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會美
摘 ? 要: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目前社會重點關注的一大問題,因為留守兒童長期缺失父母之愛。作者自創出“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的幫扶模式,使用該模式對某小學60名留守兒童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實驗性幫扶,并對幫扶前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了統計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該模式能有效改善留守兒童孤僻、自閉、敏感、焦慮等心理問題。
關鍵詞: 留守兒童 ? 大學生志愿者 ? 幫扶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和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偏遠地區及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勞動力為改善家庭生活狀況,紛紛走出家鄉務工、創業,但受各種客觀條件限制,一些人將未成年子女留在農村家中交由他人監護照料,導致出現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1]。留守兒童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之愛的缺失及家庭的離散狀態,使其逐漸產生偏執、焦慮、抑郁、自閉等心理健康問題,久而久之甚至引發極端行為,遭受意外傷害或不法侵害,影響兒童健康成長,影響社會和諧穩定[2](29-31)。
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要求在黨的第十九大、第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上被多次提及,關心幫助留守兒童的提法連續6年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3]。目前我國留守兒童普遍面臨的問題,不在于物質缺乏,而在于精神缺少慰藉和依靠。因此,關愛留守兒童,關鍵是如何形成一套明確具體又行之有效的精神關愛體系及措施,以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4]。
筆者經過研究和實踐,創出“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的新型留守兒童幫扶模式,效果顯著。所謂“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由兩名男女大學生、六名被幫扶留守兒童組成的一個類似于“家庭”的團體,大學生志愿者充當精神上的“父母”角色,留守兒童則是家庭中的“孩子”,彼此之間是精神上的“兄弟姐妹”關系。具體幫扶措施如下:大學生志愿者每周至少探視留守兒童一次,在探視過程中和六名留守兒童談心、輔導功課、做游戲、逛街等;建立包括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在內的微信群、QQ群,互留聯系方式,在非探視時間內通過打電話、群內聊天等方式進行經常性的互動交流;大學生志愿者每周和留守兒童的父母、班主任至少溝通一次,向其介紹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精神狀況,并對其中的苗頭性問題共同探討解決辦法。
本文擬就“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幫扶模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效果進行研究,以拋磚引玉,為關愛留守兒童貢獻出一份力量。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黃崗鎮D小學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
1.2研究內容。
研究“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幫扶模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1.3研究方法。
從筆者所在的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在校學生中選出20名志愿者,男女各10名,從黃崗鎮D小學屬于留守兒童的在校學生中隨機抽取60名學生。對60名受試學生進行為期6個月的“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模式幫扶,一共組成10個“家庭”,每個“家庭”均包括1名男性志愿者、1名女性志愿者,以及6名受試學生。在幫扶開始前及幫扶結束后,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等人修訂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HT),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該60名受試學生進行測試。
1.4統計分析。
用IBM SPSS 19.0及GraphPad Prism 5軟件做統計學處理。用卡方檢驗對幫扶前和幫扶后的測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與分析
2.1調查問卷結果。
調查問卷由大學生志愿者在幫扶前、幫扶后組織60名受試學生匿名作答,并當場收回問卷。兩次調查問卷回收率均為100%,有效率分別為93.3%和95%。筆者把留守兒童在調查問卷八個維度上的原始分轉換成標準分,并算出量表總分。根據量表使用說明,量表總分在65分以上者,以及八個維度的各分量表標準分在8分以上者,視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需引起重視或制訂特別指導計劃。幫扶前、幫扶后受試學生MHT量表得分統計結果如表1、圖1。
表1 ? 幫扶前、幫扶后MHT得分統計結果
圖1 ? 幫扶前、幫扶后各維度平均分柱狀圖
2.2調查問卷結果統計分析。
通過對幫扶前MHT調查問卷結果進行分析,受試學生在幫扶前,量表總分在65分以上的比例為5.4%,所占比例較低,說明留守兒童在焦慮水平上總體沒有太大問題。但從8個分量表來看,受試學生在幫扶前,孤獨傾向(感到孤獨)、學習焦慮(為學習憂心)、過敏傾向(心理過于敏感)、對人焦慮(不會與人交往)、沖動傾向(自制力差)、自責傾向(過低評價自己)得分超過8分的比例高,分別為57.1%、50.0%、33.9%、30.4%、19.6%、16.1%,說明留守兒童在6個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尤其以孤獨傾向、學習焦慮、過敏傾向、對人焦慮表現得更為嚴重。
表2 ? 幫扶前、幫扶后心理健康情況比較
通過對幫扶后MHT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及對幫扶前、幫扶后調查問卷結果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經過6個月的“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模式幫扶后,留守兒童的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均有明顯改善,P值分別為0.007、0.010、0.001、0.029、0.030,均小于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當前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關系到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在較好的環境下身心健康地成長,更是為了維護和平衡眾多農村,乃至于國家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現實需要。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國內有眾多學者進行了研究,也取得了諸多成果。如宋敏、崔宗偉等人經過研究,提出協同構建留守兒童關愛與多元服務體系長效機制,開展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以解決留守兒童存在的各項問題[5](143-144)。周玲霞、石璐等人建議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通過建立留守學生心理檔案、健全教師家訪和留守學生幫扶制度、加強溝通形成關愛合力等措施予以干預[6](125-126)。褚宏啟提出了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三種途經: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使更多的農民可以就地就業;二是取消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入學限制,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三是完善現有農村教育體系,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7](3-10)。綜合分析現有各類研究可以發現,大多數研究集中于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對解決問題的措施著墨不多,且提出的措施側重于宏觀層面,過于籠統、概括,實際操作性值得商榷[8]。
對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目前已基本達成共識,即留守兒童的父母均不在身邊,精神上缺少“家”的慰藉[9]。本研究提出的“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的幫扶模式,成功填補了留守兒童精神上“家”的缺失,使其在留守過程中和非留守兒童體會到“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情。“大學生志愿者—留守兒童之家”模式具有以下優點:
3.1具有較強的可推廣性及廣泛的覆蓋性。
首先,從經費運作方面考慮,留守兒童不同于貧困兒童,父母在外地打工,物質需求一般都能滿足,大學生志愿者對其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幫扶,且大學生幫扶是公益性質的,因此,該幫扶模式無須投入過高的經濟成本,有限的交通、食宿等支出,可通過政策補貼、愛心企業捐助等方式解決;其次,從志愿者來源方面考慮,我國現行高校(包括高職院校)教育培養模式較統一,大學生們普遍學習壓力不重,可自由支配時間充足,尚未步入社會的他們思想陽光積極,有意愿、有條件從事該種模式的幫扶;再次,從人數及地域覆蓋方面考慮,據統計,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2600多所本科及高職院校,且分散坐落于全國絕大多數設區市轄區內。全國在校大學生3800多萬人,留守兒童600多萬人,按照一對三的幫扶比例,該模式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具有廣泛的覆蓋性;最后,從組織協調方面考慮,同社會團體幫扶的散亂、政府機構幫扶的低效相比,該模式幫扶以高校為依托和平臺,幫扶力量的調配、幫扶措施的落實、幫扶人員的培訓、幫扶經驗的推廣、幫扶安全性的保障,都比其他類型的幫扶有著明顯的優勢。
3.2能起到較好的紐帶作用。
大學生志愿者是留守兒童和父母、教師三者之間溝通和訴求表達的橋梁和紐帶。對于留守兒童的教師而言,管理和教育的班級學生有數十名之多,本身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深入了解,并對癥解決每個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留守兒童由于自卑感、自閉傾向,很少主動向教師敞開心扉;對于留守兒童的父母而言,大部分時間和留守兒童分隔兩地,對留守兒童的關注更多地體現粗放性、物質性的特點,發現留守兒童存在的具體心理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糾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留守兒童由于和父母缺乏近距離、充分的交流,孤獨感、被拋棄感、怨憤感日益增強,最終和父母生疏和隔離。大學生志愿者同為學生的身份給留守兒童帶來親和力,以及一對三幫扶體系帶來的精準性,更容易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存在的各類心理問題。且能以平等者的身份和留守兒童的教師、父母進行有針對性和有效率的交流,從而發揮橋梁及紐帶作用。
3.3相對于其他幫扶者,大學生志愿者具有獨特的年齡優勢。
大學生志愿者均為在校大學生,年紀大多在18歲至22歲之間,既脫離了未成年人的幼稚,又不乏年輕人的朝氣和熱情。比留守兒童要年長10歲左右,對留守兒童而言,代表著思想的成熟、閱歷的豐富,代表著三觀的接近、溝通的可能,他們之間沒有利益糾葛又真心愿意為其提供幫助,是比父母、同學更好的傾訴對象。他們頭頂著大學生的光環,能夠對留守兒童起到很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在平常接觸中不經意的言傳身教,會在潛移默化中對留守兒童三觀確立、良好心理素質養成產生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閆向華.教育精準扶貧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以漢中市為例[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19.
[2]楊晟.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留守兒童的權益保障[J].法制博覽,2017(7).
[3]李文霞.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家校政社”協作機制研究——以江西省X縣為例[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9.
[4]陳莎.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教育問題研究[D].包頭:內蒙古科技大學,2013.
[5]宋敏,崔宗偉,馬文碧.留守兒童關愛與多元服務體系構建[J].法制與社會,2017(11).
[6]周玲霞,石璐,余莎.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干預措施[J].心理素養,2019(5).
[7]褚宏啟.城鄉教育一體化:體系重構與制度創新——中國教育二元結構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8]宋佩璇.社區教育管理理念嵌入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組織創新研究[D].煙臺:煙臺大學,2017.
[9]王海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基金項目:來自菏澤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名稱:基于“互聯網+”下的精準幫扶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編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