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鶴
摘要:通過研究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發現,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忽視了中國文化知識的輸入。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應改革教學方法,將中國文化英語知識的學習有效納入英語課堂,進一步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適當使用學習軟件促進學習,同時改善考評標準。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應重視中國文化和意識的輸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成為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的雙向跨文化交際人才。
關鍵詞:中國文化 跨文化交際 考評系統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182-02
中國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只有掌握了國際通用的語言才能將其傳播到世界各地。因此,精通英語并熟悉中國文化、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成為當前最迫切的需求。
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具備雙向跨文化交際能力、能使用國際通用語言傳播中國本土文化人才的重任。近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不斷改革,英語教學水平和成果也有了顯著的提升,學生對英美國家的語言和文化都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但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積累遠遠不夠,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應將中國文化的英語講解融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出擁有中國情懷的國際化復合人才。
一、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都忽視了中國文化知識的輸入。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往往更重視對西方文化背景的講解,而在中國文化知識上卻存在盲點,即中國文化失語癥,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也有同樣的情況。近年來,對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研究越來越多,此類文章大多分析了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但未能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許多語言研究專家認為,英語教學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語言技能的培養上,而是要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實現不同文化交流。
1.過度關注西方文化,忽視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不同于中小學教學目標,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通過學習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深刻理解外國人的意圖,并有效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許多教師認為,文化交際是為了了解目的語文化,為了取得有效交際,實現得體交流。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往往重視對西方思想文化、思維方式、習俗等的詳細介紹,以便學生在與西方人交際時能有共同的話題。但是,交際是雙向的,中國學生可以和西方人交流西方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卻無法傳播中國人的思維和價值觀,無法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成功的交流是雙向的且有反饋的,英語教學需要文化對內吸收和對外傳播,兩者缺一不可。文化內傳播指輸入西方的文化,而文化外傳播則是要向西方國家輸出中國文化。
2.跨文化交際和中國文化英語混淆
許多學者和教師認為中國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分支,其實兩者并不相同。跨文化交際重點研究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對兩種文化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然而中國文化英語的重點是使用英語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重視跨文化交際而忽視中國文化英語,必然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癥,使西方文化“走進來”,而中國文化卻無法“走出去”。中國文化失語癥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但并不知道相應的英語表達,如許多同學知道西方的節日,卻不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中秋節”的英語專有名詞的說法。二是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少之又少,無法與外國人進行有關中國文化的交流。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改革路徑
1.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
教學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學內容是英語學習的重要載體,因此,加大中國文化知識的輸入應從英語教材入手。雖然目前教材中多為西方人執筆的文章選篇,但是英語教師可以通過研究文章主題和內容,適當引入中國文化英語知識,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輕松提高中國文化修養。
如在講授《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第一單元“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時,可以讓學生分享中國大學生的生活和美國大學生生活的不同;在講授 “Heroes among us”時,文章中提到許多西方國家的平民英雄,不妨讓學生思考我們身邊的平民英雄;在講解國外的傳統節日時,也要增加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介紹,等等,并且讓學生以英語會話的形式表演出來。可以將學生兩兩一組,一名學生扮演中國學生,而另一名扮演外國留學生,設計相關情節、場景,使學生能立即輸出所學知識。
2.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英語語言學習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英語教學使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然而這不是英語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多年來,由于“應試教育”“證書英語”等教學理念的束縛,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集中于對“聽,說,讀,寫,譯” 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將英語作為一種文化來傳授,忽視了對學生人文能力的培養,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也是中國文化失語癥產生的主要因素。因此,面對新的挑戰,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改革勢在必行,將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地統一起來,讓學生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學習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的“走出去”戰略。
3.合理應用教學應用軟件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并頻繁使用手機中的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序種類繁多,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乏優秀的英語學習軟件,如使用率很高的外研社Unipus、“超星學習通”等。將此類學習軟件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中國文化英語的滲透中,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還將英語學習延伸到課堂以外,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里的應用軟件隨時隨地學習英語,向教師提問并得到教師的及時反饋。這些學習軟件內容豐富,是對課堂內容的補充,有助于學生學習中國文化知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一個組長;向各個小組推送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閱讀資料,如傳統節日,名人介紹,名勝古跡等;定期測評學生掌握的水平,讓學生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中感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中國文化主題的英文電影,在娛樂的同時學習知識,比較中外文化的不同,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4.改善考評標準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僅在課堂進行是遠遠不夠的。全國性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考察主要是英語基礎知識,包括對詞匯的理解,對語法、句法和篇章的把握,等等。老師不得不根據考評標準講解訓練。因此,國家的考評系統急需改革。“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國家英語考試進行了相應的調整。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將原有的“句子漢譯英”改為“段落漢譯英”,其內容大多集中于對中國文化知識的考察,如中國的傳統文化介紹、時事政治、國家發展等。此次考評制度的改革,促進了英語教學的改革步伐,有效加強了師生對于中國文化的學習,從測評手段上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三、結語
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淀,為了使中國文化可以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學生肩負起傳承和傳播的歷史重任。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也應順應時代,接受挑戰,對教學內容作出調整;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介紹中國文化知識,重視中國文化和意識的輸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成為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情懷的雙向跨文化交際人才。
參考文獻:
[1]呂巖.“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的策略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8(2).
[2]何東.“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公共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融入[J].跨文化交流,2017(1).
[3]陳芙,陸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文化引領大學英語教育的需求分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
[4]周紅.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研究與策略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2013(3).
[5]王瑞芳,袁玲紅.“一帶一路”倡議:超越傳統西方地緣政治的中國智慧[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