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鋒



摘要: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行測算分析,結合研究結果,就如何提高全省高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出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優化高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優化專業設置等對策。
關鍵詞: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貢獻率
2018年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布“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提出“賦予海南經濟特區改革開放新使命,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舉辦職業教育”。
近年來,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穩步推進,為海南省各行各業培養了許多可用之才,提高了海南省勞動者素質,為推動海南省就業率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筆者對近年來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行研究,通過實證分析,創新思路,探索新路徑,為打造更具活力的高等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提供參考。
一、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一)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同步增長
近年來,海南省從國際旅游島到現在的自貿區,經濟發展迅猛,與此同時,高等職業教育也在不斷發展。截至2018年,海南省共有高職學院17所,在校學生75138人,教職工4638人,專任教師3002人。海南省高職院校主要分布在海口和三亞,這兩個城市的經濟水平相較于其他市縣要高很多。
(二)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協同性有待提升
旅游業是海南省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海南省17所高職院校中,有16所設有旅游管理專業,14所設有酒店管理專業,專業重復率非常高。此外,財務、金融類專業一直備受推崇,海南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也反映出這點。在17所高職院校中,有7所學校設有財務管理專業,11所學校設有會計專業,9所學校設立了市場營銷專業和電子商務專業。
海南省不僅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熱帶農業資源及海洋資源也極為豐富。在海南省各高職院校中,與熱帶農業和海洋相關的專業也有涉及,但專業數量和類別還有待增加。目前,只有海南職業技術學院設有熱帶農業技術學院,該學院圍繞熱帶農業設置了藥學、園林技術、畜牧獸醫、園藝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食品加工技術、寵物臨床診療技術等專業。海南工商學院雖設有海洋學院,但只有水產養殖技術專業真正與海洋相關,其余學校有關海洋的專業大都為游艇郵輪等與海洋旅游相關的專業。
(三)學生對定位越明確的院校滿意度越高
在海南省的17所高職院校中,有9所為公辦院校,3所院校既設有本科專業,又設有大專專業。通過陽光高考網提供的學生滿意度評分,發現學科類型明確的高職院校的排名靠前(見表1),排在前三的學校分別是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公立)、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公立)、海南工商職業學院(私立)。這三所職業院校的學科類型都很明確,學校類型與設立院系緊密相關。尤其是排名第一的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僅設有公安司法、應用法律、法務技術、公共安全等四個院系。每個專業均與政法緊密相關,專業性極強,如公安司法系設有司法警務、刑事執行、司法鑒定技術(物證技術方向)、消防工程技術等專業;應用法律系設有法律事務、行政執行和社會工作等專業;法務技術系設有法律文秘、司法鑒定技術等專業;公共安全系設有安全防范技術、信息安全與管理等專業。這些專業應用性極強,可直接為司法系統輸送人才。
三所同時設有本科和大專專業的學校在滿意度評分中并不十分理想:海口經濟學院為3.8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為3.7分,海南醫學院為3.4分。雖然設有本科的高職院校無論是教學條件,還是師資力量,相較于一般的高職院校都更具優勢,但是這類高職院校的滿意度評分并沒有躋身前列。研究發現,設有本科的高職院校將精力重點放在本科專業建設上,對專科專業建設重視程度不夠,這是導致學校滿意度評分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本科生源相較于大專生源更優秀,教師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難免區別對待。
二、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一)模型及數據選取
本研究衡量高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影響采用的是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基礎上進行變化后的模型Ce=■。式中,Ce表示教育對國民經濟年均增長率的貢獻;y表示計算期內GDP的年均增長率;Re為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β表示勞動產出彈性系數,是一個估計值,本研究β的取值為國際教育經濟學界廣泛采用的數值0.73[1]。
根據1990年、2000年、2010年的海南省人口普查數據,2005年海南省人口抽樣調查數據,發現1990—2010年海南省15~64歲勞動人口文化程度分布不斷優化,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人口不斷增加,而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人口不斷減少(詳見表2)。
由于人口普查數據中并沒有分別將大專、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區分出來,根據歷年招生情況可判斷,大專學生有一半以上為本省生源。由于海南省傳統觀念較重,留在本土就業的學生也占大多數,而本科生源來自全國各地,畢業后留在海南省工作的人數相較于大專生要少很多。根據表3中歷年本專科的畢業生人數可見,近幾年本、專科畢業生人數相差不大,而時間越早,大專畢業生人數比例越大。因此,本研究將15~64歲勞動人口文化程度中的大專文化和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按不同占比分開進行測算,得出海南省15~64歲各文化層次勞動人口比例(見表4)。
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海南省15~64歲勞動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情況如表5所示。
教育綜合指數需要明確不同文化程度勞動力的勞動簡化率。王侃鈺借助丹尼森及其他有關研究成果,將小學文化程度勞動力的勞動簡化率定為1,將初中、高中及中專、高職、本科及以上勞動簡化率定為1.2、1.4、1.8和2.0[2]。本研究中不同文化程度勞動力的勞動簡化率同樣采取這組數據。通過計算得出1990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海南省15~64歲勞動人口的教育綜合指數分別為8.06、9.14、9.66和10.32。
1990—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海南省勞動人口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非高職教育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高職綜合指數年均增長率及其所占比例見表 6。
根據海南省統計年鑒中海南省實際GDP,計算出1990—2000年期間海南省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17.795%,2001—2005年海南省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5.719%,2006—2010年海南省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8.433%。
根據以上數據及模型Ce,可以計算出1990—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海南省整體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及以上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見表7)。
(二)結果分析
1.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增強
從表7可以看出,1990—2000年,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增長僅為0.27%,而2001—2005年增長到0.83%,增速明顯。追溯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2001—2005年新增3所高職院校,而1990—2000年海南省新增2所高職院校,其中的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是在2000年創辦的。可見,新增的高職院校提升了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2.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略高于本科及以上教育
2001—2005年,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本科及以上教育持平;1990—2000年、2006—2010年,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本科及以上教育高出0.01%。(見表7)
3.2006—2010年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下降趨勢
由表7可見,2006—2010年,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0.74%,比2001—2005年低0.09%。同時,本科及以上教育以及整體教育對海南省GDP的貢獻率也在下降,然而海南省的年均GDP增長率卻在上升。可見,海南省教育事業在2006—2010年期間沒能很好地發揮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究其原因,盡管在2006—2010年增加了3所高職院校,但增加的都是民辦院校,且滿意度評分不高。這些學校獲得的財政支持少,沒有享受到生均撥款政策,基本上處于“以學養學”狀態。此外,高等職業教育機制不暢,師資隊伍不穩定,優質師資流失嚴重;專業結構不盡合理,專業競爭力降低;辦學經費來源較單一,教學支出明顯受到擠壓,加大投入困難。
4.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于全國水平
從表8可以看出,1990—2000年,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27,比全國水平低0.49個百分點。2001—2010年,海南省高等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74,比2001—2010年的全國水平低了1.04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法律制度建設
國家應加快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以行業為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完善辦學經費穩定投入機制。首先,政府應建立與辦學規模和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財政投入制度,依法制定并落實職業院校生均經費標準或公用經費標準,改善職業院校基本辦學條件,建立職業教育經費審計監督公告制度、預決算公開制度等。其次,要建立一個統籌協調能力強、有權威、有實力的管理機構。該部門應認真研究國內外的專業技術資格、從業資格、執業資格等標準,發動各行各業參與制定合理的、符合現代社會人才需求的專業技術資格標準,以便高等職業教育按照社會所需人才標準培養人才。相關部門要打破部門之間的界限,加強聯動,簡化并理順彼此之間的關系,提高管理效率。最后,要先行先試,積極開展海南省職業教育政策制度的創新與探索,總結有益經驗,在政策上支持海南省高職院校在各自優勢領域中改革創新,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海南省建設優質院校和優質專業創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
(二)加強校企合作
一是鼓勵行業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鼓勵多元化辦學。允許企業以知識、技術、資本、管理等方式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探索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有效形式。同時,建立健全企業參與辦學的資格審查制度,明確企業參與辦學的必要條件和培訓內容。此外,構建和完善行業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機制,確保企業在高等職業教育辦學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鼓勵行業企業對非營利性高職院校給予捐贈,允許民辦高職院校利用辦學結余和捐贈資金設立教育基金,收益用于學校發展。
二是高職院校既要“走出去”,也要將企業“引進來”。學校應做好人才需求預測和專業發展規劃,根據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實習實訓,讓學生多走進企業,教師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將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專業技能。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可邀請企業職業技能人才參與課程內容的編寫和安排,強化知識的實用性。
(三)優化師資隊伍
海南省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教師待遇低,師資流動性大,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海南省亟需采取措施,優化教師隊伍。一是提高教師工資福利待遇,為留住和吸引人才創造有利條件。二是調整考核評價機制,以敦促教師進步為主要目的,注重考核過程,幫助教師解決遇到的問題,引導教師提高專業技能、溝通能力等,讓教師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解聘經多次警告仍無改進的教師。三是拓寬高職院校教師來源渠道,對有意轉入職教師資隊伍的企業技能人才進行免費職前培訓,吸引其來校專職任教或兼職指導,傳授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通過持續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和培訓者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質量[3]。五是拓寬高職院校教師晉升渠道,建立從教學、科研、實踐等各方面均能晉升的通道,提升教師的積極性。
(四)優化專業設置
海南省海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目前,海南省高職院校與海洋相關的專業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不足。政府應出臺鼓勵措施,加大對海洋類專業的投入,制定優惠政策,刺激各高職院校逐漸淘汰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市場營銷、會計等設置過剩的專業,增設海洋、漁業、熱帶農業等人才緊缺專業,促進專業平衡。各高職院校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更新專業設置,為海南省培養真正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2]侃鈺,喬桂明.江蘇高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估算及分析[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7(3):55-62.
[3]郭海偉.英國繼續教育學院治理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
(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