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軍
摘 要: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民形成價值共識的基礎內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全體大學生形成價值共識的重要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時代的需要、二者共同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后者對前者融入效果的取得,核心是融入關系的構建。融入目標的一致性、路徑的共通性、實施的互動性,是構建良好融入關系的前提。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5-0118-03
價值觀是價值主體基于自己的感官或理性思維而對關系物(人)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是主體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作為一種較高層次的表現形態,在哲學思維中,價值觀主要表現為信念、信仰或理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同時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可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那么,作為兩個不同的范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實現融入,是否具有融入的可行性?經過分析,二者既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所謂不同,是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處于統領和指導地位,而后者則是培育和踐行前者的重要載體。正是因為有了不同,才有了“融入”的必要。所謂相似,是指二者具備目標的一致性、路徑的共通性、實施的互動性等“基因”。正是因為有了相似,才有了“融入”的可能和可行。
一、目標的一致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涵和外延上是一對不同的范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下最凝練的表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在大學生群體間傳播和強化社會主義主導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方法。兩者在展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體現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地位、承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上不同,但它們在傳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方面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首先,二者在內容上具有對應性。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在2001年發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中,早已明確提到:“在全民族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思想政治教育這個系統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等子系統組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家層面的倡導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社會層面的倡導具有對應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倡導就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翻版。最主要一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要以(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教育為核心,這事實上就是一種價值觀教育。因為,理想、信念乃至信仰在前文已經提到,它們實是價值觀(念)的一種基本形態。信念、信仰和理想作為價值觀念的三個最基本形態,一旦形成就會因其具有相對穩定性、主體附屬性、多元性、評判性而成為人們用以評量事物之意義、權衡得失輕重、決定褒貶棄取的“天平”和“尺子”,構成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評價標準系統。就是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本質上是對應的,是統一的。
其次,對于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統治地位的根本目標而言,二者其實都是手段,只不過一個表現為內容,一個表現為載體。通常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諸形式中構成觀念上層建筑的部分,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2]它既是社會成員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共同認識的基礎,又是社會關系中的人通過理解甚至想象去認識事物的方法。特定的社會存在決定特定社會關系,特定的社會關系決定特定的社會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被凝練成24個字,構成上具有復合性,但在價值意向卻是一元的,即它具有獨特的主導性和核心價值上的排他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與共產主義運動和無產階級政黨伴生發展的理論灌輸手段,也是中國共產黨的真正優勢所在,二者都是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鞏固和發展而服務。
再次,二者都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社會主義的本質自然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生產力的解放,將極大地提高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從而為廣大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最重要的保障。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正是廣大民眾,統一的價值訴求必然有利于社會的和諧、政治的穩定、民族的復興。反之,生產力倒退,則社會發展倒退,民眾就有可能渙散、價值方向會發生迷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會成為空泛的說教。可以說,前者決定后者方向,后者影響前者進程。
二、路徑的共通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事實是內容和形式的相互結合,真正目標是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及踐行。確切地說,如果前者對后者實行的是融入路徑,后者對前者實行的則是反向融入路徑。這種反向,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內化與外化的相結合。那么,看似是方向相反的路徑,為何說具有共通性呢?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事實上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輸”和“接受”的結合。
從2006年至今,我們黨曾在中央文件中分別提出:“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必須強化教育引導,增進社會共識,創新方式方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可見,“融入”的要求早已經上升到中央文件的高度。那么,什么是融入,如何融入?
在用于“人”這個對象時,“融入”指的是人的“精神層級的融合和接納”的過程。在本文語境下,“融入”是指“一個內在邏輯性的外在認定與外在規定性的內在實現相統一的過程”。[3]這個過程的理想結果是“融合”,具體說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決從“理論”到“教育”,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理論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實踐的轉化;第二階段解決從“教育”到“頭腦”,即實現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到大學生價值觀的轉化;第三階段解決從“頭腦”到“實踐”,即實現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向價值實踐的轉化。在這樣的轉化過程中,需要“灌輸”和“接受”。
何為“灌輸”?《教育學大詞典》對它的解釋是“從外面輸入某種思想。相對于自發論。”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沒有明確使用該詞,但在他們許多論著中卻蘊含著豐富的灌輸思想。比如,“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擊中這塊樸素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4]也就是說,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思想灌輸的過程就是“思想的閃電射向人民的園地”,認為無產階級只有通過灌輸才能獲得“精神武器”進而實現人類的解放。列寧在1894年指出:“我國社會主義者……把這個理論通俗化,把它灌輸給工人。”[5]1902年,他更是明確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5]可見,列寧認為,只有通過灌輸,人民群眾才可能實現對先進理論的自覺。
鄧小平同志主張結合群眾的切身利益和革命斗爭的實際,分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主義的灌輸。所以,他要求理論灌輸要為經濟建設服務,提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四項基本原則”是理論灌輸的基本內容、“四有”新人為理論灌輸的培養目標、發揚民主和求真務實是理論灌輸的基本原則、不搞運動而以教育和引導為主是理論灌輸的實施方法。這樣的實踐對“灌輸”思想是極大的推進。尤其是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學這門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大家都已經認識到,“灌輸”不能僅被狹義地理解為一種“方法”,即一種“說教”“填鴨”式強制性的教育方法——強迫受教育者接受,而是應該被綜合理解成既是一種教育方法——即相對“自發產生”方法之外的一切非強制方法,也是開展教育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堅持有計劃、有目的、旗幟鮮明地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輸送給受教育者。
基于對“灌輸”思想這種區別于“傳統(強制)”的新型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說,“融入”可以代替“灌輸”,但“灌輸”不可以代替“融入”。因為,相比“融入”的三個階段來說,“灌輸”只能達致第二個階段,即從“理論”到“教育”再到“頭腦”,確切說,只算完成了“融入”當中的“融”,還沒有完成“入”。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達大學生“頭腦”,對于“灌輸”來說,所賦予的功能任務也就完成了,至于到達的理論數量的多少、頭腦吸收理論質量的高低、受教育者選擇的主動或被動、實踐過程中的科學或偏差等等都不再是“灌輸”思想功能所能達到的。這就需要“融入”當中的“入”,更進一步則需要“出”(實踐應用),這事實上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接受”思想了。
“接受”一詞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實踐中,既可理解為一種靜態性的狀態和結果(階段性),也可被表示為一種動態性的關系和過程(長時段性),即是指“接受主體出于自身需要,在環境的作用下,通過某些中介對接受客體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外化和踐行等多環節構成的、連續的、完整的活動過程。”[6]
可見,作為教育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終實效取決于接受主體在相關擾動因素影響下,以及自身諸內在要素的影響(比如,在接受過程中主體接受需求與社會需求的差異、接受主體感性期待與理性認識的偏差、接受主體內化認同與外化實踐的抵牾等)下,所采取的接納自覺、踐行自主程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內化認同是外化實踐的前提、基礎,外化實踐是內化認同的鞏固、反思。因此,我們認為,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接受”,事實上只是完成了“融入”當中的“入”的功能,偶爾體現出“出”(外化、踐行)的功能。融合了“灌輸”思想和“接受”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理論”被構建。在這樣的“融入理論”指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具有了可行性。“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中,“根本”就是“如何融入”,建立在“灌輸”思想和“接受”思想基礎上的“融入”理論為這個“根本”的獲得提供了學理及實踐依據,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追尋目標的路徑上有了共通性。
三、實施的互動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單向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融入,而是與后者進行互動。這種互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于大學生之心,再通過大學生的踐行外化出來;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認知、認同及踐行。當然,它們之間的互動是基于一定基礎的,這樣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的方向需要它們在融入實施過程中進行互動。社會主義辦學的方向要求教育者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前述的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了中國的大學性質必然是社會主義的,這也就決定了中國的高等教育當然需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從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青年學子的努力,需要他們有報效祖國的志向、實現夢想的能力,故需要對青年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引領,不能偏離方向。因此,我們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中國面對復雜的國際競爭和西方價值觀滲透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中國社會轉型期諸多價值觀博弈的迫切需要。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處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地位,統領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內容。
其次,二者之間的互動實際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作為主導思想。當前,國內外形勢深刻的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項工作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當代大學生個體表現出的獨立性、需求的差異性等都很明顯,這對增強自強、創新、成才、創業等意識都非常有利。同時,國際上意識形態斗爭的復雜化,以及我國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必然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造成沖擊。可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的主導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通俗化、凝練化表達,是先進的理論表現,是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大學生是必然選擇。而要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二者只有具備相似的“基因”,才有可能在互補中同步促進,保證了融入的可能、可行及有效。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胡錦濤同志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12-11-09.
[2]徐惟誠.中國百科全書(精粹本)[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1716.
[3]楊曉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6,9.
[5]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317.
[6]屈艷紅.接受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