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花
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學段的教學中,教師應傳授給學生學習群文閱讀的方法,帶領并指導學生自主開展群文閱讀,從而為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今后的閱讀與寫作做準備。
關鍵詞:語文;群文閱讀;學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2C-0082-02
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夠產生閱讀興趣,可以使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等。因此,在實施小學語文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急需一種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群文閱讀教學,是指教師與學生圍繞某一個議題展開系列閱讀,并達成一定共識,促使學生在多文本閱讀中,完成對文章的有效分析。因此,教師應當重視群文閱讀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基于群文閱讀,提高語文閱讀素養。
一、了解群文閱讀,區分文章類型
在使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要以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和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展示該方法,并且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該方法,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
低年級的學生在初次接觸群文閱讀時會感到陌生,所以,為了讓學生盡快地認知這一閱讀方式,教師應當向學生講解群文閱讀的概念,以及群文閱讀的分類、閱讀流程等內容,讓學生在了解群文閱讀的基礎上,提升學習質量。
以二年級下學期的第一堂課來說,教師可以將這一堂課打造成分類課,讓學生打開目錄去瀏覽所有課文的題目。通過瀏覽,同學們知道在這一冊教材上共有二十五篇課文需要學習,并且目錄上標注了識字部分和課文部分。之后,教師向學生講解文章的類型,包含古詩、記敘文等,為學生對教材上的文章進行正確分類奠定基礎。緊接著,通過對目錄和教材上文章內容的粗略分析,學生能夠輕易地認識到,哪些是古詩、哪些是散文等。之后,圍繞不同的文章類型,教師再向學生介紹有針對性的群文閱讀方法和流程,使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掌握群文閱讀的方法。
如對于記敘文,教師要向學生講解記敘文的六要素,并引導學生通過找到文章中的六要素,來抓住文章所描述的主要內容,提高解讀記敘文的效果;而對于詩歌類的文章,教師則要對學生講解詩歌的韻腳、節奏、情感等內容的解讀方法,強化學生對詩歌的解讀能力。
通過簡單地閱讀課文內容,可以明確地區分文章類型,這是群文閱讀的第一步。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簡潔明了地向學生講述每種類型文章的特點和閱讀方法,使學生能夠做到自主辨別和分析,便于進行接下來群文閱讀的細致學習。
二、使用群文閱讀,促進習慣養成
學會區分文章類型后,下一步就要真正地使用群文閱讀教學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深入文本,得到心靈啟示。
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大多是以“單元整合”為主,而一個單元中的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使用知識樹的方法進入文本,分析文本,使學生可以基于知識樹的應用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便較為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表達的中心思想。
例如,在《鄧小平爺爺植樹》《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神州謠》這四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畫一棵“思想之樹”,引導學生將這棵樹變得枝繁葉茂。《鄧小平爺爺植樹》這篇課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說明時間;第二至四自然段描寫鄧小平爺爺去往天壇公園植樹,對他手握鐵鍬,栽種樹苗的場景進行了仔細刻畫;第五自然段描述柏樹長大后,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其中第三自然段是本文描寫的重點,也是教師授課的重點。文章寫到,已經是耄耋之年的鄧小平爺爺,雖然“額頭已經滿是汗珠,仍不休息”,他“精心挑選了樹苗,小心移入樹坑中,又揮鍬填了幾鍬土”,直到樹苗筆直地立住,他才“露出滿意的微笑”。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生動而準確地呈現出鄧小平爺爺植樹的場景,表現了鄧小平爺爺做事嚴謹且認真的態度。教師先引導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分析,并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文章的思想感情等內容寫在“思想之樹”上。隨后,教師再讓學生按照之前分析文章的方法,對余下的三篇文章進行解讀,進一步擴充“思想之樹”上的枝杈,完成群文閱讀活動。
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將同一類型、同一主題的課文進行分類學習,讓學生按照第一篇課文的學習步驟自主學習其余課文,能夠有效地縮短教師的教學課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熟悉群文閱讀,學生自主使用
熟能生巧,任何一項技能的學習都需要反復地操練才能游刃有余,群文閱讀教學法同樣需要多次且高標準地練習,才能真正地掌握。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去交流體會并探討困惑,還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解答疑問,以便學生對閱讀材料更好地消化吸收,實現教學內容、空間、方法的全面整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相互滲透、有機融合,從而逐步提高對群文閱讀法的有效應用能力。
如在進行《沙灘上的童話》《蜘蛛開店》《當年紀還小的時候》這三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一天將這三篇課文布置為預習的重點研讀文章,提倡學生采用知識樹的方式將課文的中心思想及讀后感書寫在樹上。同時,教師也要進行教育準備,制作一個簡潔的課件供教學時使用。次日,在正式課堂教學時,教師將班級中的學生分為五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整理出這三篇課文的學習重點。隨后,每組選派一名學生發言,發言內容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在學生發言后進行充分點評,把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用簡短的語句進行概括,以便學生記憶,從而完成群文閱讀的學習。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單純地靠教師講解并不能使學生掌握群文的閱讀方法,只有讓學生真正地使用起來,親身體驗,才能逐漸體會群文閱讀的益處,才能明白群文閱讀帶來的價值。
四、總結群文閱讀,展示教學成果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群文閱讀的主要指導方向,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形成閱讀習慣,而為了讓學生能夠盡快自主使用群文閱讀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使學生能夠完成對知識的整合,從而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相似的知識點時,能夠將其進行歸類并自主思考學習。同時,因低年級大部分學生處于閱讀啟蒙階段,這對教師課程內容講解的表達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師與教師之間也要加強有關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討。
如在一年級語文下冊教材中,全書的課文共21篇,主要是圍繞“愿望”“伙伴”等六個主題的文章。在學習完前三個主題的文章后,教師要花費兩個課時的時間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偨Y的內容包括:前三個主題的文章中的重點段落回憶、針對前三個主題布置的課外讀物、總結出來的經典語句的使用方法,以及學習過程中的困難討論等。通過這兩個課時的交流,學生能夠輕松掌握已學課文的主旨,并且在今后遇到相同主題的文章時可以自主分類。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前三個主題的教學已經具備群文教學的經驗,教師間要探討接下來使用群文閱讀教學的方式,以便每位教師可以根據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程度,來決定今后課文講解的方式。此外,教師還要針對其余三個主題尋找相關的課外文章素材,供學生參考閱讀,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群文閱讀的方法。
由此可見,學習與總結要結合進行,教師和學生一起學習、閱讀、思考與交流,雙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群文閱讀法貫徹落實在語文課堂中,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而言之,因為學生年齡較小,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法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但通過教師的用心陪伴,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應用群文閱讀法,定會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速度與效率,促使學生在閱讀訓練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感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小學低年級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以民勤縣東關小學為例》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247)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小萍.明確目標,精準定位——談群文閱讀的幾種組建形態[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9).
[2]陳升陽.群文閱讀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考試周刊,2017,(83).
[3]顏紅麗. 小學低年級語文群文閱讀的可行性探究[J]. 新課程(上), 2016,(4).
[4]章可欣.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 上海師范大學,2018.
[5]李暉. 鏈接生活,點擊教學——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J]. 學周刊,2015,(4).
[6]姚曉晴.小學略讀課文教學中群文閱讀的應用[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5).
[7]劉榮華. 小學群文閱讀教學的價值、課型及策略[J]. 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