在個人評價中,同時對于學生的優點也要告知,望其可以繼續保持優化等合理性建議。
4.良好師生關系
同時由于小學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還沒有形成較為合理的價值觀和理論體系,教師是除了家長跟其相處時間在最長的人。只有跟學生有良好的關系,才能更好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對于課程的自己想法以及對于自己的學習狀態的看法。教師才能根據學生提供的信息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漏洞,提高教學質量。
同時小學年齡段的跨度較大,這期間不同年紀的學生有于閱讀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處家庭環境和課外拓展面不同等因素,造成在小學六年里語文素養的變化也是翻天覆地。教師如何保證其擁有一個良好的語文素養,答案只能是不斷的溝通,用自已的言行和思維去影響其對語文的認知,畢竟學生是否對語文有樂觀的接受態度是其是否能學好語文的關鍵。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我們的生活環境所致,學生的對于語文的學習是貫徹其一生的。同時如何做到更高效的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是每名教師在對于其課堂的深度思考。合理的運用當下的語言環境、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良好的語文思維都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難點,同時還能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主動性,使其一生受益。
參考文獻
[1]李秀偉. 試論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 學周刊,2020(11):29-30.
[2]徐玲嬌,裴娟. 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與研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7):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