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同 于瑾
摘要:“黨建+課程思政”是指通過加強黨建,推動黨建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黨建的成果助推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使黨建與課程思政協同共進、相得益彰。為此需要多維并進,在實施主體維度構建全程化、立體式協同工作模式;內容維度促進思政知識與專業知識的深度有機融合;轉化路徑維度構建政治性與學理性、理論性與實踐性、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學習工作模式;保障機制維度建立健全評價、激勵與文化引領三重保障體系。
關鍵詞:黨建+;課程思政;協同;路徑
一、概念、問題與價值
(一)概念界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相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是指思政課以外的課程也都要融入思政教育,從而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共同構成思政教育的課程體系,并形成協同效應。“黨建+”是指通過加強黨建,推動黨建與其他工作深度融合,以黨建的成果助推其他工作的開展,最終形成相互促進的新形態。
“黨建+課程思政”是指通過加強黨建,推動黨建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黨建的成果助推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使黨建與課程思政協同共進、相得益彰。
(二)問題提出
隨著課程思政的持續推進,高校黨組織在“大思政”中的定位和踐行主體責任的問題愈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將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這為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依據。此后“黨建+”模式在各個領域鋪開,以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具體領域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高校黨建工作和課程思政仍處于割裂狀態,黨建工作成果并未在課程思政中發揮應有價值,相關研究也幾乎空白。
難道兩項工作真的沒有聯通的可能,當前高校重點工作之一的加強黨的建設難道不能推動課程思政的深入開展?假設有可能,那么又該如何完成這種轉化,需要在哪些維度創新,這正是本研究需要探討的問題。
(三)研究意義
1.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理論需要
本課題將“黨建+”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課程思政作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著力點,探索黨建推進課程思政的有效路徑,有利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理論體系研究,豐富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促進學校育人工作,特別是課程思政的理論認識。
2.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黨委要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保證高校始終成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為此需要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體制機制,改進工作方式,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在此背景下聚焦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探索“黨建+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工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二、“黨建+課程思政”的問題溯源
當前高校通過加強黨建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一)實施主體責任不清,沒有形成合力
個別學校的黨組織沒有認識到黨的建設與課程思政的內在契合性,孤立地看待二者的關系,對于黨的建設如何服務中心工作,特別是對思政育人沒有形成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沒有真正廣泛動員起來。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沒有真正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黨支部建設沒有真正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如何激發其積極性和創造力。
(二)課程思政尚未形成思政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深度有機融合
黨建工作仍需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地位,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政熱點與課程的結合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政要素。
(三)黨建推動課程思政路徑模糊不清
由于黨建工作和思政工作存在某種程度的割裂,黨建成果沒有有效轉化,導致黨員教職工落實課程思政改革中缺少價值引領,缺乏教育能力,缺失教育方式,沒有形成理論與實踐、顯性與隱性相統一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
(四)黨建推動課程思政仍未建立健全相關保障制度體系
個別黨組織仍然沒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黨建評價制度,致使黨的建設成為走過場的形成主義,重建設輕評估,而評估又重形式輕實效,沒有真正服務學校中心工作的現象仍然存在。現有保障制度中評價、人才、文化、激勵等機制尚難以促進黨建與課程思政的良性互動。
三、“黨建+課程思政”的四維進路
(一)實施主體維度:全程化、立體式協同工作模式創新
高校通過加強黨建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要依據高校黨建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構建全程化、立體式的協同工作模式。
1.各級黨委和職能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和領導落實
陳寶生部長認為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中,教師黨支部最為關鍵,這個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好,將嚴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各級黨委和職能部門要從政治站位的高度重視基層黨支部特別是教師黨支部建設,對黨建如何服務大局,推動課程思政加強頂層設計,強化任務落實。
2.基層黨組織廣泛動員、筑牢思想基礎
通過制度建設廣泛發動基層黨員,提高廣大教職工對學校黨建特別是基層黨建的認識,從落實教書育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新認識黨建特別是基層黨建與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關聯性,認清黨建工作對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獨特的推動作用。
3.黨員干部提高政治素質、率先垂范
要切實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先鋒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提高政治素質、業務素質等多個方面為廣大基層黨員樹立標桿和榜樣,形成良好輿論環境、優良工作作風和學風教風。
4.黨員教師要發揮主體作用、自覺踐行
黨員教師要將黨建工作提高政治素質、專業素質的成果轉化為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落實到專業課程等教育教學中,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中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提高課程思政實效性。
(二)內容維度:促進思政知識與專業知識的深度
有機融合
高校通過加強黨建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需要促進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的深度有機融合,當前關鍵環節是明確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深度有機融合,賦予黨建工作以特色和優勢。
1.加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踐行
加強基層黨支部建設需要規范“三會一課”,深入學習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為國家、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目標,從而為課程思政的落實提供思想準備和知識準備。
2.以中國夢為動力源泉,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政熱點與課程的結合點
黨建工作要認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將其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系在一起,增強廣大黨員的文化自信。通過對時政熱點的分析和解讀,引導廣大黨員將自身專業發展與社會主義事業結合起來,進而引導、帶動青年學生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努力奮斗。
3.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
黨員教育要重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講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理論、價值和意義,引導廣大黨員教師和學生共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和諧的道德風尚,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
4.深入挖掘課程內容的思政要素
黨建工作要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決不能割裂開來,自說自話。要引導廣大黨員教師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將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融入黨建工作與專業課程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和成才規律,充分挖掘專業的德育資源和德育要素”,將知識傳授和育人工作有機融合。
(三)轉化路徑維度:構建政治性與學理性、理論性與實踐性、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學習工作模式
高校通過加強黨建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還需要在黨建深化課程思政的路徑維度創新工作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黨建深化課程思政,要求黨建工作也要借鑒上述重要論述,創新黨建工作模式。
1.構建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學習工作模式
高校思政課改革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是指在堅持政治性的前提下讓學生在加強學理性探索中更科學地、更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和政治方向。高校黨建也應借鑒并與之適應,黨建工作特別是理論學習中更應堅守政治性,同時面對知識分子階層,也要把握工作規律和認識規律,引導廣大教師黨員以自身學科理論增強思政工作的解釋力和說服力,用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在思辨中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三觀,在專業教授中更好推進課程思政。
2.構建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工作模式
“課程思政的價值體現為課程教學對學生成長發展與精神文化需要的滿足”,這里的課程既包括傳統的理論課程也包括實踐課程。2018年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對實踐教學的要求為:“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拓展,重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效果,深化對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可見高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課程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需要同向同行,理論課與實踐課也需要相互協同,黨建工作也需與之相適應,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將黨的理論、專業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加深理論認識,發展理論成果,更好服務實踐,從而切實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性。
3.構建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的學習工作模式
思政課長期以來主要是一種顯性教育,隱性教育“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在各門課程中,體現于校園文化以及其他教育環節中,最終形成高校育人的合力”。為此黨建工作也應借鑒此方法,通過加強教工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的交流,直接帶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創新黨建的方式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考察等教育活動,引導廣大黨員教職工增強隱性教育意識,提高隱性教育水平和能力,更好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保障機制維度:建立健全評價、激勵與文化引領三重保障體系
高校通過加強黨建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還需構建完整的保障體系。
1.建立健全的評價制度
黨的建設要強化主體責任,層層推動落實。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制定詳細計劃,認真組織實施,上級黨組織要加強督促檢查,定期通報情況。重點加強對黨建實效的檢查評估,克服走過場,堅決杜絕形式主義。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注重過程審核評估,強化結果導向的評價機制,引導黨的建設服務學校中心工作,與課程思政形成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
2.建立健全激勵制度
黨支部書記按照“雙帶頭人”標準嚴格遴選,精心培育,促使其黨務能力和業務能力均成為廣大黨員的楷模,真正帶動黨支部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于在黨的建設、深入落實課程思政中做出重要貢獻的黨員教職工,要依據其貢獻大小,落實激勵政策,真正使有能力的人才熱心黨的建設,積極融入黨的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發揮模范引領作用,使黨的建設成為磨礪人、培養人的重要平臺。
3.培育優秀的大學文化
優秀的大學文化為加強黨的建設、推進課程思政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圍、輿論氛圍和文化氛圍。高校應重點加強文化建設,通過各類文化載體、以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儀式慶典、典型選樹等文化活動結合黨建工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提高廣大教職工的文化自覺,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寧曉菊,李靜.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經驗探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30—32.
[2]著力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
2019-03-21,(02).
[3]馮剛,陳步云.堅持“八個統一” 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之一)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八個統一”的建設規律[J].中國高等教育,2019,(9):11—14.
[4]邱偉光.論課程思政的內在規定與實施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8,(8):62—65.
[5]劉建軍.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八個統一”[J].教學與研究,2017,(7):13—19.
編輯/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