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彤
摘要:2019年底國務院扶貧辦公布了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縣名單,在52個縣名單中,新疆占到了10個,其中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貧困村有364個,占到總比例的32.7%[1]。新疆南疆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是典型的少數民族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程度深,脫貧任務非常艱巨。本文選取新疆南疆的一個深度貧困鄉為案例,從當地少數民族具體的貧困實際出發,通過實地調研,梳理案例鄉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存在的不足及面臨的困難,在此基礎上對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預防返貧的發生提出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南疆;脫貧攻堅;思考
一、案例村基本情況
南疆Y鄉總人口41000人,大部分是維吾爾族,全鄉人口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勞動力是初高中畢業。全鄉下轄29個行政村,其中深度貧困村1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171戶9352人。到2018年底,全鄉所有行政均達到了“五通七有”的脫貧指標,貧困人口均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養老醫療均實現應保盡保的脫貧要求。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171戶9352人,已脫貧1917戶8476人、未脫貧254戶876人,主要致貧原因集中在缺技術、缺土地、缺勞動力三個方面。
二、案例鄉脫貧攻堅主要經驗
(一)以“十小店鋪”為抓手,拓寬致富門路。
當地政府因戶施策,引領貧困家庭富余勞動力自主創業,為他們修建打馕店、服裝店、糧油店、理發店、涼皮店等門面,為村民開啟脫貧致富大門。
(二)通過土地流轉,拓展土地經營規模。
鑒于人均耕地少,Y鄉通過轉包、轉讓、入股、租賃等形式,將一部分土地使用權流轉給其他農戶、農業合作社、農場等經濟組織,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增加收入,并可以專心從事二、三產業,接收土地的農民和經濟組織,擴大了土地經營規模,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發展庭院經濟,注入脫貧新動能。
各村委會黨支部對庭院進行改造,合理規劃院落布局。因戶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方案,依托住宅區、種植區、養殖區分離模式,實施“庭院經濟”工程,Y鄉各村的小院錯落別致、瓜果飄香。當地政府出資為貧困戶搭建葡萄架、蔬菜大棚、羊圈,并聯系本地林業、畜牧局對村民進行定期指導、培訓,讓村民足不出戶實現增收創業。
(四)喚醒主動脫貧意識,加強多項技能培訓。
Y鄉集中貧困戶圍繞“我為什么貧困、我如何才能脫貧”開展大宣講,讓村里致富帶頭人向貧困戶傳授自我脫貧的方法,喚醒主動脫貧意識,同時針對主動脫貧的貧困戶進行物質獎勵,調動脫貧積極性,拔掉思想窮根。Y鄉開展“冬季攻勢”工作,加強貧困戶技能培訓。培訓內容聚焦法律、技能、國語三方面,做到貧困戶全覆蓋,增強貧困群眾就業增收能力。
三、案例鄉脫貧攻堅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一)返貧風險高、脫貧不穩定。
目前,Y鄉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自有土地的種植及外出打工。Y鄉耕地有限,沒有特色產業,且種植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收益甚微。外出打工都是臨時性的,經常是夏季工作,冬季失業,特別是受經濟形勢和各種不可抗拒因素(如疫情)等的影響,農民外出打工不具有持續性。調研發現Y鄉沒有穩定的支柱性產業,兜底式扶貧所占比例較高,雖然短時期內貧困戶可以脫貧,但返貧率高,“因學返貧”、“因病返貧”時有發生。
(二)貧困意識強烈,主角意識淡薄。
貧困戶把“等、靠、要”當成習慣。認為國家的扶持理所應當,沒錢了,向當地政府擺困難、求援助,爭當貧困戶。不從自身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主角意識淡薄。
本地干部存在消極等待思想,兜底式的政策性扶貧項目比例過高,在招商引資、產業扶貧上,存在為難情緒,積極性不高。遇見問題喜歡躲避。同樣存在貧困意識。
(三)項目整體規劃的可行性缺乏推敲。
一個鄉雖然有項目規劃,但是缺乏實際調研,項目可行性不高。項目規劃沒有深入結合村的實際需求,項目效益論證不充分。這導致了項目只求多、不求精,各村扶貧項目同質化情況嚴重,帶來的后果是部分扶貧項目閑置、扶貧資金浪費。
村村之間、村鄉之間產業協同性不高,規模效應不明顯。
各村產業發展是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產業鏈,產業規模效應無法發揮。
(四)干部分工不明、主動性不高。
脫貧工作主要由駐村工作隊和北疆來的掛職干部完成,脫貧的同時兼顧維穩,壓力較大。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村兩委干部工作能力和主動性不高,導致脫貧攻堅工作不知道如何展開。
四、關于鞏固脫貧成果預防返貧的一些思考。
(一)加強黨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領導。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比巨。”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村黨委要履職盡責,強化黨的領導,以黨建引領打贏脫貧攻堅戰[2]。探討如何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脫貧優勢。找準適合當地的扶貧支點,持續研究“黨建+黨員中心戶”、“黨建+合作社”、“黨建+龍頭企業”等模式,利用黨建這一有效載體,助力脫貧攻堅。
加強教育培訓,筑牢戰斗堡壘。一要加強對扶貧相關政策理論的培訓,使村干部吃透理論、了解清楚政策,在落實扶貧任務時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加強對扶貧具體業務知識的培訓,例如扶貧檔案的完善、基礎數據的統計、扶貧項目的合理發放,資金的管理等,真正做到“在精準扶貧上,下好繡花的功夫。”
(二)協調規劃產業布局,促進各村產業協同共生。
當地政府應根據貧困村實際,做好市場論證,深挖特色產業,避免產品同一化,同時要利用好網絡資源,拓寬銷售渠道。整合優勢資源,統一規劃縣鄉村產業扶貧,使產業扶貧形成規模,凝聚產業扶貧合力,增強產品競爭力,提高扶貧成效。
(三)精準選派扶貧干部
在駐村工作隊成員的選派中,做到精準。將駐村干部個人優勢和駐村實際相結合。根據貧困村農、畜、特色產業的主導傾向及貧困村面臨的主要問題,派駐相關領域的技術干部,做到“靶向治療”,讓駐村干部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
(四)以夜校為抓手,打通語言就業關。
南疆貧困村人口國語水平普遍較低,直接影響轉移就業。當地推廣普通話僅僅依靠農民夜校班,教師資源缺乏。授課老師一般是村委及駐村干部,他們中大部分普通話掌握一般,或者只會普通話卻不會維吾爾語,授課效果一般,假期回來的學生偶爾也會上課,但授課的連續性無法保證。再加上夜校班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及評估機制,普通話的推廣收效甚微,為脫貧造成阻力。針對這一現狀,通過國家撥款,引進雙語教師從事夜校培訓工作,完善相關管理、考評、檢測機制,同時確定制度,保證雙語教師都有一段時間的夜校教學經歷,并將在貧困地區的夜校工作經歷作為雙語教師的一個考核標準。同時,將夜校打造為實習基地,分階段將雙語專業學生吸收到實習基地,擔任課堂講授工作,實習表現作為畢業考核標準。以夜校為抓手,通過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廣普通話,打通就業語言關,助力脫貧攻堅。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開展掛牌督戰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EB/OL].
[2]新華網.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 [EB/OL].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馬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市 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