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佰揚
摘 要:自然資源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保護環境便成為時代主題之一。然而,近年來由于人類無節制地開發、盲目利用,導致自然資源短缺匱乏、霧霾嚴重、全球氣候變暖等現象,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人類的健康和生存。新課標要求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其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尤其是與此息息相關的高中地理教學,更要將環境教育納入核心內容中。
關鍵詞:高中地理;環境教育;滲透教育;策略探討
人類的發展導致很多動物的生存空間被大面積擠占,大量物種瀕臨滅絕,生態平衡被破壞。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熊被迫遷移,大部分因無法適應環境而死亡,科研預測可能在80年內北極熊會走向滅絕。人類如果再不加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最終會因為無法適應生存環境而岌岌可危。
一、環境教育的目的
我國處在經濟發展不平衡階段,很多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地方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經濟發展上,而忽視了環境治理。通過高中地理教學滲透和宣傳環境教育,目的在于明確人類社會和所處的環境之間的關系,引起警醒,激發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改善人類污染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強開源節流的緊迫感。
環境教育是以跨學科活動為特征,高中生正處于接受新事物、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大好時機,地理課堂滲透環境教育,通過教材中專業的知識理論以及教師構建的知識體系,讓新一代生力軍通過對環境形勢的了解,提高環保意識,培養未來環境治理的專業人才。
二、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研究方案
1.利用國內外環境熱點問題,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將是人類的一個永恒話題,關注國內外環境熱點問題,讓學生通過熱點引發思考,為未來的環境治理埋下“種子”。國內外專家對環境問題做了一系列的研究,民間自發的環境保護組織也從未間斷,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樹立共同保護環境的理念,提高危機意識迫在眉睫。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每天都在上演大型的“災難直播”,在剛過去的一年,澳大利亞的山火燒了幾個月,12億動物喪生,赤紅的天空,隨處可見的動物尸體。這不是災難片,而是活生生讓人觸目驚心的現實,原本美好的家園變成了人間煉獄。環境保護將是人類永遠無法逃避、必須遵循的生存法則。
2.通過地理教材滲透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作為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始終遵循一個準則“保護環境,以教育為本”。地理是一門綜合類學科,研究對象是自然環境、人類社會。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要針對教材進行挖掘和拓展。
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等板塊,都把環境問題作為重點。課前做好預習筆記,課堂通過圖片視頻講解,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針對關鍵性問題展開討論,要以活動思路設計課堂,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動手動腦查資料交流思想,對環境問題進行模擬實驗等,讓整個課堂活躍起來。
3.學以致用,加強宣傳和行動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教師應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增加實踐性和活動性內容。通過課堂理論性學習,課后歸納總結,通過實踐和對教材環境問題的感想,寫一篇相關小論文,進行驗證和二次學習,以加深理解。
每年春天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思考能力。寒暑假通過組織課外活動,讓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隊伍中。通過對當地河流湖泊現狀的分析,組織人員清理塑料垃圾,并做好記錄。通過實際行動將理論知識分析內化并學以致用。通過標語、行動影響、言語感化,帶動身邊的人,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廣泛的資料搜查,加上生活中的調查研究,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4.運用多種形式,在旅游中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畢竟有限,進行環境教育,要從不同方面、多個角度展開。戶外旅游地或景點也同樣可以成為移動的課堂。旅行過程中的鳥語花香、原生態的環境,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珍惜,保護環境的意識進一步增強。
比如,在旅游區,通過干凈的馬路、茂密的植物、宜人的環境,引導學生探究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任何地方,環境保護不能只是喊口號,而是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不隨地亂扔垃圾,廢物利用等。通過環境和人文分析,將趣味性、知識性與生活實踐相融合的教學,不但使學生學習了地理知識,還了解更多人文風貌,真正實現環境和生態的平衡、和諧相處。
三、結束語
環境保護是一種道德文化水平與知識文化的束縛,只有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敏感性,增強主動性和自我意識,才能積極采取整治措施,環境保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要為謀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做出貢獻,讓生活回歸到寧靜、舒適、綠意盎然的環境,讓人們享受著大自然的饋贈,呼吸鮮氧,果子豐碩,食物鮮美,魚蝦成群……
參考文獻:
[1]吳宇.論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7(8):87-88.
[2]王文興.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才智周刊,2016(11):88-89.
[3]安晶.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108-1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