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正確三觀樹立的黃金期,也是強化法治意識的關鍵期。反思現階段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態度,并不理想,甚至部分學生對該門學科有明顯的厭學情緒。如何解決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厭學情緒,是廣大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的問題。筆者立足于自身教育教學經歷,圍繞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厭學問題展開了一系列探討。首先明確了道德與法治課厭學情緒的類別和危害,然后分析了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厭學情緒產生的原因,最后結合具體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厭學情緒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厭學;教學質量;興趣;提升
一、前言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教育階段的必修學科,該課程開設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法治意識,成為新時代好公民。初中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是國家發展、民族興旺的希望,為此對他們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十分重要。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很多初中學生對待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學習態度不理想,存在著厭學情緒,部分地區該現象還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學生對該門課程有明顯的厭學情緒成為阻礙課程順利展開的大障礙,不少學生都會受到厭學問題的影響,為此教師不僅要致力于理論知識教學,還要多關心學生的學習實際,明確學生存在的厭學問題,剖析厭學問題出現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對癥下藥。
二、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厭學情緒的類別
1.自暴自棄型
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所以教師往往將其歸類為差等生。差別對待學生,使這部分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較強的自卑感,再加上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弱,對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其接受度也較差,即便投入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也感受不到太明顯的成功感,所以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該情緒沒被教師及時發現矯正,久而久之就演變為厭學的情緒。
2.力不從心型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其他學科差異明顯,知識點瑣碎,很多都需要記憶,尤其是九年級知識的理論性非常強,對初中學生來說太抽象,部分學生沒有掌握好學習技巧,選擇不當的方法展開學習,僅僅利用課堂進行學習,課下沒有及時預習和復習,也沒有將重點知識在深化理解的基礎上背誦下來,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長此下去對該門課程產生厭煩情緒。當然,還有一些學生是因為不喜歡背誦,所以對這門課程產生明顯的抵觸情緒。
3.叛逆質疑型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發展階段,當然這一階段也是學生的叛逆期。這就決定了這一時期的孩子擁有了初步獨立思索的能力,自我意識慢慢強烈起來,但是遇事沖動,不理性,很容易心生叛逆。道德與法治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增強道德意識,提升法治意識,很多時候會同學生之前的價值判斷產生碰撞,學生不愿意顛覆或者改變自己以前的觀點,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對教師的反向引導產生明顯的抵觸,特別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看到一些不美好的現象,更會質疑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而對該門學科的學習產生明顯的抵觸情緒,久而久之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會大大降低,心生厭煩。
三、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厭學情緒的危害
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學生成長發展道路上的重要學科,一旦學生對該門課程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有明顯的厭學情緒,產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厭學引發學生心理層面的問題,很多厭學的學生會出現神經衰弱、神經性頭疼等問題,對書本產生條件反射性厭煩,身體素質也受到影響。不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厭學情緒的學生會出現明顯的抑郁情緒,不會肯定自我,部分學生甚至還會逃學甚至產生厭世情緒。此外,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厭學的情緒,還容易引發犯罪。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增強其法治意識,厭學對其德育的培養形成明顯的阻礙,限制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部分學生還會由于法治意識薄弱而走向違法犯罪道路。
四、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厭學情緒出現的原因
1.初中學生自身的因素所致
(1)認知存在偏差
初中學生處于成長發展階段,心智發育不成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知存在偏差。認為語、數、英才是重點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不過是邊緣學科,對考試成績產生的影響不大。因此,不愿意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分配到這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
(2)學習興趣不足
興趣是推進學習活動高效展開的核心動力。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表現出明顯的興趣不足的情況,學生并沒有對學習有正確認知,片面地認為自己的學習是為了教師而學,是為了家長而學,沒有明確學習目標及學習動機,學習動力不足,久而久之學習興趣會被抹殺得干干凈凈。此外初中學生正值青春期,平時的學習中,精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稍不注意精力就被分散了。特別是自我控制力薄弱的學生精力更容易被分散,無法集中精力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
(3)學習壓力大
現如今初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仍然有很多學校受到應試教育影響,機械追求升學率,所以不斷給學生施壓,頻繁的補課、考試等,絲毫不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學生本該放松娛樂的時間也被枯燥的學習占據了,內心累積的消極情緒越來越明顯,長此下去,消極的情緒直接轉變為厭學的情緒。
(4)學習自信差
初中階段的學生漸漸有了自我認知和評價,入學的時候,認為自己在學習方面有獨到的認識和方法,對自己在學習上獲得成績也充滿著無限自信,但是現實與期望不符,距離自己的目標差距大,就自然產生明顯的挫敗感,久而久之轉變為心理焦慮,對學習活動失去自信,更甚至有些學生產生明顯的自卑感。
2.學校和教師因素
(1)受到應試理論的影響
大部分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對新鮮的事物充滿興趣,學習勁頭十足,希望教師平等對待他們,但是受到傳統應試理論影響,學校和教師真正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更喜歡用考試分數衡量學生,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厭煩情緒。
(2)師生關系不和諧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確保教學活動高效展開的關鍵。部分教師沒有改變教育理念,主觀層面上仍然將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副科看待,忽略了教學方法的選擇,單純地將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缺乏形象細致的講解,學生覺得這門課十分枯燥乏味,漸漸產生出消極應對情緒。同時教師對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也沒有充分尊重,道德與法治課堂仍然是教師的“一言堂”,忽略了與學生的互動溝通,師生關系僵硬,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生也不了解老師,師生雙方在課堂上配合不默契,自然會影響學習效率,長此以往學生完全失去了學習這門課的動力。
3.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恰當,存在明顯的期望過高或者過低的情況。其中期望過高占據主體,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比其他孩子優秀,所以各方面都應該強過其他孩子,孩子考試分數要高,為此除了平時的學習,還會給孩子報各種輔導補習班,本該讓孩子放松的節假日被家長安排得滿滿的,并沒有征求孩子的意見,也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在這樣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可悲的,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五、如何解決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厭學問題
1.提升學習能力
(1)強化意識,端正學習態度
解決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厭學的情緒,必須強化意識,致力于學習態度的端正轉變。道德與法治課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的指導理論,強調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及認知水平的提升,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素質。為此從根本上來講,道德與法治課程既是一門德育課,也是一門法治課。這門課程的教育伴隨并影響學生一生。只有學生從內心深處重視這門學科,才愿意積極投身于這門學科的學習中,真正踏踏實實地展開學習。
(2)激發學習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轉變學生的厭學情緒,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一旦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充滿興趣,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在學習中注入更多的精力。此外,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設立一個目標或者學習對手,讓自己時刻處于競爭狀態,那么學習的積極性便會被高效率調動起來。
(3)減輕學習負擔
積極響應素質教育改革要求,為學生減輕學習負擔。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促進學習態度的端正,積極正確地面對學習,在學習壓力面前可以準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期望目標間的距離,明確原因所在,對應地做出調整,壓力朝著動力順利轉變,在動力的推動下,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熱情會越來越濃厚。
2.提升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能力
(1)積極轉變教育理念,貫徹素質教育改革要求
促進教師和學校教育能力的提升,轉變教育理念,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不將成績作為學生的衡量標準。在實踐環節,教師關注課堂上對學生知識的傳授,結合實踐活動,提升知識的消化水平;同時將智育教育和德育、體育等教育結合起來,積極貫徹落實教育改革根本要求,培養綜合性人才,使我國在國際競爭中長盛不衰。
(2)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貫徹因材施教原則
認可并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貫徹落實因材施教原則。調整對學生的期望,關注學生的點滴變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摒棄結合成績、分數定義學生好壞的情況。對平時成績差、有厭煩情緒的學生更應該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引導學生掌握更恰當的學習方法,激勵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
(3)完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很多學生之所以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不起興趣,就是認為課程內容枯燥無味,與實際生活差距較大。再加上教師缺乏創造力,單純地沿用灌輸式教學策略,更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為此必須強調學科教學內容的完善,將更多新型教學策略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多媒體教學法、創設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
3.家長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
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單純地依賴教師努力遠遠不夠,還需要家長積極參與其中,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能力,結合孩子能力,對其有恰當合理的期望,如果孩子沒有達到預想的期望,則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適當調整期望,不要過多責罵他們,幫助孩子找尋到原因及對應的解決辦法,盡可能地讓孩子產生成就感,同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以正確的態度看待道德與法治課程,提升學習積極性。
六、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厭學情緒,必須明確具體的解決辦法,學生厭學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那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價值也會受到影響。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可塑性較強,相信在教師、家長、社會等的正確引導下,他們會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葛秋菊.淺析初中思想品德課學生厭學情緒的成因及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0(6).
[2]張影.思想品德課部分學生厭學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分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3]袁曉橋.初中生厭學思想品德課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5(1):127-128.
[4]曾月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8).
[5]牛平德.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厭學的成因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9(19).
作者簡介:高正英(1974—),女,甘肅省白銀市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現從事中學道德與法治課教育教學。
注:課題名稱: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一般規劃課題“政史課堂教學中學習興趣對改善學生厭學現狀的研究”,編號:GS[2019]GHB0582。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