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崢
摘要:滄州落子作為河北省民間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滄州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其生活性、群眾性強,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滄州落子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經不斷的衍變與發展后,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學的民間舞蹈教學體系。作者通過對滄州落子教學現狀以及藝術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后,就滄州落子教學創新研究進行了簡單的闡述,希望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滄州落子,了解河北豐厚的民間舞蹈文化,為充實中國民間舞蹈教育體系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鍵詞:滄州落子;舞蹈生態學;教學現狀;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J722. 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6-0202-02
一、引言
滄州落子、井陘拉花、昌黎地秧歌作為“河北省三大民間舞”地方風格濃郁,于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滄州落子作為河北省民間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的建立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由眾多優秀的舞蹈工作者通過不斷實踐與完善逐漸形成的。經過逐漸的發展,滄州落子舞蹈課堂已經擁有了一套科學、完整、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教學體系,它是現代與傳統的結合,是燕趙舞蹈文化的脊梁。滄州落子填補了河北民間舞的空白,在幫助人們了解河北舞蹈文化的同時豐富了漢族民間舞蹈種類,為中國明見舞蹈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充實貢獻了寶貴的力量。
二、滄州落子舞的教學現狀
為了更好的了解滄州落子舞在河北省內的教學現狀,更好的推動我國民間舞蹈事業的發展,筆者就河北省內藝術院校落子舞的開設情況以及教學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走訪與調研。通過實際的走訪調研筆者發現除河北省藝術職業學院以外,其他設有落子舞教學專業的院校都沒有固定的教學計劃以及教材資料,很多院校都是以劇目或者藝術實踐課的形式進行自由安排。區別于其他院校,自20世紀50年代建校起,河北省藝術職業技術學院就將河北民間舞作為學院的必要課程之一,截止今天其民間舞蹈課程的開設與發展已經有53年的歷史。滄州落子舞作為河北省民間文化的體現與傳承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因此加強對滄州落子舞的教學建設,完善課程配置,提高師生素養、通過不斷的挖掘整理以及刻苦的訓練,大批優秀的文藝骨干以及民間舞藝術人才逐漸涌現,在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為河北民間舞課程教學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三、滄州落子的藝術特征
(一)規范的程式化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與創新,規范的程式化是滄州落子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滄州獨特民俗文化的進一步構建的深刻體現。因此,規范的程式化不僅能夠促進民間舞蹈的全而發展,同時也是不同藝術形式保持個性、傳承文化的重要前提。程式化并非單一枯燥,而是具有一定的多樣性,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程式風格迥異,地方特色濃郁。滄州落子舞作為當地特色文化的代表,要想更好的進行程式化的規范,需要從音樂伴奏、舞蹈動作、表演形式三方而進行規范與改革,以便更好的促進滄州落子舞的不斷發展,為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1.音樂伴奏的程式化規范
古往今來,音樂與舞蹈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出色的音樂伴奏對舞蹈的表演往往能夠起到促進和加成的重要作用。滄州落子舞作為我國極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其中不僅有舞蹈部分,同時還包含了演唱部分,因此落子舞對舞蹈動作以及唱詞演繹都有嚴格的要求。嚴格意義上來講,舞蹈音樂伴奏不僅能夠左右表演進程甚至能夠制約整場舞蹈的表演效果。所以,無論是武派落子或者文派落子,對于音樂都有較高的要求,都需要注重舞蹈與唱曲的交替演化。加強音樂伴奏的程式化規范,確保伴奏音樂的嚴謹性,是確保落子舞蹈表演效果、推動滄州落子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
2.舞蹈動作的程式化規范
舞蹈動作的程式化規范,一方而能夠進一步確保一些具有經典民族特色以及傳承意義的舞蹈動作得以延續與發展,另一方而舞蹈道具的傳承與創新使舞蹈更具張力,舞蹈演繹更加通俗。伴隨著滄州落子舞的不斷發展,舞蹈道具也日益豐富,直至今日板、鞭、扇等舞蹈道具在落子舞蹈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滄州落子舞的發展與壯大。表演道具作為舞蹈表演過程中的一種輔助性工具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表演內涵,讓許多舞蹈動作造型更具經典性。欣賞滄州落子舞,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作品中都會運用到扇子進行舞蹈工作的演繹,而扇子作為滄州落子舞表演的核心工具需要演員間的相互配合,通過表演者切身的身體感官、技巧、舞法以及道具的綜合投入,將復雜的舞蹈動作進行程序化的規范與梳理,進而化繁為簡、降低動作難度。
3.表演形式的程式化規范
除去程式化的音樂伴奏以及舞蹈動作,表演形式的程式化規范對于滄州落子舞的發展同樣意義重大,合理、規范的表演形式同樣是舞蹈表演中的重要環節。在表演形式的編排上,要充分利用程式化的編排方式,讓大場、小場、唱、舞等環節都能通過合理有效的安排發揮出應有的舞臺效應。在此基礎上,注重單獨表演與集體展示的合理穿插,豐富表演形式,增強表演效果。
總而言之,無論是音樂伴奏的程式化規范或者是舞蹈動作、表演形式的程式化規范,都使滄州落子舞這類民間舞蹈在鮮明風格特征的基礎上更具規范性,極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使更多像滄州落子舞這類的舞蹈藝術得以發展與壯大。
(二)剛柔的巧結合
在我國的文化傳統中,我們常常將美的事物進行對照與比較,例如上下和左右的對比、白晝與黑夜的對比、女性與男性的對比,這種將完全對立的兩個事件的對比我們通常稱之為陰陽對比。而由于人們對事物的主管比較,使得人們視覺的享受與欣賞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伴隨著不斷的發展,這種陰陽對立的思想與概念被很多環節廣泛應用。通過對滄州落子舞的深入了解與分析,我們發現在落子舞舞蹈作品中既有女性角色,同時也有男性角色,這種剛柔交織的陰陽對比在某種程度上使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反差,不僅吸引了觀眾的視線,同時營造了濃郁的舞蹈氛圍,這種陰陽對立的概念很好的促進了落子舞的發展。滄州落子舞,男性主要通過模仿黃霸天以及楊香武兩位歷史人物體現男子的英雄氣概以及陽剛之美,其表演極富張力,同時由于歷史戲劇的引入令后人所稱道。區別于男性的陽剛之氣,女性在落子舞表演中更加注重自身的儀容儀表,受儒家經典思想的影響,女性的動作更為柔美,體態優美、動作舒緩、輕柔、行云流水。落子舞中男性與女性的表演風格行對獨立但又彼此聯系,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交織,在塑造了良好舞臺效果的同時增強了藝術的沖擊感。除此之外,滄州落子舞所使用的舞蹈道具有一種道具名為“板”,其分為活動板和手持板,亦稱之為陰陽板。同時作為武術之鄉,滄州落子舞的形成與發展深受武術的影響,女性舞蹈動作中的的“擰腰、屈膝、腆腮”與男性舞蹈動作做的干脆利落與剛勁有力差別明顯,這種剛勁的舞蹈動作不僅與女性的柔美輕盈形成強力的對比,同時也是對當地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三)共性的齊扭動
滄州隸屬河北省境內,處于平原地區,丘陵、溝壑較少,也正是基于其平原的地理環境,人們主要從事有關農業生產的活動,滄州落子也正是從人們勞作過程中不斷演化而來,其舞蹈中扭動多于跳的風格也成為了滄州落子的重要特征之一。與此同時,我們又將這種扭動分為性格化的扭動以及共性的扭動。所謂性格化的扭動主要指舞者根據鼓點隨心所欲的自由扭動肢體,根據鼓點對旋律就行自主適應與掌控,其扭動具有高度的自發性與隨意性,自由特征及其顯著。“昌黎地秧歌”作為河北地區比較出名的秧歌其舞蹈動作就具有很強的性格化扭動的特點,區別于普通的秧歌,“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者可以根據自身內心的情感在動作與韻律上就行自由的創新以及情感的深刻抒發,這種自由、奔放、隨性的表演形式通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為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意想不到的審美革新與感官享受。同樣作為河北民間舞,滄州落子則與“昌黎地秧歌”在動作扭動方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說“昌黎地秧歌”是性格化的扭動,那么滄州落子無遺就是共性化的扭動,在一定格式規范的基礎上,通過有效的節奏引導,進而達到表演者動作整齊劃一的效果。滄州落子雖然不能像“昌黎地秧歌”一樣給人意想不到的感官體驗,但是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力求做到精確與標準,通過嚴格的排練與規范所有的表演者都有板有眼,力求動作的整齊劃一,力求給予觀眾更好的視覺體驗。相較于性格化扭動的隨心所欲,滄州落子的每位舞者都需要經過嚴格且大量的練習,例如滄州落子要求女角的演繹必須體態柔美,將三道彎的動作自然流暢的融入到其他的舞蹈動作中,這就需要表演者必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在表演中不能隨意晃動、更改動作。因此,當所有舞者的動作都整齊劃一時,會為身臨其境的觀眾帶來極具的視覺震撼,同時舞者的自信與風采也將是民間舞不斷傳承發展重要保障。
四、滄州落子舞的教學創新
就目前落子舞的教學來看,教師更多的是將動作的要領、律動、動作、風格特點以及組合形式向學生進行傳授,同時學生根據伴奏音樂進行機械反復的聯系。這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教學形式雖然很好的強化了學生的舞蹈動作以及動律美、形態美,但是卻嚴重的忽視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對落子舞的重要意義。無論哪個國家,無論哪種舞蹈形式,絕大部分的舞蹈都是處于綜合形態的,都是與各種藝術的雜陳。而追溯其根源,滄州落子舞其本身就是一種踏歌載舞,極具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其中的伴奏音樂都是河北省著名的民歌,歌詞朗朗上口,旋律優美動聽。滄州落子舞作為極具特色民間特色的舞蹈形式其中所涵蓋的民間文化不可估量,因此為了更好的傳承與發展我國的民間舞蹈藝術,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需要與時俱進,逐漸完成對滄州落子舞的教學創新,在注重舞蹈動作、形態學習的基礎上,還應該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落子舞的發展歷史,注重音樂伴奏的學習與了解,將這種邊唱邊跳、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完整、整體的傳承下來,進而更好的推動滄州落子舞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滄州落子舞作為河北省內極具民間文化特色的舞蹈深受地方武術文化、音樂文化以及陰陽文化的影響。因此,對于落子舞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我們應該在堅定地方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完善教學形式,優化課程結構,從而更好的完成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更好的促進河北舞蹈文化的發展,為中國民間舞蹈教育體系的完善貢獻寶貴的力量。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課題:“舞蹈生態學與滄州落子教學創新研究(課題編號:190313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榮榮,滄州落子的現狀研究[J].北方音樂,2018(02).
[2]羅麗娜,劉華,滄州落子的調查與研究[J].前沿,2012(02).
[3]羅麗娜,河北民間舞蹈“滄州落子”藝術風格探究[J].四川戲劇,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