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飛
摘 要: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企業和社會對技能人才提出了高更的需求標準。技工院校作為技能人才的供給端,高技能人才的供給是實現制造強國的堅實基礎。深化產教融合是推動技工院校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優質人才的重要方式。文章通過分析當前技工院校產教融合的現狀與結構性矛盾,提出助力技工院校轉型發展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
1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供給必不可少。技工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質量決定著供給側人才改革發展的成效[1]。深化職業教育領域的產教融合,能夠為技能人才供給提供新的動能,全方位培養新時代的復合型技能人才。2019年,國家六部委聯合提出建設國家產教融合試點項目 [2],進一步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機制創新,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2目前國內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常見模式
2.1 掛牌式合作
為促進職業教育與行業發展的機制融合,部分技工院校與用人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雙方舉行隆重儀式,互相授權掛牌,但實際合作卻鮮有開展。這種掛牌式的合作實質停留在了文件上,內容空洞,也缺乏合理的評價標準與量化指標。以文件落實文件,也就無法真正實現產教融合。
2.2 淺表式合作
淺表式合作主要表現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學校和合作單位在簽訂合作協議,在學生畢業學年或者最后一學期, 校企合作企業來校招聘學生,完成頂崗實習與畢業設計。實質上雙方存在各取所需的現象:企業看中的學生廉價的人力成本,學校為了完成教學培養計劃上的既定任務。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很難得到有效得指導,容易出現“所干非所學,學了用不上”的現象,影響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
2.3 訂單式合作
該模式主要表現形式為技工院校的訂單培養班以及企業冠名班。這種人才培養的定制模式,主要體現在三個定向,即專業定向、招生定向、就業定向。但目前此種訂單模式的開班數量較少,人數有限,很難大規模推廣。同時受行業發展與企業自身經營發展的不確定性影響,不能保證就業時的工作符合入校前的預期承諾。
3技工院校人才培養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
3.1 人才培養觀念缺乏長遠性
職業教育并非局限得訓練某種職業、某個工種,同樣是培養人才全面發展的系統過程。
在當前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歷史窗口,很多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觀念產生了偏差,部分院校不切實際得模仿本科制應用大學的教育模式,忽略了技工院校培養職業性人才的特點。理論比重高,實習比重低,“黑板上開機器”使得學生實踐能力薄弱[3],難以滿足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人才需求標準。與之相反,也有部分學校將為緩解學生就業壓力,過度堅持就業導向,幾乎將全部資源用于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偏離了全面發展的育人規律。立德樹人,需要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以適應長遠發展,忽略德育,培養的只會是剛性的技能勞動者。
3.2專業規劃設置欠缺科學性
專業設置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一個重點,目前很多技工院校在專業設置上缺乏科學性。一些學校過度追求“大而全”,借助政策紅利,盲目趕潮流, 沒有經過科學系統的企業調研,就大干快上一批新專業,以擴大招生規模。實際上整體專業布局缺乏合理性,類似企業的盲目投資,不利于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還存在一些學校過于堅守“小而美”的辦學格局,專業數量少,跨度小,難以適應互聯互通的新經濟產業格局,容易造成學校發展的后勁不足。
3.3 學校自我變革存在薄弱性
企業反饋是技工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風向標,企業用工信息反饋說明,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偏差較大,人才供給數量與培養質量不匹配。目前,公辦技工院校還沒有真正體會到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帶來的壓力。鮮有學校主動適應新經濟變革,自我改革的動力不足,也就難以提供與行業企業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4深化產教融合,助力技工院校轉型發展的實現途徑
4.1 優化專業布局
區域產業格局的優化和地方經濟結構的調整是技工院校專業設置的晴雨表。技工院校要堅持產學研的原則,在地方經濟結構調整中找準立足點與發力點。結合自身辦學實際,校企聯動,重點培育打造與地方產業鏈相對接的專業,適時完善專業群架構。學校的教育教學與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相融合,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可用之才,拓寬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渠道,提高人才輸出質量。
4.2 培育工匠精神
在我國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期,工匠精神為實現智造強國注入了新的動力。工匠精神本質上是一種職業精神,是技能人才職業素養的靈魂所在[4],代表著從業者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能力表現。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學校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的潛移默化與榜樣引導。產教融合過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滲透,有助于增強在校學生對所學專業以及將來從事行業的認同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4.3 構建現代學徒制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產業結構轉型使得企業緊缺思維敏捷、技藝精湛、視野開闊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用人方需求倒逼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發揮出“學徒制”的優勢作用,探索從依托產業轉向融合產業、從服務產業轉向引領產業的內涵建設道路。
4.3.1 改革培養模式,立德樹人共擔
現代學徒制的技能人才供給側改革,應按照“學校學生→企業學徒→企業準員工→企業員工”四合一的新型復合人才培養模式,達到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水平的目標[5]。育人過程堅持六雙原則(學校與企業雙主體、教室與車間雙場所、專業與企業雙銜接、教師與工程師雙責任、學生與職工雙身份、學徒培訓與終身教育雙結合),做到真正的工學交替和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4.3.2 完善課程體系,專業標準共定
目前,技工院校的專業學科體系,更像是本科院校的“壓縮餅干”,不利于學生的均衡發展。學校一方要深入企業調研,結合人才培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根據學生的成長認知規律,與企業一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標準以及科學的課程體系。校企深度合作,努力探索并建立基于專業課程與技能的動態標準更新機制。
4.3.3 加強師資建設,人才隊伍共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個人影響另一個人的過程,師資隊伍的水平影響著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產教融合大趨勢下,技工院校應強化“雙導師制”隊伍建設,栽梧桐,引得鳳凰棲。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 相結合,一線工程技術人員與一線教師結對子,全面提高學校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
5結語
在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期,技工院校要抓住深化產教融合的歷史機遇,迎難而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技能成才路徑,爭當復合型高技能人才供給的中流砥柱。產教融合培育時代工匠,助力技工院校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周馨維. 基于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策略與路徑研究[J].電子技術;2018(12):34-35
[2]陳洪誠.左右江老區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產教融合對策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9(29):62-63
[3]殷建國.基于產業轉型升級的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9(14):84-85
[4]楊淑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研究 [J]. 職業,2019(21):46-47
[5]陳曉軍.職業教育校企協同培養機制構建的實踐探索 [J]. 江蘇教育研究,2020(2):99-100
(天津市電子信息技師學院,天津 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