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旋
【摘要】在幼兒園課程中區域活動是關鍵的構成部分,可以有效的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教師創設開展的區域活動不但能激發幼兒自主進入活動的興趣,也可以讓幼兒通過活動培養自身的創造力、想象力等,使幼兒在情境化的區域活動中體驗到豐富的情感。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 ?情境化區域 ?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016-01
區域活動主要是“加強教育的多樣性,突出幼兒的教育主體,營造開放性的環境”,是進行集體教育的另一種方式,有利于幼兒多方面的發展。
一、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的意義
通過區域活動可以讓幼兒進行觀察、操作、探索與思考,有利于幼兒更好的學習。為此,教師在選擇活動資料時也要設立幼兒的活動行為規則,讓幼兒在相應規則的引導下更好的進行學習。區域中投放的材料雖然是靜止的,但開展活動時幼兒可以進行一系列的探索操作,讓材料具有“生命力”,體驗到材料中蘊含的教育價值。
區域活動一般都是教師按照幼兒的年齡與心理特征,根據本班幼兒的興趣與自身的教學需要進行創設的。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在區域中游戲與學習。教師不可以先設置好教學順序,指導幼兒根據預設的思路進行活動,而是要營造情境化的區域環境,設計目標、規則、要求,引導幼兒主動的參與活動。培養幼兒的創造能力,挑戰不同的任務,在不同的區域中轉換不同的角色,豐富相應的情感體驗與情境模擬。通過豐富的區域活動,能有效地培養幼兒的交際能力,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促進其主動學習。開展區域活動還可以有效健全幼兒人格,采用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更好的提升自我。
二、換位感受,創設角色,激發幼兒興趣
處于學前期的幼兒,他們愛好模仿身邊遇到的不同角色,通過模仿,了解到不同角色的言談舉止,根據感受,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教師要考慮到幼兒的興趣與已有知識經驗,創設多樣的角色,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讓幼兒自主的進入到情境區域游戲中,提高幼兒的參與持久性。例如:結合家庭情況,幼兒可以體驗“父母”的角色;在商場購買體驗“導購”等等,幼兒模仿成人的角色,將生活的情境、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想象力融合在一起,進一步促進幼兒的情緒情感體驗。
三、提供材料,創造條件,增強游戲的樂趣
我們可以看出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并運用與生活且高于生活。開展的區域活動,游戲材料是進行區域活動的基礎。教師在準備其中的游戲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征與發展階段,準備不同的工具和適宜的材料。營造情境化區域的關鍵是教師要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點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幼兒進入到區域活動時有適合自己操作的材料,通過材料的引導,明確游戲的規則。例如,設立角色區時,為扮演媽媽的幼兒準備裙子,扮演糕點師的幼兒準備糕點帽等等,讓幼兒掌握到扮演角色的特征,進入到角色情境中。
開展區域活動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投放實物,但投放的實物必須安全且具有操作價值。例如:教師在開展“廚房”區域活動,給幼兒提供真的蔬果與安全刀具等,進行切蔬果,包餃子等,調動幼兒的參與興趣,也給區域活動增添了“生”的氣息。
教師準備適宜的材料,有效的促進幼兒進入到情境角色中,自主的體驗與表達其中的情緒。教師身為組織者、觀察者、引導者,要考慮到幼兒感興趣與可操作的材料,營造的情境游戲符合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幼兒收獲到更多新的情感體驗,體現區域活動內在的教育價值。
四、加強指導,創設情境,提高幼兒情感體驗
在進行區域活動時,教師要做好引導者與參與者的角色。在開放性的區域活動中,要起到最佳效果并不容易。在引導的時候要按照活動的特征和幼兒的需求,幼兒游戲活動中,教師不一定都要參與到,但是要隨時觀察關注幼兒的相關情況,一旦幼兒在游戲中產生了無法解決的困難或不良好的情緒情感,要及時的以參與者的角色做出及時的引導,協助幼兒重新回到角色中。大部分幼兒都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適當的進行總結指導,有效的提高幼兒的活動水平。
綜上所述,幼兒園區域游戲是現階段幼兒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構建幼兒園情境化區域活動中,教師需要不斷的進行探索,豐富內容,更新游戲材料,讓幼兒盡可能的感受到不同角色、多種材料帶來的豐富體驗,提高幼兒游戲水平,增強區域的情境化模式。教師要掌握好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與興趣特征,總結研究出指導方法,重視每位幼兒的自主參與,營造幼兒喜歡的情境區域活動,將現實生活反映到活動中,推動幼兒的個性發展,促進幼兒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升身心健康發展,全面的增強幼兒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黎燕,宋海霞.幼兒園科學區活動中教師指導策略現狀與思考[J].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11)
[2]張玲燕.開放的空間 自主的選擇——幼兒區域游戲的開展[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2)
[3]周欽欽.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9(03)
[4]黃俐.當前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 學前教育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