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峰

摘? 要: 新時代的課程改革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為了能更好地貫徹課程中的“核心素養”,促進中職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對課程的改革必不可少。以中職數字媒體課程教學為例,分析目前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并實施于實際的教學案例。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項目教學; 教學情境; 小組協作; 課堂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0)06-76-04
Abstract: The new era of curriculum reform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key competencies.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key competencies” in the curriculum, promot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the curriculum reformed. Taking the teaching of “Digital Media” cour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students' key competencies, and carries them out in the actual teaching cases.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has cultivated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key competencies; 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scenarios; group cooperation; classroom assessment
0 引言
核心素養是由一個國際性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率先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融入未來的社會。而如何將核心素養貫穿于課堂是每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面臨的難題。
當前的中職數字媒體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論的影響,在課堂中將操作過程按步驟向學生演示,學生跟著老師仿做,最后完成任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僅僅學會了軟件的基本操作,無法獲得操作技能和應用技巧的提升。本文在分析目前課堂教學中所存在問題基礎上,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最后,以實際的教學案例,對各個環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教學策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1 中職數字媒體教學的問題
傳統的中職圖像處理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課程設置相對獨立、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傳統、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場景不匹配等問題。
1.1 教學模式過于傳統
目前的數字媒體課堂,大部分教師會采用這樣的模式:教師首先對教學知識點進行理論講解,然后進行操作演示,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步驟操作,教師完成演示后,最后由學生完成自主操作練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存在著以下問題:①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些軟件基本操作方法,而作品中蘊含的藝術特色,往往被忽略。②制作完成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創意。③學習過程相對獨立,同學之間交流不多,不符合新課程所要求的自主、合作與探究。
1.2 所學內容與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較低[1]
數字媒體課程,是一門以視覺形態與技術表現形式為研究對象的,實際的課堂中,教師往往會以學生掌握某項操作作為教學目標達成的依據,知識點之間相對獨立或分散。而現代企業對數媒人才的要求是需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能綜合運用數媒技術,創作出所需作品。因此,學生除掌握技能外,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細胞與創作能力,能根據給定的主題,完成海報的設計、宣傳片的制作等項目任務。
1.3 教學內容的片斷化不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受中職辦學條件、硬件設施、實訓場地及高職考試等多因素牽制,很多學校的數字媒體課程放于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教師對該課程的教學仍處于探索階段,教學內容偏重單技能,忽略了對知識及技能的綜合運用。而實際工作中,還必須學會項目策劃、文案設計、視頻拍攝、圖形圖像設計等諸多內容[1]。
基于以上分析,這種以知識為本位的傳統教學法在課堂上不能吸引學生興趣,所學內容與當今社會各大企業所要求的不相吻合。課堂上,學生被動地聽,跟著老師的節奏仿做,同學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不利于創作靈感的培養,不能為企業輸送自我適應能力強、團隊協作能力好、善于與人溝通等具有較強綜合素質的人才。
2 數字媒體課堂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要讓我們課堂成為培養核心素養的陣地,可以從教學情境的創設、小組的合理設置及評價體系的完善三方面著手探索。
2.1 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是一個建構知識的過程,無論是對知識的理解,還是知識的應用,都離不開知識產生的環境[2]。新課程標準中一個重要理念是:教學來源于生活。要使學生不斷產生對所學內容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就要從實際生活中創設出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并切切實實地感受到所學知識可以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便能引發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產生繼續學習的動力。
數字媒體的應用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很容易找到相應素材,進而創設成相應的教學情境。但要讓課堂反映學生學習的合理訴求,引發他們思度思考,我們所創設的情境需考慮以下兩點。①傾聽學生心聲,通過感知學生的喜怒哀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遇到的難題,讓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參與熱情。②圍繞教學目標。我們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既要促成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反應,同時,應圍繞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學習的現狀和認知的不同階段的需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水平、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性地提高。
2.2 合理設置課堂小組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很多教師會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學習。然而,仔細聆聽學生心聲后,我們發現,這看似熱鬧的課堂,卻存在著效率低下、討論的話題與教學內容無關、缺乏教師有效指導等現象。
要發揮小組的作用,讓它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協作能力,分組時,可考慮以下三方面。
⑴ 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科學合理的學習小組
在班里選取出操作水平較高、藝術設計能力強、學習上有自律、有一定號召力和管理能力的學生作為組長[5]。然后,以組長為核心搭配組員,可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性格特點等因素,盡可能讓小組內每個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有事可做,積極參與到討論話題中來。同時,為保證競爭公平性,小組同學間的實力應盡可能一致。這樣,小組成員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在公平競爭氛圍的營造下,進行小組間的PK,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隊協作的能力。
⑵ 精選合作任務,激發學習熱情
要讓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開展起來,教學內容十分關鍵,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在充分研讀教材基礎上,聯系現實生活,尋找一個大小合適的綜合性項目——如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制作一個宣傳片。活動前期,教師對組長進行培訓,明確制作一個宣傳片需要有哪些的環節及具體細節。引導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翻閱書籍、查找典故等方式整理素材[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習俗、活動、美食及其詩詞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層次地挖掘,利用專業軟件premiere將創意、美學、技術完美地結合起來。課堂中,教師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這種參與式的學習、實踐性的任務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2.3 完善評價體系,讓學生養成勤于反思的良好習慣
像數字媒體這樣以操作為主的課程,我們常常會以學生完成的”作業”即作品的質量來評價該生在本次課的學習情況,最終以分數的形式反饋給學生。學生有應付作業的現象,教師批改作業時也不可避免地有應付現象,如數媒作品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評價過程中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不排除對個別學生打出情感分數的可能性[6]。因此,一個分數不能促使學生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哪些環節存在問題。
我們需要修改并完善現有的評價體系,從學生對完成任務的自評、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到最后教師的終結性點評。評價內容從單一的作業質量到自學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小組領導能力等多元化方向過度。使評價結果真正反應出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促使他們思考哪些方面還存在著欠缺,需要加以改進,從而養成勤于反思的良好習慣。
3 核心視域下,數字媒體生態課堂實施具體案例
下面以校陽光體育節宣傳片的制作為例,結合項目教學法,來分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核心素養[4]。
3.1 教學流程
我校每年金秋時分,都會舉辦校陽光體育節,學生往往會用相機來記錄這精彩的一幕,將這些素材整理歸類,制作成一個微型紀錄片,對學生而言十分有意義。以此作為教學情境,在分析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特征的基礎上,設計了核心素養理念下數字媒體課堂的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3.2 實施過程
陽光體育節一般是在金秋十月舉行,為了迎合主題,且考慮到策劃、設計的需要,一般于體育節前一周向學生提出該項目任務制作要求,用兩周時間共8課時完成,根據項目要求,學生需要分四個階段完成:分析項目、制定計劃、完成作品和展示評價。
⑴ 分析項目
該階段,教師通過創設陽光體育節教學情境,引出短片制作的項目任務。組長接受任務,對項目任務解讀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確立了制作的大致步驟。①組織成員探討,初步設計作品的整體風格。②明確組內成員的分工情況——腳本的寫作、拍攝、后期制作等工作人員的落實。③具體實施。小組成員根據所分配的任務各司其職,完成自己的工作,如負責拍攝的同學根據體育節秩序冊,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場地,提前聯系運動員,協調拍攝的畫面或視頻。④后期制作。把組員拍攝的素材做整理,完成片頭、片尾和特效的制作,最后編輯成影視短片。
⑵ 制定計劃
各小組對項目進行分析討論后,確定作品風格、落實了人員分工并初步確定了實施步驟,在此基礎上,組長制定出具體的實施計劃。
①策劃。參考優秀作品,小組討論并確定拍攝的主題與風格。②分工。根據個人特點,在相互協調與討論后,確定每個成員的職責。③實施。相互協調、配合制作完成相關場景的拍攝、照片及視頻的處理及美化等前期部分。④后期。對作品進行剪輯、特效制作、配音配樂、字幕設計等,最后完成影視片的合成。⑤展示。在多媒體教室,小組間展示各自的作品,交流制作心得。⑥總結。根據教師、組長和同伴的評價,完成自我總結,反思自己在項目制作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最后,組長將制訂完成的計劃表上交老師。教師根據小組提交的計劃表,大致了解各組的工作計劃,為接下來監督和更好地評價學生奠定基礎。
⑶ 協作探究,完成任務
根據計劃表,小組成員各司其職,與同伴的協作與交流中共同完成項目任務。
各組長即為項目負責人,負責擔任策劃一職,根據組員自身情況,分配任務,撰寫具體方案,并將方案交給老師。老師在仔細研讀方案后,根據各組情況給予一定指導,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負責編劇的同學撰寫腳本,并將腳本內容分鏡頭制作,最后將完成的腳本分享在組群中,小組成員對此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出修正意見,最后完成一份相對完善的劇本(在此過程中,組長起到組織、協調作用,保證此環節活動有序進行,并將這些情況進行記錄)。負責拍攝的同學便可依據此腳本和體育節的次序冊,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場地進行拍攝,將拍攝的照片和視頻整理后交給后期制作人員,他們和負責音效的同學一起根據主題風格設計配音、配樂、完成字幕和片頭片尾的制作、音頻和視頻的剪輯,并對作品進行后期的加工,添加特效和轉場,最終合成短片。
⑷ 展示與評價
當作品上交后,教師組織學生在班級同學前進行展示,各小組可派一位代表上臺講解作品的亮點和不足,其他小組進行適當的補充,最后,由教師對作品點評。這樣,小組成員對自己制作的短片質量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同時,每位同學應對自己在項目活動中的表現作出自我評價。
值得強調的是,在學生自評與小組間互評過程中,同學之前可以充分地交流,探討在制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3.3 項目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核心能力
綜合上述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從接受老師項目那刻起,就開始了學習,組長解讀項目任務并開始著手策劃制作流程和人員安排,這期間,他們會通過種種方式招開“會議”,討論劇本的寫作、人員的崗位安排及制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等。最后,組長分類匯總,將初步計劃上交于教師。接著,學生按照計劃,各司其職,有的負責劇本的寫作,有的進行現場拍攝、配音、配樂,也有后期制作和視、音頻的剪輯等,但作為一個整體項目,每位同學所負責的子任務之間又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因此,他們在完成子任務過程中,會相互交流、討論,最后,在同伴和老師的意見中不斷修改,完善作品。展示與反饋環節,學生通過上臺講解,一方面,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與其他組的相互交流和切磋中,更全面而又系統地看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引發他們深入地思考,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
學生在此項目完成過程中,獲得了以下方面的核心能力。
⑴ 解讀任務、策劃項目制作過程中,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⑵ 利用現代化手段召開”會議”,解決問題同時,提高了信息意識。
⑶ 制作項目過程中,相互交流與協作,增強團隊協作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⑷ 展示與評價過程中,讓學生有了批判質疑的精神,養成勤于反思的習慣。
4 結束語
核心素養視域下,中職數字媒體技術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在深入了解中職生特點后,針對實際工作中的崗位要求設置教學環節,教學目標上堅持以落實核心素養為導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職業崗位技能為標準[7],綜合人文素養等文化基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選取教學資源,最后整理成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學會了策劃、協作交流。遇到問題時,學會處理,妥善解決。得到同伴和老師的評價后,能整理反饋信息,自覺反思自己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改善。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探索和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課堂上學生的主動性更高了,呈現出學生樂學善學、勇于探索、積極思考、發展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新生態。
然而,這種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方式,也會存在短板,比如缺乏了教師對教學的把控,讓部分本不愛學習的學生無所事事,討論一些無關的話題,出現”看似熱鬧,實則低效”的現象。因此,教師需針對問題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加強課堂管理,制訂與之匹配的監督制度,讓這種教學方式發揮它應有的優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趙櫻俊.基于傳統節日文化的中職數媒專業綜合實訓項目開發與應用[J].中職教育大家談,2019.318:68-70
[2] 席建彬.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培養數學核心素養[J].教學·信息,2019.52:152
[3] 白俊杰.基于核心素養提高高中化學課堂效率探究[J].學周刊,2020.3:16
[4] 金金.項目教學在中職影視創作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22-40
[5] 曹曉麗,茍嵩峰.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實踐[J].學周刊,2020.3:97
[6] 馬玥璐,王平,謝姒,胡霞,宮黎明.構建移動信息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形成性評價體系[J].科教文匯,2019.12:57-58
[7] 張云.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中職二維動畫制作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15:81-82
[8] 梁壽平.核心素養背景下中職計算機高效課堂的構建[J].職業教育,2019.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