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燕
摘 要:歷史是初中階段的必修課,新課改對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要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啟迪智慧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然而,現階段我國初中歷史教學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基于此,在分析目前我國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基礎上,對PBL教學法(問題驅動教學法)進行簡單的闡述分析,并結合歷史課本實際章節進行教學分析,明確PBL教學法的優勢,讓初中歷史教學在形式上生動有趣,內容上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效果上教師不再口干舌燥唱獨角戲,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討論和總結。
關鍵詞:PBL;歷史教學;運用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是葉圣陶先生關于教學的寶貴意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多數教師圍繞多年沿用的教案要點和考點進行傳授式的課堂教學,這種成型多年的傳統教學方法就是所謂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是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科特征、教師技能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工作。目前這兩點是初中歷史教學中采用的基本模式。但是,教學過程中最難的便是“貴在得法”,新課改背景下誕生了各種各樣的新型教學方法,不得不說這些新型的教學方法形式新穎,效果明顯,比如思維導圖教學法、情境創設教學法以及問題驅動教學法(PBL)。令人嘆息的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些新型教學方法可能一個學期只用過一次,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并沒有長遠的影響。
一、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現狀
初中歷史課程內容豐富飽滿,可以說是一門擁有大量學科知識,同時又兼具獨特靈魂的課程,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更是全面培養初中生綜合素質的關鍵之一。然而,多數學校的初中歷史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下面從教學中的問題以及形成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1.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普遍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
回想一下我們在初中時代上歷史課的情景,上課鈴聲響起,老師準時走上講臺翻到課本某一頁,然后就開始照著課本像讀故事一樣把整節課的內容一口氣講完。在此過程中,老師會在黑板上寫下重點和考點。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歷史意義,同時苦口婆心地囑咐我們在課本中做標記,要求我們背會了。如果課本內容講完之后還有剩余時間,那么我們就開始反復背誦。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老師沒有向我們提出問題,而我們也沒有向老師提出任何疑問。這種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的講解為核心,內容和形式過于單調乏味,只重視教案中的知識點和考點,課堂教學氛圍死氣沉沉,教師只是重復性地完成了個人教學工作,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低
首先,課堂教學中教師獨自完成課本內容的講述,期間強調學生畫重點,久而久之,學生會形成這樣一種潛意識:歷史這門課不需要用頭腦進行分析理解,只需要死記硬背。其次,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一直被忽略,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提問、討論和發言總結等互動環節,或者偶爾的課堂提問也只是一些有固定答案的簡單問題。整堂課下來,老師往往口干舌燥,學生則是有的在看其他科目,有的目光呆滯等著聽故事,有的昏昏欲睡。最后,歷史教學僅限于在45分鐘的課堂時間內完成,沒有課后作業任務和課后的師生交流討論。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
(3)學校對歷史教學不夠重視
時至今日,依然有部分學校存在每周歷史課時安排相對較少,或者語、數、外等科目隨意占用歷史課的現象,學校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只重視語、數、外等所謂重點科目的教學研究工作,忽略了對歷史教學的研究與考核,又或者是為了學校的學科成績排名,只重視歷史學科考試成績,而不注重歷史課堂教學形式。
2.導致初中歷史教學問題的原因
追根究底,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的根源在于學校和教師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要求下的教學模式創新流于形式,大部分的教學形式依然是以講授為主,偶爾的課堂創新教學也只是圖個新鮮,抑或是為了完成上級要求。這直接導致學生喪失了對歷史課的學習興趣,掌握不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只是重復地背誦和記憶,長此以往,必將造成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停滯不前。
二、PBL概述
Problem Based Learning簡稱PBL,意思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其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這種由教師設計學習情境的教學方法,旨在“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依托”,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圍繞教師課前設計的問題進行資料收集閱讀、討論分析和總結發言,并由教師進行評價反饋,最終在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精神。
PBL教學法說起來簡單,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圍繞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具體環節。一個成熟的PBL包含以下階段:(1)教師在課前提出問題。這要求教師在明確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合理設計問題。問題設計過于簡單或難度太大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2)課堂上教師把設計的問題分發給各個小組,小組成員通過閱讀教材或是搜集相關資料針對問題進行解讀分析。(3)小組成員互相討論,由小組長針對問題主持組內討論、記錄和總結。(4)教師評價和總結,先由各小組選派代表報告學習成果,待所有小組發言結束后通過對比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最后由教師對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和學習能力進行評價。
三、PBL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為例進行PBL教學實踐。
第一階段:教師在課前提出問題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學習目標】
兩漢時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以及歷史意義和影響。
【學習重點和難點】
(1)造紙術發明史實。
(2)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3)歷史巨著《史記》。
(4)道教和佛教的興起。
【學習過程】
(一)探索新知識
目標一:造紙術的發明
閱讀課本67~68頁,在文中找到并畫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1)早在什么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了基本的造紙方法?
(2)在什么時期由誰改進了造紙術?
(3)蔡侯紙采用的是什么原料?有什么特點?
(4)造紙術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
目標二:張仲景和華佗的醫學成就
閱讀課本69頁,在文中找到并畫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1)“醫圣”和“神醫”指是的哪兩位歷史人物?他們分別處于什么歷史年代?
(2)張仲景的醫學著作是什么?該著作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華佗擅長哪兩種治療方法?發明了什么用于外科手術?
(4)五禽戲是通過模仿哪五種動物的姿態進行強身健體的?
目標三:歷史巨著《史記》
閱讀課本70頁,在文中找到并畫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1)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什么?作者是誰?
(2)《史記》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3)從史學成就和文學成就兩方面如何評價《史記》?
目標四:道教起源和佛教傳入
閱讀課本71~72頁,在文中找到并畫出相關問題的答案。
(1)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什么?創立于什么時候?其主要教派是哪兩個?
(2)佛教傳入后在民眾中得以傳播的原因是什么?
(3)佛教的傳入都有哪些影響?
(二)知識拓展
(1)兩漢時期,我國科技文化發展繁榮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2)你知道后世都曾如何評價《史記》嗎?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你是如何理解司馬遷這句名言的?
第二階段:教師在課堂上呈現問題
課堂教學開始后由教師把以上問題呈現給學生,確保每組都可以得到至少一份書面形式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自由分組進行課本閱讀、標記和整理,分組時要考慮到學生性別、性格、認知水平、學習成績和能力等因素,避免因各小組能力相差懸殊而無法完成學習目標。
第三階段:各小組討論分析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好輔導和監督的作用,引導各小組成員明確問題,積極發言,有效溝通,隨時關注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避免小組討論時出現天馬行空隨意討論的現象。看似熱情高漲,實則背離主題,有悖于教學目標。可以由小組長主持討論過程并記錄總結,最后由小組長再次跟全組成員確認討論結果。
第四階段:小組發言,教師評價和總結
針對本節課所設計的問題,各小組選派代表發言,展示學習成果。教師要根據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和學習能力進行點評,鼓勵優點的同時也要指出不足之處,并給出具體的可行性意見。其實,只要用心閱讀就可以在課本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知識拓展環節的問題在課本中沒有明確的答案,要讓學生結合以前所學歷史知識,并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討論,也可以留作下一節課的課前小活動,再次進行小組匯報后由教師做最后的總結和反饋。
以上是利用PBL教學法針對“兩漢的科技和文化”這一節歷史課所做的教學實踐,然而,教學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遠,PBL這種新的教學方法形式新穎、效果顯著,但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來說,并不是一兩天就能夠實現的,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正確運用與長期堅持,只有這樣才能發揮PBL應有的作用。
綜上所述,PBL教學法改變了“老師講,學生聽,課堂缺少互動”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課前合理設計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解決環環相扣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考、分析和總結能力,在利用自身已有知識的同時也獲取了新知識,更寶貴的是學會了自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這符合我國新課標改革關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然而,PBL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教師引導監督力度不夠、小組成員缺乏合作互助意識、評價總結時可行性意見不足等,這直接導致PBL教學法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還需要廣大教師同仁緊密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積極采用PBL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好監督輔導的作用,讓學生在開心學、主動學的前提下依然能夠獲取應該學習到的知識,這也是我們為新時期教育事業藍圖描繪的最美一筆。
參考文獻:
[1]陳培清,韓秋琴,辛曉明.PBL教學模式的發展及應用現狀[J].教育教學論壇,2018(35).
[2]劉振群.淺談PBL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8(8).
[3]張靜輝.問題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16(36).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