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騰艷
【摘要】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設計中融入“翻轉課堂”理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本文從課前復習梳理、課堂思維碰撞、課后創新探索三個環節來闡述基于翻轉課堂模式下的小學數學實踐過程,提高小學數學復習課的復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復習課;翻轉課堂
小學數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基于小學生的識記遺忘規律,復習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復習課設置在每個單位的結束、學習階段的結束或者學期的結束,占據整個數學學習的一大部分,然而許多數學教師卻總是長嘆“復習課最難上”,難在任務多,難在新鮮感低,難在學生起點差異大,最終演變成題海戰術,在學生看來復習課就是練習課,一遍一遍地重復做同一類型的題目,好生乏味,抵觸心理極強。本文試圖采用“翻轉課堂”來化解復習課的難度。
翻轉課堂顛倒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外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場所,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上,加入課后環節,將復習課分為三個環節:課前復習梳理、課堂思維碰撞、課后創新探索。具體實施流程如下圖:
一、課前環節靈活多變
40分鐘的一堂課要完整系統呈現出整章節、整本書甚至整學年度的知識,顯然是白駒過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課前準備時間,讓學生自主梳理知識,構建起系統知識的網絡。在這一環節大部分靠學生的自覺性,然而小學生缺乏自制力,尚缺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根據學習內容及學生特點,靈活多變,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參與到這一環節中。
1.思維導圖
在課前學生自主復習梳理,根據自己的理解將知識點設計成思維導圖,對于低年紀學生,教師可以統一設計出思維導圖的框架,由學生自主填充,引導學生自主挖掘知識點,喚醒記憶,梳理思維,進行有效復習。
在復習單位換算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制作思維導圖的任務,學生反饋的成果之一如下:
2.視頻推送
視頻形式可以多種,可以是優秀復習微課,學生觀看微課查漏補缺,記下新增知識反饋給教師,亦可以是故事繪本,學生通過觀看找出故事中包含的數學知識,特別是復習內容知識,讓學生帶著思考去觀看視頻,再次深入學習。
在復習一年級《認識圖形》時,筆者采用了故事繪本的形式,給學生分享了《巨人的拼布被》,學生觀看后,反饋成果,成果之一如下:
(1)圖形:①長方形:四條邊,四個角,方方的
②正方形:四條相等的邊,四個角,方方正正的
③三角形:三條邊,三個角
④圓:沒有尖尖的角
⑤平行四邊形:有四條邊,對邊平行且相等
(2)拼圖:①兩個同樣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
②兩個同樣大的長方形可能拼成一個正方形
③兩個同樣大的三角形可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
3.學生自編自導
學生以復習內容為主題,自主編導故事,推送到班級小組群,供同組成員觀看,挖掘知識點,并對視頻進行簡短的點評,推選出最優秀的作品反饋給教師。
在學習完《數學廣角—烙餅問題》后,學生自編自導了一個小故事:早上,我和爸爸媽媽都特別想著餅,但是爸爸媽媽趕著去上班,限定時間不能超過16分鐘,烙熟一個餅的兩面各需要5分鐘,家里的鍋只能一次只能放2個餅,媽媽說烙熟3個餅就得20分鐘,正準備放棄烙餅的想法,我想起剛剛學到的《烙餅問題》,馬上和媽媽說我可以只要15分鐘就烙熟3個餅,并且展示給爸爸媽媽看,果然我在15分鐘就烙熟了3個餅,爸爸媽媽都夸我很聰明,我們都很高興。大家知道我是怎么做到只要15分鐘就烙熟3個餅了嗎?請看下面的展示(后面播放的就是烙餅過程)。
4.找近親
改革后的課程基本上是采用“螺旋式學習”,后面的學習很多都是對前面知識的拓展、加深,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征,讓學生自主尋找復習內容的“近親”,指出它們的異同,與之前所學知識串起來,構建知識系統,分享到班級小組群,評出“最佳慧眼”。
在復習小數的混合運算時,學生反饋的成果包含了整數的混合運算、分數的混合運算,并總結了相同點和不同點,很詳細地記錄了注意事項。
二、課堂環節有聲有色
新課標要求“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翻轉課堂將課堂的互動引向更高層次,讓學生動起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這一環節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課前學習成果展示
教師通過學生反饋的課前學習成果,挑選1個或者2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班上展示,全班學生對展示作品進行補充,或提問題并解答,最后教師總結,梳理重難點,幫助學生深入構建知識、內化知識。
例如,在復習一年級《認識圖形》時,筆者展示了上面的成果,成果一展出就有學生發現“可能”兩個字眼,立刻對此提出疑問。筆者借機向全班學生提問,讓學生利用七巧板動手操作,最終學生將文字形象化,呈現出如下成果:
2.強化練習
傳統的復習課由教師出題,學生機械式地完成練習,翻轉課堂可以打破這種局面,復習課上的習題由學生產出,這些習題就是學生平時收集的錯題,日常收集應自主歸納整理,形成分層練習,在課堂上與同組同學相互交換測試,并及時交流解題心得,進行思維碰撞,提煉思維方法。隨后教師及時精選1-2題綜合性習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整合課后作業
教師分配各小組任務,指定小組出題類型,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根據平時做題積累及上一環節的強化練習,每組出1-2題典型習題,最終教師整合成課后作業。
4.反饋評價
在課堂的尾聲,及時進行反饋評價,先進行在小組內進行自評,然后小組互評,最后教師總評。在評價中學生通過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發揮的空間,激發學習的熱情。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課后環節穩扎穩打
教師根據課前學生反饋信息及課中復習效果,精心設計達標測試卷,題目要貼合實際,盡可能多地影射知識點,避免機械重復習。學生通過達標測試卷檢測知識點掌握程度,教師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分享深入拓展資料,供學生自主加強深化,培養創新探索能力。
翻轉課堂開拓了教育教學的新視野,是一場顛覆性的變革。在小學復習課上采用翻轉課堂的模式,對復習課進行巧妙布局,設計更富有創造性,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性和自主性,為今后的學習打上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德福,賴華麗.淺析小學數學復習課現狀及創造性設計[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5(35):47.
[2]林群燕.小學數學總復習翻轉課堂教學模式[J].教育信息技術,2014(5):59-63.
[3]閆茗.探究數學總復習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J].小學教學參考,201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