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陶,被譽為“土與火的藝術,力與美的結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本文通過對河南焦作市沁陽市盆窯村黑陶歷史發展,以及現狀的考察分析,試著探討出一條可以有利于黑陶傳承與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黑陶;盆窯村;手工藝;傳承
一、沁陽黑陶簡述
沁陽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方向,左臨濟源市。遠近聞名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黑陶就在沁陽市的盆窯村誕生。盆窯村黑陶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當時燒陶生產規模宏大,大約有一百多戶人家。有據史料記載,最遲在唐代初年,黑陶的燒制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當時的唐代名將王世充、王茂元在此駐守,黑陶制品不僅成了當時的生活用品,一些好的黑陶器也被當做貢品貢獻給了武則天。到宋代,陶器器型也越來越多樣化,增加了花盆、魚缸等上百種黑陶器型。據傳說,在清光緒年間,光緒皇帝在一次出游時,發現了盆窯村張子和在北京開的黑陶貨棧,門口的陶器十分精美,就下旨帶入宮中,從此,便有了“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硬如瓷”的名聲。1915年王太新、張義和在“萬國博覽會”展出并獲得金獎,也使得這里的黑陶產品再一次聲明國內外。
但在盆窯村黑陶發展歷史上,由于先后經歷了兩次自然災害,第一次是由于中原地區遭遇了嚴重的蝗、旱、澇自然災害,使得村民們難以維持生計,導致盆窯村黑陶手藝逐漸走向衰落。特別是第二次沁陽的特大暴雨,導致盆窯村陶窯大部分坍塌,遺留下來的陶窯也是經過搶修之后才保留下來的。兩次災害的巨大沖擊再加上當時國內鋁制品的大量普及,在生活當中,黑陶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下降,導致生產黑陶的人越來越少。村里只有王政成、王政龍和幾個堅持做黑陶的人繼承了這流傳千年的黑陶生產工藝。
二、沁陽黑陶特點
1.工藝流程
沁陽市盆窯村黑陶的生產,制作原材料是選用臨近的太行山優質泥土,經過水洗淘練形成制陶所用的泥土,之后進行加工制作,傳統制作手法是先取泥段手工搓條,再用盤條法把泥條進行加工成器型,這個階段考驗制作者的手法,沒有長期的制作經驗很難制作一個好的器型。接下來就是通過轉盤塑形還有器型表面的裝飾等工序。但是隨著工具的逐步發展,傳統制作手法中的前期通過手工盤條等方法加工過程,可以由機械代替加工而成,之后再由人工通過線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技法進行表面的花紋的雕刻裝飾,從而省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提高了黑陶的產量。
前期器型制作完畢之后就該進入窯中燒制,過程中對溫度和時間的把握,體現著黑陶傳承人的功力,也與最后出窯的成品率息息相關。最為關鍵的就是形成黑陶表面所呈現出來的黑色這個階段,在進入窯中燒制前,在器物中加入木屑,最后到出窯前期,從窯頂慢慢加水,使木炭熄火產生的濃煙,在密閉的環境當中,濃煙中的成分慢慢滲入器物當中,形成我們看到的黑而亮的成品。
2.器型特征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盆窯村的制陶傳承人也在工藝上進行著改變和發展,在整體加工手法和保持傳統工藝上進行了創新,形成了多達百余種黑陶器型,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同時,大大增加了黑陶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盆窯黑陶古樸典雅、工藝考究,風格獨特,表面的畫面生動形象,在文化和收藏方面有著很高的價值。
三、現在發展狀況
1.面臨的問題
焦作沁陽盆窯村雖然黑陶比較出名,但是制作黑陶的技藝只是當地農民維持生活的一門手藝之一,而且隨著現代經濟飛速發展,原來黑陶所擁有的功能逐漸被現代各種物美價廉的其他制品所取代,導致盆窯村黑陶一方面在收益方面面臨著收益低,制作難度高的局面,另一方面,其主要的在日常生活用品的地位逐漸邊緣化,因此在大眾的視野當中慢慢消失。部分黑陶制作品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展,脫離了日常生活用品的范疇,這也使得與大眾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大大消減了黑陶的廣泛傳播性。盆窯村黑陶由于上述等原因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少,年輕的一代更多的是選擇外出打工或者其他的方式去獲得經濟收入,這就導致黑陶手工藝傳承的斷代。同時由于黑陶本身形式比較單一,較難跟上現代人生活的審美需求,政府扶持力度以及宣傳力度不夠大等各方面問題形成當下的局面。
2.可發展的方向
通過對當下盆窯村黑陶的了解,筆者建議在以后發展中可對盆窯村進行改造,形成集文化旅游、休閑等多位一體的學習基地,在節日期間可以與學校進行聯合開展關于黑陶文化學習等活動,使黑陶文化在年輕一帶群體中進行傳播。政府和手工藝者相結合,通過多種媒體擴大宣傳力度。例如運用新技術VR、AR與黑陶制作或者入窯燒制相結合等,縮短某些階段的過程,使游客能在短時間體驗整個過程和看到最終成果,把制陶體驗過程充分發揮出來。
另一方面,形成本地特有的文化特色,才能在眾多傳統文化中立于不敗之地。還要不斷的對外交流,借鑒其他傳統手工藝興起的經驗,來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邀請知名專家或設計師進行產品的創新升級與研究,把黑陶產品本身做精、做專。在傳承方面,要通過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規劃,對手工藝者加大優惠和扶持力度,解決手工藝人的后顧之憂。形成具有規模性、有自主特色以及獨特品牌識別性產品。與國內其他地方的黑陶生產地進行聯合,擴大在國內的影響力。不斷完善和優化黑陶整體的產業結構,才能在以后的傳承與發展中,不至于落后甚至消亡。
四、總結
黑陶作為傳統的優秀文化資源,在發展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是只有抓住本地特有的文化資源,加大力度宣傳與發展,一步一個腳印,通過不斷的與時代交流與融合,獲得人們的認識和青睞,就會不斷擴大黑陶的發展空間,將傳統手工藝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吳師彥.非遺傳統手工藝文創產品開發路徑——以福州脫胎漆器為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6):28-31.
[2]?朱葉,王晨晨.中國傳統手工藝在現代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中的保護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22):80-81.
[3]?吳南.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轉化[J].民藝,2019(06):6-10.
[4]?張瀚文,劉詩韻.生產美學視域下傳統手工藝的當代突圍[J].四川戲劇,2019(09):134-136.
[5]?欒輝. 沁陽黑陶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開發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6.
[6]?欒輝,黃晶,陳興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以沁陽黑陶產業為例[J].設計,2015(19):94-95.
作者簡介:婁盼盼,男,漢族,河南許昌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藝術設計,研究方向:平面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