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鑫
【摘要】初三化學作為起始學科,對于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師應注重課堂問題的設計。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引入不同的問題鏈設計,發揮“問題鏈”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化學教學? 問題鏈? 教學功能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197-01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初三化學作為一門起始學科,學生首次接觸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而問題鏈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的處理相關教學難題。何為問題鏈?問題鏈是教師為依托教學目標展開設計的,每個問題之間相互聯系,由淺入深,緊密結合問題和學習目標[1]。
首先,課堂教學中設計有價值的問題鏈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在設置問題鏈時應注重有序性、漸進性、整體性。
其次,課堂教學中,按照問題鏈產生時機、表現方式、問題目的之間的差異,教學功能也存在差異性。
1.引入問題鏈
問題鏈的引入需按照新課內容而設計。此類問題鏈需要學生結合知識概念、主要原理和表現規律形成過程,結合自身知識結構,自主查詢資料,并且處理信息。
案例1:在“原子的結構”這一內容教學過程,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了解原子的構成,并結合教材內容,補充了化學史料的前提下,設計出下列問題:
(1)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經歷了哪些階段?(2)從實心球-葡萄干面包模型-盧瑟福模型-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在這些原子結構模型演變的過程中,科學家解決了哪些問題?盧瑟福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得到了怎樣的結論?(3)通過學習原子結構的發現史,你有什么收獲或感想?(4)原子由哪些微觀粒子構成及其帶電情況。
問題1讓學生掌握簡單信的息處理方式,隨時滲透出三維目標;問題2、3的設計是引導學生對科學史實進行進一步了解,知道科學是一個不斷發現不斷修正的過程;問題4為本課重要內容,在問題設置方面應呈現出開放性,這種問題對學生預習之后掌握知識的程度有真實了解,幫助教師掌握學情。
2.評價診斷性問題鏈
在以上問題鏈的設計上,通過針對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暴露出知識漏洞,在教學環節針對重點問題展開糾錯,不斷強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整個學習過程,展開直觀評價。這些問題鏈通常是以習題方式呈現出來。
案例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不容易區分,因此,為指導學生展開區別對比,在教學本課內容時,設計了下列問題鏈:下列問題是否正確?使用“√”或者“×”表示。
(1)混合物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純凈物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 (? ?)
(2)原子一定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 ? ? ? ? ? ? ?(? ?)
(3)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 ? ? ? ? ? ? ? ? ? ? ? ? ? ? ? ?(? ?)
通過判斷辨析,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正確知識概念。在教學中,需要使用反面案例,深化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合理的診斷性的練習能培養學生思維嚴密性,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3.遷移問題鏈
遷移問題鏈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觀察問題和反思問題等的方法。問題鏈的設計一般可以結合實驗展開,大多在課堂教學中呈現。
案例3:鹽酸與氫氧化鈉發生中和反應,但在此實驗中肉眼無法觀察到明顯現象?應如何判斷它們是否恰好反應?引導學生歸納實驗探究題中反應后物質成份的探究思路。設計如下問題:
(1)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觀察到什么現象?再滴加鹽酸,又觀察到什么現象?為什么?(2)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判斷溶液不同顏色時溶液中的溶質分別是什么?(3)通過設計實驗驗證你的假設(選用不同的方法)?(4)歸納總結解題步驟?
問題1、2通過實驗現象,提高學生獨自思考問題的能力,問題3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可以激勵學生大膽設想設計實驗。問題4通過學習一道題歸納一類題的解題步驟,舉一反三,得到結論。
4.總結問題鏈
總結類型問題可應用在單元教學、課堂教學、課后總結等教學過程。這類問題鏈可幫助學生聯系所學問題之間的關聯,構建完善的知識網絡。
案例4:酸堿鹽模塊一直是教學中的重難點,以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為主,學生的掌握情況更是薄弱,因此在復習課前可以設置以下問題鏈以輔助課堂教學的順利展開:
(1)初中階段,如何進行物質的分類?(2)如何定義酸、堿、鹽?(3)酸、堿、鹽在化學反應中都有哪些通性?(4)盡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備硫酸鋅?
前三個問題屬于總結性的問題,能讓學生逐漸養成邊學習、邊歸納的習慣。后一個問題是對知識的綜合應用,不單單是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
在化學教學重要的是“教思考”,追求有效的化學“問題鏈”,可以使“1+1”在量上“小于2”,在質上“大于2”。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對實驗探究內容要真正弄清楚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一步緊跟一步,真正在消化、內化、深化轉化上下工夫。
參考文獻:
[1]吳愛明等.“學案設計討論會”會議紀委[J].化學教學,2011(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