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師必須思考和探討的課題。《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強調構建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精選教學內容、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優化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 ?教學方式 ?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232-01
《社會保障概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性、應用性和政策性都較強的課程。其目的是了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制度演變,理解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我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社會保障的知識框架和方法體系,并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社會保障理論和實踐中的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社會保障理論素養。但在很長時間內,《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效果欠佳,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課程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分離、重知識輕能力、教學方法單一、考核方式不科學等問題。因此,如何進行《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就成為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社會保障概論》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目標要求不夠明確,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分離,目標要求籠統
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業課程設置的戰略方向,《社會保障概論》等專業核心課程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但無論是現有研究,還是在教學實踐中,較少把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有機結合,對如何達成課程目標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思考不足,忽視了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目標中的作用。同時,課程目標要求籠統,缺乏可考核指標,教學效果難以評價。
2.教學內容選擇不夠恰當,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
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具體涉及理論基礎、發展歷程、制度模式、保障基金、保障立法、保障管理以及具體的社會保障項目,內容很多且龐雜,很難在有限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因此任課教師為了平衡課程進度和深度、廣度之間的關系,必須精選教學內容。
3.教學方式方法不夠豐富,課堂缺乏磁力和活力,學生參與性弱
社會保障課程內容復雜、抽象程度較高,因此大部分課堂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在短時間內把大量的系統知識傳達給學生,使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但同時也容易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成為了消極被動的受教育者。而且在這種方式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和解決社會保障實踐問題的綜合能力都得不到訓練和培養。
4.教學考核方式不夠科學,重知識輕應用,過程考核形式化
《社會保障概論》雖然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但仍以終結性考核為主,而且考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較少考查其應用社會保障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性考核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測評,一般包括考勤、作業完成情況、課堂問答、討論情況,但是評分標準不具體,主觀隨意性強。
二、《社會保障概論》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1.建立課程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應關系, 明確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
通過深入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及《社會保障概論》的教學大綱,明確課程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作用,確定課程要達成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并進一步細化為每章節需要達成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并將學生的知識獲得、能力提升和素質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
2.精選教學內容,明確課程的應知應會具體要求和重點難點
根據每章節確定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明確各章節應知應會具體要求,在此基礎上,逐條確定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和學時數,并厘清重點和難點,教師進行重點精講。譬如第二章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和發展,本課程完成后,學生應知應會具體要求是掌握社會保障各階段劃分的時間和標志性事件,其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理解每個階段的標志性事件其背后的經濟背景、社會背景、制度理念、制度安排,并學會辯證地看待特定歷史時期的制度合理性與歷史局限性。關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演變,其難點在于結合具體社會歷史背景深入理解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演進邏輯和當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問題以及制度改革的方向。
3.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多樣化教學方式
《社會保障概論》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政策性,內容比較枯燥,讓學生保持長時間的專注比較困難,教師靈活采用各種方法不斷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鮮活生動的案例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地認識到社會保障和每個人息息相關,而且也有助于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又如項目教學法,教師結合課程重點和當前社會保障熱點問題設置相應的課題,如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意愿研究、二胎政策對女性就業的影響、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要求4-5個學生自愿組成項目小組,自主選擇主題,并在教師指導下查找文獻、開展社會調查,寫成調查報告上交,并制作PPT進行課堂匯報。這種方式不僅使得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真實生活中,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文獻查閱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
4.優化考核方式
基于教學目標的改革,課程考核方式也進行了優化,改變了以往期末考試占70%、平時考核占30%的比例,調整為期末考試和平時考核各占50%,而且將考核重點由知識記憶逐漸轉變為應用能力,將考勤、課堂討論、平時作業、小組匯報、實訓報告都納入到考核內容中。并根據確定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選擇適當的考核方式。譬如關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知識性內容,在期末試卷中設置相應的選擇題進行考核。如果考核學生是否具有運用社會保障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否具有社會保障理論素養,教師可以請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調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情況,訪談低保對象、低保管理人員以及普通民眾,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教師通過實訓報告給分。同時為了客觀、公正地評定每一位學生的成績,量化和細化評分標準。
《社會保障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在提高教學效果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著一些影響因素,如學生安全的保障、過程性考核的優化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善。
作者簡介:
斯滿紅(1977-),女,浙江紹興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