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玉蘭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過程中,高中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的落實,成為班主任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如何打破陳舊的教學和管理觀念,調整任課教師在教學時的模式,將高考成績與學生的整體素質統一起來,是提高高中教育質量必須突破的問題。本文從班主任的視角出發,主要討論了如何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實現高中階段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高中教學;素質教育;以生為本
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近幾年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為素質教育的落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筆者在教學中也針對如何落實高中學生的素質教育進行了研究與實踐,現將筆者在教學和管理中的經驗整理為以下內容。
一、發展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平衡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
為了應對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班主任需要明確高中教育與社會所要求的教育之間的關系,了解學生考入理想高校的愿望,并能夠根據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和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是圍繞著推進素質教育而展開的,既體現了落實素質教育的必要性,也凸顯了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班主任在落實素質教育時,應該積極投入課程改革,了解高考改革的方向,并以此為目標推進高中素質教育。
目前的高考改革是逐步進行的,班主任在考查歷年試卷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如今考試科目中涉及的開放性題目越來越多,更加考查學生的持續發展,但高考的改革還需要不斷的推進,其與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存在現實性的沖突,那么應該如何平衡課程改革與高考試題之間的關系呢?是以高考中的試題為主,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還是以課程改革中的要求為主,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呢?筆者在實踐和教研過程中發現,既應該關注高考試題,又應該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為了使得學生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應該以學生的持續發展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讓學生做適應高考的實踐者,而不應該做追逐高考分數的被動者。只有這樣,才能把握住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應用能力為主,以培養學生的終身發展意識為根本目標,與任課教師達成共識,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二、以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增強課堂教學的質量
隨著高中教學目標的完善,在高考改革的影響下,不斷衍生了各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如何優化改革課堂教學質量,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目前的教學不再強調教師如何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而是強調教學內容對課堂的設計,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班主任應與任課教師進行深入交流,了解落后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并通過聽課、評課的方式,了解任課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的措施。
班主任自身應承擔起積極與任課教師交流、與學生交流、與學生家長交流的重任,了解學生的學習理念,任課教師的管理理念,以及學生家長的教育理念,構建以任課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家長為后盾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家長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在有效的指導和引導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筆者在與本班任課教師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大部分教師都能夠針對當前的課程教育改革與落實素質教育的策略表達個人的看法,但體現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改進與優化。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理念發生了轉變,在課堂上就一定會呈現出來,還受制于教材內容、學習環境以及學生主觀的影響。為了鍛煉學生具備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的意識,筆者在設計班會時圍繞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法展開了討論,認真搜集“情報”,并做好信息的整理工作,了解素質教育推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的問題。
三、認識評價的重要作用,完善評價機制
完善針對學生的評價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班主任在工作實踐中需要重視針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在了解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的前提下,針對學生近段時間的表現給出相對全面、具體的評價。班主任的評價不應該高度概括,說明學生近期表現好或差,而是應該指出學生在課堂學習或生活實踐時的優勢和劣勢,讓學生更加明確自身的長處,促進學生利用自己的長處,為自己未來的發展謀得更多的可能。高中學生的自主意識以及自我發展意識已經逐步建立,班主任針對學生給出的全面性評價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還能夠促進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使得評價不再僅限于對學生的考評,更重視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總之,搞好高中學生的素質教育,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班主任需要將學生目前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潛力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目標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平衡好課程教育改革與高考之間的杠桿,并能夠通過與任課教師的交流及時把控課堂教學質量,最后重視針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讓學生能夠在評價的推動下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汪明. 辦好高中教育必須堅持正確方向[J].教書育人,2017(35):1.
[2]劉麗群. 綜合素質,如何評價——我國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四問[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16(0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