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雪莉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正確三觀的樹立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道德與法治,并引導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重任。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卻會發現,很多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投入足夠的精力與熱情,導致教學有效性偏低。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改變這一現狀,提升教學有效性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正在快速發展,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學校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應運而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激發學生興趣、聯系現實生活、完善課堂內容三方面入手,并以此作為進一步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一、開展趣味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課堂中,很多教師并不能給予學生學習興趣足夠的重視,沒有看到學生學習興趣能夠對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帶來的積極影響,而一味地采用“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方法去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書面成績,但將目光放在學生發展的角度上看待這種教學方法,其單調、死板的弊端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及其學習過程產生抵觸情緒,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激發學生興趣作為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出發點。
例如,教師在執教《感受生命的意義》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吟誦古人的詩句,讓學生在詩句中感受他們對于生命意義的看法,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在朗誦詩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配上音樂,讓學生在感受古人對生命意義看法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同時,教師要結合這些人物的實例,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詩中所蘊含的情懷。此后,教師深入講解課本中的內容,幫助學生將詩句與課本內容緊密聯系,進而對教材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創設教學情境,聯系現實生活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生活性極強的課程,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學有效性,可以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這一特點,緊緊圍繞現實生活展開教學活動。在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身臨其境的思考問題,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標,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感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精神內核。與此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現實生活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進而幫助學生在現實生活與課堂知識之間建立起橋梁,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例如,教師在執教《遵守規則》一課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學生創設情境。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問:“每一名同學都有商場購物的經驗,在結賬時,都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學生便會回答:“在結賬時,應該有秩序地排好隊,按照順序結賬。”此后,教師繼續向學生提問:“如果不遵守秩序,不去排隊,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呢?”生答:“結賬過程的效率會非常低”。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腦海中形成在商場、超市等場景中結賬的畫面,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認識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而更好的結合課本內容,完成學習任務。
三、提升備課質量,完善課堂內容
備課工作的質量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決定性因素,也就是說,學生是否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獲取更多信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備課工作的完成質量。換言之,要提升教學有效性,就必須提升備課質量,對課堂教學過程形成正面反饋。但在現實情況中,很多教師卻視備課過程為工作負擔,敷衍了事。鑒于此,教師必須從根本上重視備課,并全面、細致地完成備課工作,以提升教學有效性。
在備課時,教師需要以教材為出發點,不斷地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精準地定位教學重難點,并合理地使用教輔書籍、互聯網等工具尋找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針對學生的整體情況去選擇教學方法,并顧及接受能力不足的學生,助力“差生”轉優;另外,教師也需要不斷的完善教學設計,讓課堂中的每個環節銜接地更加緊密,使學生享受到更加精彩紛呈的課堂。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首先,需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學工作的出發點,讓學生在興趣濃厚的氛圍中學習;其次,需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在課堂中認識生活;最后,要不斷提升備課質量,使學生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
參考文獻:
[1]馬龍門.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7(08):260.
[2]劉德東.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