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正 林嘉麗



摘要:十八大以來,各大高校不斷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但如何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切實推進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共進,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挖掘土木工程專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以同濟大學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課程建設工程法規為例,研究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為進一步探索土木工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建設改革提出建議:首先,結合課程特色,以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為重要抓手,將思政教育內容具體化;其次,強調隱式教育,發揮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領作用;最后,提高學生自我認識,培養學生自覺學習政治的意識。
關鍵詞:土木工程;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建設工程法規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20)03-0136-09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各種帶有強烈地域性色彩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涌入中國,沖擊著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特別是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侵襲,極少數大學生出現了政治立場不堅定、理想信念動搖、文化自信缺失等思想問題。自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各大高校乃至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學校必須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
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意在強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共進,將黨的領導貫穿到高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土木工程作為一門傳統的工科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學生往往專注于專業知識學習,而忽略思想道德養成。為順應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改革與發展,如何在土建類專業課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思考[2]。以建設工程法規這一覆蓋面極廣的通識課程綜合改革為契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深入挖掘該課程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強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領,探索土木工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一、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僅依靠顯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是遠遠不夠的[3]。思想政治教育應形成以思政課程為主,其他課程為輔的有效格局,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特色、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特點,分析土木工程專業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主要內容。
(一)愛國主義教育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代代土木人繼往開來,砥礪前行,在世界工程史上譜出偉大工程的壯麗詩篇。中國土木工程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包括房屋建筑、橋梁隧道、水利工程等領域,如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世界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北京鳥巢國家體育館及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等著名的地標性建筑。同時,高層和超高層建筑也進入飛速發展階段。一個又一個的“世界奇跡”無一不標志著中國工程建設設計、施工和管理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隨著“高鐵外交”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的土木工程在國際舞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為中國共產黨持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重要保障。在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可通過展示土木工程領域
最新成果,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同時,通過介紹詹天佑、李國豪、茅以升等工程先驅們的愛國事跡,培育學生愛國情懷,激勵學生奮力譜寫新時代的新篇章。
(二)學術道德教育
為貫徹“知識、能力、人格”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不少高校通過實施本科生導師制[4],讓
大學生在本科階段著手科研工作,以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
關于科研工作者因急功近利而違背學術道德和科研精神的新聞時有曝出,對社會風氣和公平正義造成破壞性影響,對大學生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學術道德教育是本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科階段是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入門期,要把學術道德教育貫穿于本科教育的全過程,堅決抵制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等現象。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和科研工作,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法律法規教育
土建工程質量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相關從業人員必須接受法律法規教育以維護行業底線。建設工程法規旨在為工程專業人才提供
豐富的法律體系知識保障及處理工程問題的法律邏輯思維方式。[5]課程主要內容為建設工程相關法律和法規的基本規定。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工程問題的基本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建設工程程序、承發包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等土木工程專業知識。同時,使學生建立基本的法律知識體系,掌握依法守法的行業標準,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管理能力、法律思維、法治理念。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到專業知識點中,賦予專業課程新的時代意義、思想意義、政治意義,讓法律法規知識成為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后的一把尺,教育學生在工程實踐中嚴守法律,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運用法律手段開展土木工程建設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二、建設工程法規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教師講授高校課程既能為學生傳授顯性知識,還能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大作用。以專業通識課建設工程法規為例,圍繞課程思政建設應該做什么、怎么做、為誰做這一根本問題,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的有效對策,具體路徑如圖1所示。
(四)教學案例
結合“建設工程監理”這一章節介紹建設工程法規課程中思政教育的開展情況。
工程建設中,因監理人員貪污受賄導致的豆腐渣工程屢見不鮮,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刻不容緩。故在講授監理工作相關法律法規時,教師通過引入監理貪污案例,引導學生學習黨風廉政建設會議精神。 “廉”“正”之于大學生主要表現在杜絕考試作弊、學術舞弊等行為。在學業生涯中,打小抄、做縮印等行為,或許司空見慣,這種作弊和抄襲的弊害似乎并沒有引起大學生的足夠重視。但是,當上升到學術層面時,抄襲則是一條不容觸犯的紅線,關系到個人誠信問題。有媒體報道,學術不誠信已成為中國留學生在海外院校被勸退的第二大原因,并且呈上升態勢。2015年美國開除8 000名中國留學生,較大概率是因為學術造假。而群體性的學術誠信危機,更會直接導致海外名校對中國學生的挑選越來越謹慎,錄取幾率越來越低,進而危及中國學生的留學機會及留學成本。另外,作為未來監理工作預備人才,走上工作崗位后,應始終堅持“廉正”的工作原則,不被利、欲所左右,用正確積極的態度來對待工作,遵守行業準則和職業道德,廉潔自律,時刻把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放在首位,以良好的行為,端正的作風,加強自身修養,在監理工作中杜絕各類社會不良習慣的發生。通過學習貫徹黨風廉政建設“干事干練、干凈做事、清白做人”的理念,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
(五)教學反饋
為調研建筑工程法規課程思政效果,在學期末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在班級中進行調查。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114份,回收率為95%。部分調查問卷統計結果見表3。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建筑工程法規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效果是肯定的。有學生在調查中談到:“思政課內容枯燥空洞、理論性較強,通過開展思政教育轉變了我們的思維定勢,讓我們能夠從更多的角度看待國家的發展需求,開闊了視野,深刻理解了國家方針政策,增強了政治認同和道路自信。”也有學生提出要制定完善的評價機制,以考核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共進。
四、結語
統籌推進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相互融合,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是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建設工程法規課程為例,分析研究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為進一步探索土木工程專業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提出建議。首先,深入挖掘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以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為重要抓手,切實提高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其次,注重提升授課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發揮教師“潤物細無聲”的價值引領作用;最后,幫助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政治的意識,自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總之,為形成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效應,需多方共同努力,用多種手段共同推行。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J]. 云南教育, 2004(33):25-27.
[2]張磊,袁丁.土建類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179-181.
[3]曾玉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突破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5):162-165.
[4]趙桂峰,張猛,李瑤亮,等.淺談新時期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3):11-14.
[5]魯正,李庭輝.建設工程法規[M].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6]高錫文.基于協同育人的高校課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7(24):16-18.
[7] 段華洽, 王朔柏. 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 高校本科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 2009(4): 35-37.
[8]韓丹. 高職土建專業“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改革[J]. 林區教學, 2017(2): 20-21.
[9]李茜.重視學生自我教育,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隱式培育[J].勞動保障世界, 2016, 27:33.
[10]盧曉.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自我認知教育中的應用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7-68.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aws as an example
LU Zheng, LIN Jial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ontinuously innova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reated a new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how to practice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o textbooks, classrooms and minds, an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excava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civil engineering, taking Tongji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ilot course—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aw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firstly, combining with course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cretiz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y, emphasizing implicit educa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eachers value leading role of affecting students spontaneously and silently; thirdly, improving students self-knowledge and cultivating their consciousness of studying politics consciously.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ath;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aws
(責任編輯?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