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精神是一種科學的社會意識和思想風范,思想政治教學是立德樹人的專門渠道,改進思想政治教學和培育科學精神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學是培育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能夠豐盈科學精神的基本內涵、功能走向和價值意蘊。科學精神對改進思想政治教學具有重要作用,為思想政治教學提供認識指引、豐富科學方法、增添路徑參考。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培育好科學精神,是落實黨在教育領域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學;科學精神;關聯性;立德樹人
科學精神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所共同呼吁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觀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弘揚科學精神”擺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前面,充分肯定科學精神作為一種科學社會意識的前瞻性和引領性。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教學是中國特色德育課程的教學。科學精神既是思想政治教學的價值遵循,也是改進思想政治教學的重要抓手。思想政治教學為科學精神提供理論參考和實踐渠道。進一步厘清科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學的關系,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更好地培育科學精神,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荷載與聚合:思想政治教學對培育科學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學是弘揚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能夠助力科學精神的發展,為科學精神厘清時代內核和功能走向,并彰顯價值意蘊。
(一)思想政治教學詮釋和豐富科學精神的基本內涵
思想政治教學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灌輸。要發揮先進意識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科學精神需要通過思想政治教學來豐富其基本內涵。
1.思想政治教學為科學精神增添理論歸旨
與眾多學者定義的科學精神相比,《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9年版)中關于科學精神的定義,既具有共性,又具有鮮明的特性。共性在于:其一,都強調人的社會實踐與活動體驗;其二,都凸顯兼具目的性和價值性的理性思考;其三,都指向人的思想判斷和行為選擇。特性在于,課標中的科學精神已有堅定的理論遵循,它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想政治教學讓科學精神附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標識。
2.思想政治教學為科學精神牟定基本屬性
首先,科學精神具有思想性。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科學精神的重要思想遵循。其次,科學精神具有思維科學性。其思維的科學性有來自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以及具體思維方法的支撐。再次,科學精神具有價值性。它協助人對社會現象或事物進行合理評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吻合。最后,科學精神具有實踐指向性。它在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中倡導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并以高度的人文關懷指向人的解放和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學衍生和增添科學精神的功能走向
在借鑒思想政治教學導向性、規范性和個性化功能的基礎上,科學精神更注重導向的價值性、規范的認識性以及個體享用的實踐性。
其一,科學精神具有價值導向的功能。在科技發展史中,科學精神鼓舞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殫精竭慮、勇攀高峰,為國家做出杰出貢獻。在新時代,科學精神通過提煉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配合,激勵人有使命和有擔當,著眼于民族大義、人生夢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其二,科學精神具有認識提升的功能。首先,科學精神的認識是一個從具體認識到一般認識再到哲學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其次,科學精神的認識包含多類次邏輯思維,體現思維的多向度。最后,科學精神的認識與社會規范相符合,與個人發展相聯系,通過協調主客觀的矛盾,在科學理性的認知中推動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其三,科學精神具有實踐入懷的功能。堅持實踐論的觀點,才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反復檢查、核驗認識的科學性。科學精神的最大效用和最終目標就是推動實踐發展。
(三)思想政治教學凸顯和檢驗科學精神的價值意蘊
思想政治教學對科學精神內涵和功能的分析與探究,挖掘了科學精神的潛在價值。新時代黨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進一步牟定了科學精神的價值意蘊。
一方面,科學精神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精神素養,促進青少年全面而自由地發展。其一,科學精神引導青少年踐行理想信念。理想并不虛幻,理想也不是“烏托邦”,人的改進和社會的改良均在理想與現實的交往互動中實現。其二,科學精神發展青少年的思維品質和道德定力。科學精神引導青少年用批判質疑的精神去審視落后、愚昧、腐朽的事物,用勤于探究的精神去陪塑思想觀念,用理性思考的精神去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其三,科學精神提升人的自我負責和自我治理能力。科學精神助推人對生活的自我決斷和追求,促進青少年的自主自律。另一方面,科學精神有利于推動形成向上向好的社會氛圍。科學精神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傳播主流思想,謀求對社會實踐的規律性把握,助推社會和諧發展。科學精神倡導立足基本國情,拓展國際視野,迎合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與鄰為善,與友結伴,凝心共筑中國夢。
二、滋養與躍升:科學精神助力思想政治教學的改進與發展
科學精神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深刻內涵,它對改進思想政治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學精神為思想政治教學提供認識指引、豐富科學方法、增添路徑參考。
(一)科學精神的內在本質為思想政治教學提供認識指引
科學精神,是一種“科學”的精神,也是源于“科學”的精神。前者從性質著眼,科學精神與偽科學精神相區分,偽科學精神對事物的判斷基于個體的主觀臆造,引導不了正確的行為選擇。后者則從科學精神與科學的關系來闡述,科學精神以科學為基石,科學理論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學要堅持黨的思想領導,弘揚社會主流思想。在正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思想政治教學要與非科學思想劃清界限。要與現時社會中出現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主觀主義等錯誤思想作斗爭,結合具體的事例和情境進行剖析,與非科學思想徹底劃清界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學要重視加強理論建設,科學理論是精神的沃土,是實踐改良的補給站。思想政治教學要謀求發展,要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過程中充分吸納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通過理論研究來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學的話語權和說服力。
(二)科學精神的思維品質為思想政治教學豐富科學方法
科學精神的思維品質,是一個內容豐富的集合體。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與方法都要吸納科學精神的思維品質,以提高其科學性和有效性。
其一,科學精神包括聯系、矛盾、發展、規律、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思維,思想政治教學要用系統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一分為二的方法、創新的方法等去審視思想政治教學的整體性和合理性。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監控教學過程,嚴肅教學評價。其二,科學精神的核心思維是科學理性和求真務實,具體思維是批判質疑、理性思考、勇于探究。思想政治教學要善用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其三,科學精神包括歸納與演繹、抽象與概括、分析與綜合、對比與求同等邏輯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思維的邏輯,符合教育對象的認識水平。
(三)科學精神的培養途徑為思想政治教學增添路徑參考
科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學都致力于思想或意識的傳播。科學精神的研究涉及科學精神的地位與價值、課程改革與實施、多主體協同培育、深化基礎理論研究等多個方面,科學精神的培養途徑為思想政治教學提供路徑參考。
首先,定位要準。思想政治教學是中國特色德育課程的教學,是培養高素質中國公民的教學。人才培養要“正心誠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思想政治教學責無旁貸,也不可或缺。其次,改革要實。課堂教學要嚴格落實以素養為指向、議題為抓手、情境為依托、表現為評價依據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建設。要把增強教師課程建設意識作為重要突破點。再次,理論要強。思想政治教師要有堅定的理論信仰和厚實的理論底蘊,在提升理論修養中培植科學觀點。最后,育人要全。家庭、學校、社會要有協同教育的意向與行動,向學生更高的品德發展目標邁進。
三、互促與共進: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推進科學精神的培育
思想政治教學與科學精神相互融合,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培育好科學精神,要提升思政學科教師專業能力,注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實踐與創新,完善培育科學精神的學科教學評價體系,以及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為培育科學精神營造良好氛圍。
(一)提升思政教師的學科專業素質是基礎
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改進思想政治教學中要培育好科學精神,思想政治教師首先得以身示范。
其一,要有堅定的理論信仰。思想政治教師要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積攢厚實的學科底蘊,突出自身科學精神素養的培養,并兼顧其他素養的發展。
其二,要有主動的革新意識。教師應該始終走在教學發展的前沿,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要有問題意識,積極審視自身教學,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要有創新意識,積極創新符合新課改要求的課堂形式。要有主體意識。一是要足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教學的主觀性和隨意性。二是要有課程開發的主體意識。思想政治教師要親歷實踐,扎根活動型學科課程。教育主管部門要支持和鼓勵教師進行課程開發,釋放教育政策信號,對課程開發予以制度和物質的保障。其三,要有學科育人的情懷。受升學制度的影響,當前對思想政治教學效用的考察,仍帶有一定的功利主義色彩。思想政治教學的德育功能有所忽視,重分數而輕素養的觀念仍然存在。因此,教育教學系統內部必須要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學理念,用聯系、發展、矛盾、系統等哲學觀點看待思想政治課程及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以生為本,為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做出更為切實的努力。
(二)重視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實踐與創新是關鍵
實踐論是思想政治教學的直接理論依據,鮮明的實踐指向性也是科學精神的基本特性。科學精神脫胎于思辨型活動型學科課程的實踐中。
重視在課堂中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這是培育科學精神的關鍵。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可從改進教學目標、合理設置議題、在情境中開展教學等方面去落實。其一,根據學情改進教學目標。例如,“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課時中,它通過描述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闡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指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歷史進程。高一新生對本課時中五種社會形態及其演進有較熟悉的認知,對社會形態更替原因的認識則有待深入。據學情可將教學目標調整為:能夠厘清不同社會形態的特征和區別,以私有制發展的邏輯進路為線索,描述社會形態更替的歷程。教學目標緊密貼合學生認識水平和興趣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其二,合理設置議題。選取議題要結合學科內容、學生的興趣、社會熱點話題等進行綜合考量。其三,在情境中開展教學。學生結合所知所學所行去回應議題,本身就是一種情境化活動。教師要留意學生在情境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比如議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傳統村落是否會逐漸消亡?”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傳統村落的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其次,要引導學生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系,以及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兩方面去解讀議題。又比如議題:“《長安十二時辰》的創作取得成功,是否僅僅是因為繼承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對這個作品的認識,而后引導學生從文化創新的途徑著眼,去梳理和概括文化創造取得成功的原因。總之,議題的選取和情境化活動的開展要以涵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追求,不斷發展和提升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使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服務于社會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客觀實際。
(三)完善培育科學精神的學科教學評價是保證
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培育科學精神的教學評價,致力于使評價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發展。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學中培育科學精神的評價,應體現主體性、發展性和客觀性。其一,要尊重教師教學的主導性和教育對象學習的主體性,在教與學的交流互動中生發主體性。其二,評價要肯定每個學生或學生群體認識發展和思維能力提高的潛在可能性。其三,評價要有確定的參考依據和衡量標準,要避免以主觀主義為主導的評價。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學中培育科學精神的評價,要做到三個有機統一。其一,過程性和結果性的有機統一。要對學生在情境中展現出來的不同思想特征和行為表現進行過程記錄,并最終予以層級評價。其二,確定性和模糊性的有機統一。在客觀依據與主觀評價之中預留一定的閾限,量性評價和質性評價不要過于絕對,要留意教育對象的發展性特征。其三,激勵性和疏導性的有機統一。青少年階段,學生的逆反心理較強,評價要減少負強化性質的評價。評價要及時,遇到沖突,要把冷處理和熱處理方式結合,評價要適度,要多給學生以肯定、鼓勵和表揚。此外,聚焦科學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學評價,不僅側重于指向師生教與學的改進,也要聚焦到學校改革上來。
(四)創生具備科學精神導向的校園文化是保障
優秀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創建以科學精神為導向的校園文化,能夠為培育科學精神提供環境保障。
管理文化和教學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兩大支柱。培育好科學精神,學校管理和教學隊伍首先就要形成培育科學精神的集體認同。一方面,學校管理隊伍要秉持培育科學精神的教育理想,在辦學理念、學校校訓、校風學風等要素中弘揚和滲透科學精神教育。學校管理涉及多重異質因素,是規范性、靈活性、復雜性并存的工作,管理隊伍用系統性、復雜性思維處理好學校工作,務實工作本身也是科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教學隊伍要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堅持創新引領,踏實肯干,提升培育和弘揚科學精神的專業能力。當然,科學精神創生于實踐活動之中,兩支隊伍要利用好學校的多樣化活動載體,優化組織,合理安排,助力培育科學精神。
校園文化應具有開放性,家校社協同培育科學精神,能夠凝聚群體智慧,增強群體力量,擴大科學精神的輻射范圍。家庭主體要用優良家風去涵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社會主體可以為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廣開門路,提供實踐基地,搭建服務平臺。家庭和社會要充分尊重學校在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當中的主導地位,支持學校工作,著眼于學生科學精神發展的更高目標,以協作的方式作用于學生科學精神的發展。此外,家校社協同培育科學精神的活動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積極尋求黨和政府在物質、制度、法律等方面對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蔣道平.關于科學精神內涵的多維解析[J].科普研究,2017(3):8-18.
[2]楊美新.復雜性思維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5.
[3]張雪.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科學精神的培育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4]劉強編.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林莉.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張雪(1995—),女,碩士研究生(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7級教育〈思政〉碩士),就職于瀏陽市第三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思政理論與實踐。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