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露
【摘 要】高校護理專業包含公共課、醫學基礎課、護理專業課,人體解剖、生物化學、健康評估、基礎護理學等專業知識,是一門集醫藥、護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基于護理面對的客體為病患者,因此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至關重要。本文簡要分析了高校護理專業中人文關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相應對策,促進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護理專業;人文關懷
引言:護理人文關懷、哲學人文關懷,二者在本質含義層次,存在所屬關系;護理人文關懷具有局限性,哲學人文關懷具有一定普遍性;護理人員的關懷能力,是人文關懷教學的核心內容,旨在培養護理專業學生具有:優化病患者生命活力、增強病患者就醫期間的舒適度、為病患者提供專業優質服務,促進病患者在就醫期間獲得良好治療,有助于病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1 高校護理專業教學中實施人文關懷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體系缺少邏輯性。傳統的應試教育,成為護理專業教育的主體模式,制約著護理專業教學良好發展;應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護理能力的唯一標準,弱化了護理專業的學習價值;護理專業學生為獲取優異的應試分數,以記憶書本知識為主,學習方式呈現片面性,減少護理實際操作的鍛煉機會,弱化了護理學專業的人文關懷理念,導致學生缺少人文理念,不利于護理專業學生長久發展。
第二,教學理念缺失人文關懷。大多數高校,逐漸意識到人文關懷教學的重要性,并且采取相應措施,開展人文關懷教育。例如,在護理學專業中設立公共課,包含《思想教育與法律基礎》,作為人文關懷的代表性課程。然而,高校護理學專業公共課在實際運作途中,呈現學生逃課、課堂學生狀態松散,成為高校思政教師慷慨激昂的獨角戲,導致人文關懷教育停滯在課程規劃階段,教學層次缺少實質性進展[1]。
第三,人文課程占比較少。高校大力倡導人文關懷教學,實際推行期間,落實人文教學舉步維艱;基于護理學專業課程學習壓力、醫學基礎課的理論深度,導致護理專業學生無暇分身;護理學專業課教授、醫學基礎課教授,對人文關懷的教學宗旨缺少正確認知,認為人文關懷是思想教育課程,與其專業課、醫學基礎課無關。實際上,高校在大力倡導人文關懷教學理念時,應矯正護理學專業教授、醫學基礎課教授、公共課教授的教學認知,灌輸其正確的人文教學理念。基于人文關懷教學理念的偏差認知,導致人文關懷在護理專業教學中成分不足。
第四,人文師資力不足。基于高校各專業授課教授對人文關懷教學理念的偏差認知,高校護理學專業教授、醫學基礎知識教授,較為關注自身學科的專業知識,人文素養知識的教學技能不強;人文知識、護理學相關知識,二者領域知識難以實現融會貫通;思政教授面向全院學生,難以把握全院的專業知識精髓,具有知識的普遍性、專業的受限性,在宏觀角度為學生講授人文思想,無法將人文知識代入學生專業課中,嚴重制約著高校護理學專業人文關懷教育發展[2]。
第五,人文教學方法具有滯后性。高校將思政教育列為公共課,作為各院、各系、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旨在全面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由于授課群體的普遍性、學生參課基數龐大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政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弱化了人文關懷教學的中心思想;人文教學呈現出滯后性、形式化,無法發揮人文關懷的教學價值,影響著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2 高校護理專業教學中實施人文關懷教育的有效途徑
2.1完善教學體系
高校護理專業課教授、醫學基礎知識教授,應正確認識人文關懷教學理念,重構專業教學、基礎知識教學體系,為學生呈現別開生面的課程;完善教學體系,讓護理專業學生在專業知識、醫學基礎知識學習過程中,明確自身的職業價值,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有益于護理專業學生為社會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完善護理學專業的教學體系,應重點融入人文關懷思想的專業課程包含:語言學、體育健康、歷史文化、護理學導論、醫學社會學、臨床護理等;其中語言學,結合護理專業、醫學基礎知識,提升護理專業學生交流技能,避免與病患發生矛盾;臨床護理,屬于操作類專業,具有大量的實驗課程、典型的護患糾紛案件,應科學挖掘臨床護理的教學內容,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3]。
臨床護理中常見的糾紛問題:①基于病患者的就醫心情,處于急躁、被關懷的邊緣化情緒狀態,屬于非正常情緒范疇,護理人員與病患者接觸較多,極易與病患者及其家屬發生爭執;護理人員如若不能設身處地理解病患者,語言生硬、語氣懈怠,與病患者之間極易產生糾紛,影響護理人員仕途發展。②醫療機構的多元化、就醫途徑的便利性,為人們生命健康提供了全方位保障;與此同時,醫療機構的服務態度,成為業內競爭的要素之一,護理人員工作成為服務考核的重要內容,病患者投訴頻發,直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問題,成為社會備受關注的焦點。③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薄弱,存在違規現象,比如:拿錯藥、打錯針等[4]。
綜合利用臨床醫學教程,為學生引入諸多實際案例與糾紛,加強學生對自身人文素養的規范;以實際護患糾紛點,展開臨床教學,一方面有助于護理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強護理專業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滿足醫療機構的人才要求,順應社會對護理人員的素質需求,發揮人文關懷教學價值。
2.2注入人文關懷教學理念
高校應提升護理專業教授的人文知識教學技能,為其引入正確的人文關懷教學理念,讓人文關懷教學成為護理專業課程、醫學基礎知識的精神支撐,改善專業知識的枯燥性,提升護理知識學習樂趣。在日常教學中,護理專業科目教授、醫學基礎知識教授,以專業知識為出發點,為學生滲透人文關懷理念,一方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升華學生的人文素養,深化護理學專業知識、醫學基礎知識的應用效能[5]。
2.3合理規劃人文課程比例
第一,專業課融合人文知識。科學規劃人文課程比例,緩解思政教授獨立承擔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壓力;讓護理學各專業教授、醫學基礎知識各專業教授,在授課前開展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涉獵章節重點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校方教學管理人員查看各教授的教學設計,缺少人文關懷設計,給予指導與糾正,人文設計充足的,給予認可;將人文知識融入在護理專業學生的每節課程中,深化人文關懷教學理念[6]。
第二,校園文化輔助人文知識教學。高校應定期舉辦人文活動,緩解護理專業學生學習壓力,升華其人文素養;人文活動包含:護士節、護理專業學生授帽儀式、護士實操比賽等,來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
2.4擴建人文師資隊伍
高校公共思政課程的教師隊伍呈現單一性,導致思政教師難以承擔全院學生的人文教育大任。高校應擴建人文師資隊伍,合理規劃思政課程的學生參課人數,提升思政教學價值,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此同時,護理學各專業教授、醫學基礎知識專業教授,應定期參加人文關懷思想培訓,來全面提升護理專業課程教師的人文素質,為思政教育提供助力,全面建設高校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
例如,高校定期舉辦人文關懷教學講座,讓護理專業各位教授自由發言,表達人文關懷教學的實際效用、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狀態、學生人文知識接收狀態。通過定期研討人文關懷教育,不斷提升高校人文關懷的教學水平。
2.5優化人文教學方式
高校傳統的人文關懷教學具有一定滯后性,通過拓建人文師資隊伍、優化人文課程比例、加強人文關懷教學理念,改革人文知識教學方式;優化人文知識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護理專業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提升思政教學效率,為高校良好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基于人文關懷視角,優化高校護理專業各學科教學方式,全面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7]。
結論:綜上所述,護理人文素質逐漸成為社會對護理人員的基礎需求、醫療機構對護理就業人員的考核指標、高校護理專業的核心教學內容。因此,高校應大力發展護理專業人文關懷教學,順應社會發展、滿足就業環境,綜合提升護理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為社會輸送一批具有崇高人文素養的優秀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詩雪,姜兆權.護理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路徑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06):63-65.
[2] 鄧思慧. 中職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與提升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3] 岳亮,朱艷平,范國正.結合中職護理專業特點,探討人文素質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113-114.
[4] 蔡夢影,付可心,郭英.高職院校護理教育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的探討[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6):42-44.
[5] 劉景,楊金輝,蘇曉艷.基于人文關懷能力培養的高職護理教育模式探究[J].名醫,2019(10):274.
[6] 林杰.高職護理“五位一體”人文關懷培養標準體系的構建[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7):80-81.
[7] 范宇瑩,孫宏玉,常廣明.高等護理教育呼喚人文關懷的回歸——人文關懷護理教育的國內外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4):1257-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