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先詳細闡述了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現狀,總結其中存在的問題;之后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對音樂素質教育的發展進行了分析;最后對如何實現音樂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對相關人員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音樂藝術素質教育? 可持續發展? 人文素質
【基金項目】人才培養與考級考評相結合的思考,課題編號:2018SJA0753。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1-0104-02
前言
我國音樂藝術教育的歷史悠久,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明確了以“禮樂”為核心的“六藝”體系,認為“樂”是評價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目前,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問題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應用多種方法來推動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值得關注。
一、音樂素質教育的現狀
目前,音樂素質教育對學生長遠發展的影響已經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學者開始研究素質教育的實施路徑。有學者研究認為,音樂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藝術水平與審美意識,這是因為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學生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熏陶、感染學生,并依靠特定的旋律來表達一定的情感觀念。所以教師希望通過音樂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感受到音樂之美、旋律之美[1]。受這一相關觀念的影響,音樂素質教育蓬勃開展。
但是在實際上,音樂素質教育在推廣實施階段還面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學科發展理念落后,整體教育體系不成熟
從音樂素質教育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音樂學科發展并不理想,這是因為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音樂作為高考的非必考科目,除了相應音樂專業的學生之外,很少有學校愿意開展音樂教育,僅有的地區也將音樂作為一種課外拓展項目開展,平均課時不超過1次每周,這對于音樂素質教育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同時,對于部分音樂教育的專業而言,音樂教育理念尚停留在認可技術體系為唯一價值目標和追求短期功利的階段,遭受這種教育理念的影響,學校所培養的音樂素質人才會單一的追求技藝水平,造成培養目標偏移。
(二)學生對音樂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
從音樂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開展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更是要推動全面發展。但是在大環境來看,學生對于文化基礎知識的重視程度要明顯高于音樂藝術素養教育,對于很多學生而言,接受音樂素質教育只是加分的一種手段,因此在實際上,真正對于音樂充滿興趣的學生數量很少,導致學生整體音樂素養不高。也有研究指出,目前學生對于音樂藝術素質教育還存在錯誤的認識,例如沒有認識到這種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等,導致部分有音樂方面資質的學生沒有被發掘出來,造成人才資源損失[2]。
(三)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學生音樂綜合素質不容樂觀
與其他科目相比,音樂藝術具有明顯的特殊性,這就決定了音樂學生與傳統文理科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從整體上來看,我國音樂專業學生具有個性突出的特征,并有突出的專業天賦與專業優勢,對于新鮮事物保持著極高的接受能力。但是音樂專業文化素質偏低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在未來就業中只能依靠自己的專業技能。受這一問題影響,整個社會大環境沒有針對藝術形成正確的認識,并且部分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往往會強調通過參加各種社會比賽展示自我,強調自我的物質享受,這對于整個音樂藝術素質的培養是不利的。
二、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研究
本文認為,實現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必然性,主要表現為:
(一)音樂藝術素質教育可以加快創新教育的開展
藝術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過程中不只強調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樣關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問題,并希望音樂藝術素質可以成為學生未來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通過音樂藝術素質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欣賞音樂中美、藝術氣息等,使學生可以在未來閑暇時間通過聆聽音樂放松自己、獲得靈感,最終更好的參與到未來社會生產中,這就達到了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目的[3]。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音樂藝術素質教育會對創新教育產生積極影響,未來教育必須要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為音樂教育提供足夠課時,這也是實現音樂素質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德育”滿足未來社會發展需求
早在遠古時期,音樂的德育作用就已經得到先賢的關注,例如古代著作《樂記》中認為:“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先王之為樂也,以制也,善則形象德矣”,強調音樂具有強大教育作用,而古代先人的實踐經驗也證明音樂具有德育的作用,在音樂的教化下,人們的舉止、品性得到升華。
而在現代社會教育中,德育始終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人們未來社會生產實踐產生直接影響,通過音樂素質教育,可以讓人們對于品德形成更深刻的認識,避免人為精神的缺失,培養學生養成仁愛之心,最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這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現音樂藝術素質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方法
(一)深化各方對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認識,轉變觀念
在音樂藝術素質教育期間,首先需要改變社會以及學生的錯誤認識,了解音樂素質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最終全面轉變學生以及社會對待音樂藝術的看法,這樣才能為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奠定基礎。
因此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充分發揮微信、微博等APP平臺的作用,依托平臺優勢,以區域為單位開展全面的音樂藝術素質教育工作,選擇人們所習慣的模式,深化了解。例如,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專門開設以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為專題的鏈接,詳細闡述音樂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專家學者的解釋等,轉變社會對音樂藝術素質的認識,能夠積極接受音樂藝術的熏陶,最終為音樂藝術素質教育全面推動奠定基礎。同時在社會上也需要構建迎合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環境,例如可以采用“校間聯合”的方法,以本地區的多個學校作為主要活動團體,定期召開音樂會,為喜歡音樂、有音樂素養的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并對其他潛在學生群體產生吸引力,深化其對音樂的理解,感受到音樂的美。
(二)優化音樂藝術素質教育路徑,強化教育效果
為了實現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優化其教育路徑,確??梢栽诟痰臅r間內達到教育效果,這樣才能讓更多人接受音樂藝術素質教育。本文認為,音樂藝術素質的教育路徑應該強調聆聽、體驗、實踐三方面的有機結合,采用循序漸進的模式,其主要實施路徑包括:1.在早期教育教學中,可以選擇具有優美旋律的音樂向學生播放,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獨特氣息,逐漸形成有關音樂的感受。2.隨著音樂教育的深入,學生對于音樂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注意力,此時的教育可以提升至更高的層次,開展音樂實踐,選擇適當的背景,要求學生完成配樂朗誦、動手作詞或者設計舞臺背景等,將學生對音樂的直觀感受表述出來。3.對于有一定能力與興趣愛好的學生,可以接受系統專業的教育,詳細學習音樂素質教育的要點,真正成為具有音樂知識基礎的高素質人才。
(三)以人員素質為未來藝術素質教育的方向
學校在音樂素質教育中發揮著作用,并且學校也不是宣傳某種單一知識的培訓機構,因此在實現音樂藝術素質教育可持續發展階段,學校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重視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并在各種基礎性課程的支持下,實現對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使基礎素質教育與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相輔相成,成為推動學生進步的源動力[4]。
就目前來看,新課程標準對音樂素質教育問題進行了闡述,將音樂藝術素質教育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強調音樂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的審美功能、創造功能與文化傳承功能。而實際上,現有的教育體制下音樂藝術素質教育中還存在不足,其整體教育體系有待完善,需要教師將音樂藝術素質教育這種孤立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與國學、德育等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承擔起未來學生教育的需求。
(四)轉變教育觀念并積極引進人才
對于學生而言,其音樂藝術素質水平不僅受自身努力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是重要影響因素。所以面對未來音樂藝術的教育教學,需要教師轉變傳統教育理念,不僅要傳輸音樂藝術的技藝技能,也需要轉變這種單一施教的方法,而是充分利用現有多媒體設備或者翻轉課堂等現代化教學理念,對教學流程、教學方式進行改進,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未來教育要求。
同時,現階段音樂藝術素質教育中還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所以未來需要重視引進高素質人才,并選擇社會所喜歡的模式創新音樂模式。例如,有作曲家結合古風、詩文等特征,創作出熱門的單曲《琵笆行》,該歌曲的歌詞完全是白居易的名作《琵笆行》,配合相應的樂曲,讓整個音樂朗朗上口,深受群眾喜愛,甚至很多學生表示對古文的學習興趣更高。從音樂《琵琶行》的成功案例可知,未來音樂藝術素質教育應該不拘泥于現狀,引進多種人才,為教育的全面開展奠定基礎。
(五)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
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音樂藝術素質教育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認識到學生是教育主題的這一目的,并了解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所以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接受音樂藝術素質教育,需要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與自我服務的理念,能夠積極地進行音樂藝術學習工作,并正確處理專業課和文化課之間的關系,在學好專業的同時加強對文化課的學習,培養文化修養,實現音樂藝術素質教育與文化課程素質教育的齊頭并進。
結論
音樂藝術素質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就目前而言,期間需要轉變教育模式、樹立學生的主題地位,這樣才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艷.音樂教學中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策略研究[J].黃河之聲,2019(12):101.
[2]劉刈,張曉敏.高校大學生音樂素養現狀與素質教育開展途徑分析[J].藝術科技,2019(10):57-58.
[3]周琳.高校音樂教育中人文素質的培養探索[J].當代音樂,2019(07):40-41.
[4]杜子淼.論音樂對受習者素質教育的培養作用[J].當代音樂,2019(06):155-156.
作者簡介:
姜佳(1978.11-)女,河北故城人,漢族,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