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想科
【摘要】“五環節”教學模式以人為本,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基,以“激趣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練習總結”五環節為課堂教學基本規范要求,為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反思與創新[1]。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五環節”教學模式將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課堂互動,從而便于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五環節? 教學模式? 初中地理?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12-0170-01
一、激趣導入
在導入新課過程中,為了達到課堂既定的教學目標,努力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營造氛圍,把學生置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2]。如在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第五章第三節《西北地區》時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詩句導入,讓學生感受詩句描述的渾然景象,再配以雄渾的景觀圖片,然后提問意境中降水多還是少,最后再引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說出本地區位于非季風區,降水因層層山脈阻隔,夏季風難以到達,即使能到達,也是強弩之末,詩句中浩瀚的沙漠因此而形成。根據以上導入設問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特征是什么?這種導入以一貫之,使學生對整堂課程有種形散而神聚的感受,從而以后只要想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便能將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經濟等知識全部聯系起來,起到真正的激發興趣的巨大作用。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在教師的展示和指導下,根據自身條件、特性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在預習中已經看懂了的知識再經過老師講解,印象會更深,沒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聽課的重點,在老師的幫助下,這個“攔路虎”會輕而易舉的搬掉。地理課程預習中地理填充圖冊以其彩色、簡捷的設計在地理教學中能很好的得到應用,安排學生做好課本預習,并配合課本對填充圖冊邊填邊寫進行預習,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預習沒有方向和沒有支撐。比如在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第六章第一節《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時,讓學生提前預習和填寫地理填充圖冊,填充圖冊中設置了東北地區的位置(如相鄰的國家有俄羅斯、朝鮮,相鄰的省份有內蒙古自治區和河北省),地形類型(如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遼東丘陵等),使學生大致對地形有了以平原、山地、丘陵為主的認識。
課堂預習突出合作探究,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獲得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上賦予學生更多參與課堂的權力,要讓每一個學生行動起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比如在課前預習《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一節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堂自主學習中則主要布置這些任務:1.合作探究東北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2.合作探究自然環境各要素(地形、氣候、河流等)的特征,通過小組內組長組織和帶動,各組員積極互動,最終找出小組內的問題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更多的在各小組中進行指導。
三、交流展示
學習小組的學生代表在全班互動交流與精彩展示時,老師應耐心傾聽,尤其是發現學生思維中萌發的新知識和新問題應給予及時的表揚與鼓勵。比如在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第五章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讓各小組展示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要素特征,如位置:小組如只能說出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時,其他組補充其東臨黃海和東海,南臨南海;地形類型以平原、盆地、丘陵、高原為主,其他組則可以補充以及擴充地形區知識,分別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東南丘陵、云貴高原;氣候類型以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時,其他組則補充氣候類型的特征,如雨熱同期等。
四、練習總結
地理學科可以依托重、難點知識進行變式練習一些選擇題和填空題,還可以師生動手一起畫圖來總結。比如畫一幅關于自然環境的簡圖,可以先畫出區域輪廓,接著依次畫出經緯線、海陸位置等,再繼續表示出地形區和河流等地理要素,當然這些要素也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來表示,最后在圖的下方寫出圖的名稱,并用自己簡短的話對本課自然環境特征進行總結。
結束語
總之,教師在地理課堂上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要讓高效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學趕幫過程中,對所學內容不斷進行提問質疑、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暢所欲言、精彩展示和練習總結,同時做到精講、互動、與媒體交流(包括學生看書、練習等)有機穿插進行,力求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都發揮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岷縣中小學“五環節”高效課堂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
[2]石慶慶,宋保平.中學地理課堂情境導入策略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