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梅 潘賀男 邵奇
摘要: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在抗日戰爭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獨特文化資源,是東北人民留給新時代青年學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文章認為高校應將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有效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積極探索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路徑,在深刻理解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內涵的基礎上,明確東北紅色文化資源的課程價值,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
關鍵詞: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思想政治理論課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的先進文化,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指十四年抗日戰爭時期,東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反抗外來侵略,爭取國家民族獨立而形成的先進文化,它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也包括無形的精神文化。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它是人民革命精神和實踐智慧的長期積累與凝聚,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民族精神的根與魂,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正因為如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充分運用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使之充分發揮鑄魂育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這是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過程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東北紅色文化資源的現實考察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首先侵略中國東北,東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東北作為抗日戰爭的重要戰場,抗戰紅色文化資源分布非常廣泛,內容非常豐富,影響非常深遠。因此,要將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凸顯它的課程價值和立德樹人鑄魂育人功能。
(一)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豐富
東北歷經了十四年抗戰。十四年間,東北人民與侵略者展開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斗,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抗戰遺址遺跡和實物。此外,還有散存于國內外各檔案文獻資料中的相關文字記載,這些都是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內容非常豐富,分布較為廣泛,種類較為齊全,保存尚好。其中為了警示后人勿忘國恥而建立起來的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現館藏的抗日戰爭時期文物多達7 000余件(套),其中有二級文物22件、三級文物125件。此外,據統計,東北境內現有41個革命戰爭年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個全國重點革命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東北抗日聯軍戰斗遺址萬余處。在這些豐富的抗戰紅色資源中,保存下來的原始文件、資料、武器、文物合起來,基本可以全面真實地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東北各族人民群眾為爭取民族獨立、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歷程。
(二)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內涵廣泛
各級政府已經逐步認識到了保護和傳承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為了將抗戰精神發揚光大,讓抗戰紅色文化精神流芳百世,東北各地紛紛建立了各類場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和社會團體赴基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主要有抗戰事件紀念地、戰爭爆發地、密營遺址、革命烈士紀念地、英雄人物殉難地以及以抗戰為核心內容的各類場館、廣場和主題公園等,各地還對革命遺址進行了掛牌保護。
這些抗戰紅色文化資源內涵廣泛,不僅向世人展示了東北人民抗戰的艱辛歷程以及熱愛和平、抵御外辱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今天這些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早已成為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世界反法西斯的宣傳陣地和地方重要的文化旅游景觀,教育人民群眾不忘歷史、珍愛和平、促進發展等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對于樹立英雄城市形象,擴大城市對外影響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東北抗戰紅色文化內涵廣泛,它不僅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擴大影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
(三)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影響深遠
東北人民抗日是在極其惡劣和艱辛的環境下進行的,尤其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英雄抗戰事跡影響深遠,震撼性強。東北抗日聯軍密營是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戰爭遺址,是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艱苦時期堅持抗戰的歷史見證。東北抗日聯軍密營遺址廣泛分布于東北各地,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占有獨特地位。在眾多東北抗日聯軍密營遺址之中,最為著名的是位于吉林省樺甸市紅石砬子鎮的蒿子湖密營遺址。該密營遺址不僅保存的較為完好,還能看到當年東北抗日聯軍駐扎此地時刻在樹上的標語“抗聯打此過,子孫不斷頭”,讀后使人精神振奮,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此外,東北抗戰歌曲也是重要的抗戰紅色文化資源。
由此可見,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同時,對于高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傳承具有重要作用。
二、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課程價值
要實現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使之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關鍵是準確把握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課程資源屬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將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中,用抗戰精神教育廣大青年學生,才會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
(一)提供思想政治理論課德育目標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目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和審美素質,使之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對青年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正確把握和認識各種思想觀點和理論思潮,正確分析和認識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不良現象和問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都得到進一步提高,使青年學生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從而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目標。
(二)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培養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的政治認同,并堅定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信念。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能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使學生通過了解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偉大民族精神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認識到革命戰爭年代“創業維艱”和身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守成不易”,使青年學生更加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進而將中國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樹立起勵志成才報效祖國的偉大志向,從而真正實現思政課鑄魂育人與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
(三)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
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能夠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環節的形式和內容,能夠密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關系。學生通過以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的主題實踐活動,能夠進一步深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尤其是身臨抗戰遺址遺跡的感受會更加深刻。教師還可以采取現場講解的方式進行現場教學,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主義的濃厚感情和無比熱愛,進一步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而實現課堂教學與紅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度結合,使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真正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載體,為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
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首要的是密切聯系教材,使學生增強對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理解,并加強實踐應用,運用高校新媒體平臺加強對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和實踐轉化,將之融入到青年學生生活和學習之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東北紅色文化資源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充分發揮其在培養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密切聯系教材,將之融入教學內容之中
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開展東北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實現其育人功能,首先必須要把握好思政課教材內容和教材體系,才能有效地將東北抗戰紅色文化有機融入到相關的教學章節中。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講授“中國精神”時,通過引導學生認識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使學生認識到東北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精神的物質載體。在講授“發揚中國革命道德”時,從東北革命斗爭的歷史過程出發,使學生了解在革命戰爭年代東北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以及現存的遺跡,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又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通過對東北抗聯、東北抗戰的英雄人物和抗戰事跡的講解,再現東北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爭取國家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浴血奮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在講述民族精神時,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到民族精神內涵之中,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民族精神,更好地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只有在教學中用好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才能進一步突出其教學資源屬性,使之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之中,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資政育人功能。
(二)加強實踐應用,將之融入實踐教學之中
高校要以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為載體,有效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通過現場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到抗聯密營、烈士紀念地、戰爭遺址、革命斗爭歷史文獻展館等東北抗戰紅色遺址和場館、旅游景區參觀學習,開展現場教學。同時,通過開展“穿抗戰衣”“吃抗戰飯”“唱露營之歌”“重走抗戰路”等活動,使廣大青年學生更加感同身受,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實效性。實踐教學不僅使學生受到了實踐鍛煉,而且他們通過現場體驗增強了學習效果,激發了學生對革命先輩的緬懷之情,使學生被革命先烈創造的豐功偉績所震撼,為他們正義勇敢、革新進取、不怕犧牲、團結奮斗、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所感動和感染。從而,通過實踐教學真正實現紅色文化在培養時代新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加強實踐轉化,將之融入到學生日常生活中
高校要運用“微教育”的方式,通過加強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和傳播,使之成為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政治本色和立足之本。高校要從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出發,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育人功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微信群等方式將傳播東北抗戰紅色文化作為新媒體平臺的重要內容,并采取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革命斗爭故事和抗戰將領的抗戰事跡,進而使新時代大學生將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融入其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之中,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樹立濃厚的家國情懷和為國家為民族而奮斗的社會責任意識,真正實現將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是引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精神力量。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任務,將東北抗戰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之成為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促使青年學生早日成長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何冰,吳立紅.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2).
[2]仲晨星,陳冬穎,耿烽.關于發揮吉林省紅色旅游資源德育功能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9,(3).
[3]王紅光.深入認識和把握習近平關于紅色文化的重要論述[J].紅色文化學刊,2019,(3).
[4]崔健.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
編輯∕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