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蒙古族民歌風格元素的基礎上,探討了其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傳承途徑。首先從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征上看,在體裁、旋律、節奏、調式等方面體現出了民歌的音樂風格;在聲、情、氣、字方面則體現出了民歌的演唱風格。從民歌風格元素傳承上看,在聲樂教學中則需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實現,才能夠體現出其價值意義。
關鍵詞:蒙古族民歌;風格元素;民族聲樂教學;傳承
民族聲樂藝術是一個廣泛而深刻的概念,其最為基本的特征就是吸取傳統聲樂的藝術精髓,以科學的發聲方法表現出最具有民族精神的氣質。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域的國度,擁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特別是民歌、戲曲、曲藝中的聲樂成分為我國當代民族聲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民族聲樂藝術體系的創建,在走向科學化、大眾化的同時也體現出了深層次傳承意義。蒙古族民歌是草原音樂文化的代表,集中而深刻的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社會習俗和生活習慣,體現出了蒙古族人民獨有的性格與精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民族聲樂教學中體現出對蒙古民歌風格元素的繼承,這對于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傳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蒙古族民歌風格特征
在我國眾多的民歌色彩區中,蒙古族民歌在風格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它既包括悠揚婉轉、豪邁大氣的長調,又有著熱烈歡快、俏麗奔放的短調。從民歌音樂要素構成上看,在旋律、節奏、調式等方面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也造就了蒙古族民歌獨特的演唱風格。
(一)音樂風格
從蒙古族民歌體裁的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分為長調和短調兩種形式。長調民歌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旋律連綿不絕,這種風格特點的形成與蒙古族人民所生存的地域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短調民歌一般以固定的律動節奏為主,樂句結構也較為方整,在內容上多表現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多具有贊歌的性質。從旋律的角度看,蒙古族民歌在旋法上多呈現出駝峰式的線條,一般從調式的主音或者屬音開始,在級進上行之后到達旋律的最高音,然后級進下行到主音或屬音上,這種旋法的表現特點更能夠體現出馬背上民族的氣質。從節奏的角度看,長調民歌以自由節奏為主,集中的體現出了傳統音樂中彈性節奏的特點,短調民歌則更多的表現為固定的節拍和均分性律動,即在規定的節拍下呈現出強弱拍子的周期性規律。從調式音階的角度看,蒙古族民歌多以宮調式和羽調式的五聲音階為主,較少使用偏音,其中宮調式多從調式屬音開始,落音多在宮音上;羽調式民歌多以屬音或主音開始,落音為主音,也有極少數落在屬音上。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蒙古族民歌的音樂風格實際上是建立在中國音樂體系基礎上的,中國傳統音樂中的風格元素在蒙古族民歌中可以說完美的體現出來,同時這種音樂特點也集中的反映出了蒙古人民既開朗豪放又穩重內斂的性格特點。
(二)演唱風格
從蒙古族民歌演唱風格的特點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注重聲、情、氣三者的有機結合。“聲”指的是指的是聲腔,包括聲音的質量、色彩,蒙古族民歌聲音的表現組委突出的特點就是弱而不虛,強而不燥,發聲自然;“情”指的是演唱者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匯于民歌自身所要表達的情緒之中,當演唱者的情感與民歌中的情緒實現統一時,聲音就能夠在情感的帶動之下實現圓潤性的表現;“氣”指的是氣息的有效支撐和流暢貫通,是做到聲情并茂的基礎,演唱蒙古族民歌時要找準氣口,特別是在演唱長調時,要保證好氣息的連貫性,切勿出現斷句的情況;二是從咬字和吐字的角度看,蒙古族民歌在字音上有蒙語和漢語兩種形式。其中蒙語民歌以原生態的語音表現為主,在字音上注重陽性元音、中性元音和陰性元音的區分,而輔音中又存在舌根輔音與小舌輔音的區分,在演唱時,如遇到不同性質元音和輔音的結合要特別注意不同位置的發音,以體現出最為原汁原味的語言風格特點,漢語民歌則注重漢語發音時的字正規律,即講求字頭、字腹、字尾的發音特色,其中要特別注意字頭的表現,這是實現字正的基礎,其次就是在字腹的表現上要做到口型的保持,一般而言在咬字發音時字腹保持的實踐較長,當字頭發音后,口型要保持才能形成飽滿的字腹。在字尾的表現上則指的是歸韻或者收聲,蒙古族民歌中的漢字在歸韻時要做到自然,根據旋律中對應字的音符而做到及時的歸韻收尾。
二、蒙古族民歌風格元素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傳承的有效途徑
(一)在教學中注重音樂風格分析
在聲樂教學中,音樂風格分析雖然是一個理論探究的過程,但是對于教學和演唱實踐卻起到關鍵性的基礎作用。從音樂風格分析的角度看,基本上包括體裁和題材兩個基點,在體裁上要確定歌曲屬于長調還是短調,或者是否具有兩者結合的特點。如傳統民歌中的《遼闊的草原》、《牧歌》等屬于長調,《嘎達梅林》、《黑緞子坎肩》屬于短調,在創作民歌中,如《贊歌》、《草原戀》等歌曲則是長調和短調兩種體裁的結合,從結構上看,一般在歌曲的開始和結尾采用長調演唱,中間部分則多是短調風格。從題材上看,則需要根據標題和歌詞的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因為不同的題材在內容和情感的表現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如《嘎達梅林》表現出了對民族英雄的歌頌,歌詞不僅正面刻畫了英雄形象,而且更是對英雄所經歷的事件進行描述,具有史詩性特點;而《娜拉姑娘》則是通過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手法表現出了對蒙古族姑娘的贊美,屬于愛情題材的民歌。
(二)傳統演唱風格與現代唱法的結合
蒙古族民歌有著自身傳統的演唱特點,如長調中特有的模仿馬頭琴顫音的音色,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有的潤腔方式,如在《贊歌》中的第一部分,在sol、re音上的顫音以小三度上下行迂回為主,在演唱時需要依靠現代民族聲樂中科學的發聲方法以自然圓潤的聲音表現出這種顫音效果;其次就是在咬字和吐字上,無論是蒙語還是漢語,在保持好本民族語言原生態風格的基礎上,以現代唱法中字聲的要求進行融合和規范,這樣不僅能夠使原有的風格特征能夠繼承下來,而且還能夠更好的體現出民歌演唱風格的創新與發展。在傳統演唱風格與現代唱法的結合上需要高度的處理好民族風格的表現,如果過多的把現代唱法中的技巧運用到民歌中,必然會失去原本的民歌味道,而要實現蒙古族傳統民歌的傳承、規范、創新與發展,仍然離不開現代唱法的融入。
(三)多樣化教學形式
民族聲樂的教學應當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而不只是拘泥于室內課堂或者一對一的教學中。蒙古族民歌在形成上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的結合。所謂自然因素指的是很多民歌的產生于蒙古族人民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這在具體的音樂要素的運用上就能夠明顯的體現出來,如民歌中旋律的起伏性特征就與內蒙古地區的高原地貌非常的相似,而委婉深情的長調則如同流淌于草原上的河流一樣九曲連環;人文因素則更多的體現在民歌中所蘊含的民族情懷、生活習俗,體現出蒙古族人民在創造歷史、寫就未來時表現出的性格品質。因此在民族聲樂教學中要使這些特點得以傳承,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如可以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草原上進行感悟和體驗,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中感受民歌的魅力,體會蒙古族民歌所要表達的真摯情感。其次就是可以采用研討、探究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和學生可以針對某一首或者某一類民歌進行探討和分析,實現教學相長。
(四)傳統民歌與創作民歌教學相結合
民族聲樂教學既需要以傳統為基礎,同時還需要從傳承和創新的角度進行發展,因此要有效的做到兩者的而結合,要注重傳統民歌與創作民歌教學的結合。傳統民歌指的是由人民大眾創造的并世代流傳的民歌,這些歌曲能夠反映出蒙古族民歌在歷史上的風貌,同時也集中體現出蒙古族民歌的風格特點,從當今教學看,在傳統民歌的選用上較少,很多傳統民歌并沒有完全的開發出來而應用到教學中,這對于傳統民歌風格元素的傳承而言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創作民歌指的是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通過改編或者提取傳統民歌元素進行創作的歌曲,當前創作民歌在民族聲樂教學中運用的最多,這種現象對于傳承風格元素而言起到一定的作用。筆者認為,從長遠的角度看,在民族聲樂教學中,應當注重傳統民歌與創作民歌的結合,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民歌的魅力,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而且也能夠有效的駕馭現代蒙古族民歌的演唱。
結? 語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地域和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音樂,它們之間最為根本的區別就在于音樂風格的個性化上。蒙古族民歌作為我國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的代表,其風格主要表現音樂風格和演唱風格兩個方面。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在演唱中要體現出風格特征,必須要做好對歌曲的分析;而在民族聲樂教學中則主要是要把握好對風格元素的傳承。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教學和演唱實踐中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和理論探索與實踐相結合的途徑達到傳承風格元素的目的。這樣才能夠更加的體現出民族聲樂教學的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憶.蒙古族傳統音樂的傳承、創新和未來——以民歌《嘎達梅林》的當代創作和改編為例[J].北方音樂,2019,(09).
[2] 張勁.盛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與傳承的內蒙古實踐[J].內蒙古藝術,2018,(09).
[3] 陳曉鵬.蒙古族民歌的藝術特色與演唱風格研究——以長調為例[J].音樂創作,2018,(01).
基金項目: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體育、藝術專項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GHYS201818)
作者簡介:
曹瑞清(1966-),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大學學歷,內蒙古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