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泓
【摘 要】郵政快遞行業的發展要求高校培育更多的郵政快遞人才,大連作為“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對郵政快遞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高校應與企業密切合作共建“校園快遞中心”,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職業軟能力,在共贏的基礎上培養應用型郵政快遞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郵政快遞;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0)03-0201-02
0 引言
近年來,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進步帶動了網絡購物的迅速發展,其參與人群與銷售金額不斷提升。伴隨著網絡購物,快遞業務量從2009年的日最高業務量1 000萬件、年業務量23.4億件增長到2018年的日最高業務量超10億件、年業務量505億件,其健康發展已經成為涉及國計民生的重點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在2018年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提高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水平”,“鼓勵快遞物流企業、電子商務企業與高等院校開展合作,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2017年8月,大連市獲批“中國快遞示范城市”,為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新機遇,也對郵政快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
1 大連地區郵政快遞人才供需分析
根據《大連市建設“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大連全市快遞行業就業崗位將達到20 000個。隨著電子商務的增速發展,快遞從業人員需求量將進一步提高,各高校郵政快遞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
就高校本身來看,更為關注的是郵政快遞人才的培養質量。據調查,大連郵政快遞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第一,除從事國際郵政快遞業務的企業外,國內各主要快遞企業對英語并無特殊要求,但普遍要求員工具備一定的計算機能力。尤其是對于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需要熟練操作Office軟件,且具備一定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第二,各快遞企業均需要員工具備基本的快遞業務知識和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使用PDF設備、填寫紙質和電子快遞單、貨物包裝、計算運費等。第三,各快遞企業需要員工具備團隊協作、良好溝通和危機處理等軟能力,能夠與快遞上下游環節通力協作,高效完成快遞寄遞任務;能夠與發貨人、收貨人進行良好溝通,加快快遞寄遞速度,減少投訴率;能夠運用快遞知識和經驗正確處理丟件漏件、錯誤簽收、投訴等異常事件,不斷提高快遞服務水平。第四,各快遞企業均非常重視員工的忠誠度,企業可以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頂崗培訓機會,某種程度上可以忍受畢業生能力提升緩慢,但是企業更需要踏實肯干、穩定工作的員工。
據統計,每年大連地區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數量在730人左右,其中民辦高校的畢業生數量占比超過65%,考慮到學生存在考研、出國、異地就業等因素,在大連工作留存率近年來均在35%左右,再考慮專業對口率的問題,每年畢業后進入郵政快遞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畢業生在100人左右,與快遞企業的龐大需求相比無異于杯水車薪。即便加上大連高校其他專業畢業生和外地入連的高校畢業生,大連郵政快遞人才的供給仍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同時也應該看到,各郵政快遞企業雖為勞動密集型企業,但絕大多數員工均為基層工作人員,各企業對本科層次人才的需求量占總招工數量的比例不大,很多崗位高職高專學歷、高中學歷,甚至初中學歷均可勝任。因此,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應著眼于既具備熟練完成基礎操作的實際動手能力,又能夠立足長遠,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2 大連地區高校郵政快遞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高等教育的滯后性,大連地區高校郵政快遞人才培養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高校所培養的郵政快遞人才與郵政快遞企業所需人才匹配度不高,不能做到“即插即用”,主要表現為實際動手能力不足和職業軟能力缺乏。
2.1 實際動手能力不足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連地區各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已經開始關注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采取校內實訓、校外實習等形式進行實踐教學活動,但是由于實驗室教學和企業實習的局限性,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一方面,實驗室教學與生產實際脫節。高校教學軟件的購置使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在5年左右,但是郵政快遞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方法、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高校相對固定的實踐教學項目難以按照快遞行業企業的生產實際需要不斷更新。而且單一化、灌輸性的“填鴨式”教學仍然是高校實驗室教學的主要方法,實驗教學課時普遍較少,教學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實習實訓難以取得實效??紤]到實習成本、員工使用、商業秘密、客戶資源保護等諸多因素,快遞企業往往不愿接受學生長期實習實訓。即使企業愿意提供實習機會,考慮到費用、交通、時間等因素,相當一部分學生也不愿出校實習。學校積極、企業和學生消極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少數學生獲得實習機會,難以擴大實踐教學覆蓋面。
2.2 職業軟能力缺乏
如上文所述,在實際工作中各郵政快遞企業亟須員工具備團隊協作、良好溝通和危機處理等軟能力,但是此類能力很難通過學校課堂教學進行培養和鍛煉。很顯然,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現,應用和分析需要依托一定的實驗實訓環境,而團隊協作、良好溝通和危機處理等屬于評價和創造的高階能力更加需要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在現有的高校教學環境中,學生基于“要我學”而單純地滿足于完成實訓項目,沒有轉向“我要學”去主動提高自身的職業軟能力,因此在進入快遞企業工作后普遍出現“智商高、情商低”“知識多、不會干”的現象。
3 校企合作共建“校園快遞中心”培養郵政快遞人才
高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是“成人、成才、成功”,屬于人才的輸出端,而企業需要的員工是“能用、好用、即用”,屬于人才的輸入端。要想兩者能夠有效匹配,就必須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機制,真正讓企業融入高校的人才培養之中。
3.1 創新校企合作教學模式
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師生需要快遞服務的前提條件,將快遞企業引入校園,由學校牽頭,與各主要快遞企業合作,建立“校園快遞中心”,通過校企合作,把學生實訓搬到校園,實現職業環境進校園、工作流程進課堂,更好地將學科專業、優秀教師資源、校內實踐場地與企業擁有的市場需求信息、數據資源、資金等進行優勢整合,充分發揮各自所長,實現各自所需,達到校企合作、各方共贏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可采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銜接,從社團活動到專業課程再到企業實訓逐次遞進的培養方式,最終為郵政快遞企業輸送合格人才。
3.2 建立校政企生共管機制
在“校園快遞中心”的實際運營中,應采用聯合管理機制。首先,由學校牽頭與各主要快遞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從制度上保證校企合作共育郵政快遞人才的合規性。其次,由學校相關專業教師與快遞企業的資深員工共同組建教學團隊,采用“雙導師制”完成教學。高校專任教師主要負責理論教學部分,快遞企業的企業導師負責實際操作部分,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可選取參與意愿高、工作能力強的同學配合校企導師負責基層管理工作。再次,由學校后勤部門作為經營主體負責“校園快遞中心”的運營。最后,“校園快遞中心”應嚴格遵守國家郵政法律法規,在郵政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下開展日常工作。
3.3 形成共贏共享機制
在郵政快遞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著力強調“共贏”理念。高校、企業、學生各方以“校園快遞中心”為共有載體,互相配合,共同獲益。學生依托“校園快遞中心”的實踐教學平臺,獲得理論知識,增強實際動手能力,增加就業競爭力;學校通過與郵政快遞企業的合作,了解企業需求,進而通過提供更加實用的郵政快遞人才提高自身的社會美譽度和行業認可度;企業深入參與高校的教學活動,在培養吸收更多人才的同時獲取更大利潤;校內師生通過“校園快遞中心”獲得更為便捷、高效的快遞服務。
4 結語
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郵政快遞人才,是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具體體現,也是郵政快遞行業良性發展的客觀要求。校企合作不應停留在表層,而應根據時代的進步持續深化,校企各方都要深入思考,不斷創新合作模式,同時發揮政府、快遞協會的監督指導和溝通作用,真正實現校政行企共育人才。
參 考 文 獻
[1]孔輝.物流管理專業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0):193-194.
[2]曾流.基于區域經濟發展視角的物流人才培養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9):185-187.
[3]馮俏彬.新經濟背景下我國郵政快遞業發展戰略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7):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