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讓草
【摘要】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歷史長河中,產生了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唐宋時期的古詩詞尤為引人入勝。文學名著對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傳承起著不可低估的紐帶作用,尤其對于當代的中小學生,廣泛閱讀中國的古詩文既可以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知識儲備,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精華和文化底蘊,又可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從而增長智慧、提升素養、陶冶性情。
【關鍵詞】方法策略? 古詩文? 作品意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4-0056-01
古詩文的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情感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古詩文的教學不單單是讓學生理解文本,掌握文章大意,更應該注重方法策略的引導,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作品,感受意境的魅力。針對具體該如何指導學生走進古詩文、學習古詩文、感悟古詩文這一問題,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參考:
一、了解時代背景,走進作者,走進意境
學習一篇新的古詩文時,要讓學生先對課文內容熟悉了解,課前可以查資料預習,課時反復多讀幾遍古詩文,總結體會文章的內容含義。只有對文章內容熟悉了,才能去學習理解這篇文章的深處含義。為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需要做好課前拓展,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相關作品,只有清楚地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時代,才能對古詩文進行“還原”,才能從當時的歷史文化氛圍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理解古詩文的真實含義。在《醉翁亭記》一文的教學中,先通過對作者歐陽修這個偉人的簡介開始醞釀熏陶,包括他的人生經歷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作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在北宋仁宗時期,正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等人因推行政事改革,因改革失敗和反對派的詆毀,范仲淹被降職外調。身為諫官的歐陽修因上書求情,也被貶到滁州做知州。政治上的打擊令他內心十分苦悶,但在太守任上,仍能實行一些寬松政策,積極發展生產,使當地人民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滁州的佳山麗水也讓他得以優游其間,排解心中的抑郁。他還結識了瑯琊寺主持智仙和尚,兩人很快成為知音。智仙特意為他在山麓建造一座小亭,供他游樂飲酒,甚至作為臨時的辦公場所。歐陽修親自為小亭作記,這就是著名的《醉翁亭記》的由來。在《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描繪了滁州幽深秀美的自然景觀、平和寧靜的百姓生活,并通過對山林游賞宴飲情境的描繪,表達了歐陽修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胸懷。《醉翁亭記》這一文章,貫穿全文的是一個簡單的“樂”字,主要通過兩部分內容的描寫:一個是“亭”的重點描寫,襯托出水中之樂;另一個是“游”的過程敘述,表達游玩宴席之樂。學生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一目了然掌握了這篇古詩文的意境。
二、找準關鍵的字詞句,身臨其境
一篇文章我們要找準關鍵字詞句,通過關鍵字詞句來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例如,在《醉翁亭記》中,“也”字共計21個,語氣不一,作用也不盡相同。二十一 個“也”字,或表陳述,或表肯定,或表感嘆,不但有助于劃分層次,而且有助于表達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的怡然自得的神態,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氣氛,使文章具有了一種一唱三嘆的獨特韻味,給人一種循環往復、清新別致之感,獨具其創造性。學習時找準這些關鍵詞就能表達出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意境。
1.詩中情景再現,感悟意境
在教學中講解古詩文時,學生們也會有相同的親身體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自己的情感,由此來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例如,在杜甫的古詩詞《春望》一文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國家破敗的憂國情懷,同時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如果只從字面去理解詩意,是很難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所以對于這樣的情景,我們只需引導學生去回想離家求學時跟家人分離憂心忡忡,懷念家人的情景,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了。
2.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重現意境
如今多媒體教學已走進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課堂教學就猶如一副美麗的圖畫,視聽盛宴。如果能在古詩文的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多媒體使靜態變為動態,使無聲變為有聲,通過色彩繽紛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音樂為學生展現出優美的詩境,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迅速、深刻地感知詩文,還能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情感,能夠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如《桃花源記》它是以客觀記敘的方法,文中存在部分虛擬的構想環節,構思出一個唯美又迷人陶醉的世外桃源之景,從中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憤恨和對美好理想社會的向往。由于以前的課堂條件有限,如此優美的畫面僅憑借教師的口頭講解和學生們自己在腦海中勾勒和想象,不能清晰地表達出文中所描述的美景。
3.以畫憶詩文,時間記憶,加深意境的理解
在學完一篇古詩文時,因為課上時間有限,短短的半個多小時無法快速牢記學習的內容,加上學生課后復習的自覺性不高,枯燥的作業令其厭煩。但是俗話說的好復習一遍就有一遍的新收獲,為了加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我們可以采用趣味的復習法。例如在學習北宋著名思想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文時,可以要求學生課后根據文章對蓮花的描述,畫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圖。根據文章的描述畫一幅周敦頤喜愛的蓮花。再如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時,讓學生畫一幅簡單的桃花村的美景,既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詩文意境,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于引導學生進入古詩文意境的教學,需要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自我理解導入的學習習慣。在慢慢指導中促進自主學習。一切教學方法的實施都必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發展特性進行開展。現階段,古詩文的教育也是備受重視,很多地方開展了古詩文的節目活動,對于學生來講,也應積極參加古詩文活動,豐富自己的詩文素養。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要求開展學習,在古詩文的理解學習中收獲知識,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總之,古詩文的意境各不相同,有的感情奔放熾烈,有的婉曲有致,有的意境深邃,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悲涼惆悵,有的情意深蘊,耐人尋味。在這里,我們可以領略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壯觀場景。在古詩詞教學中,學生不但可以感悟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流露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民情感。在這里,我們更能夠感受到《愛蓮說》中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氣節,《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境,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憂國憂民,使我們樹立了積極樂觀、曠達自適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